查字典论文网 >> 开国领袖和他们的“小伙伴”

开国领袖和他们的“小伙伴”

小编:

当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亲切地会见了老朋友,并把他介绍给观礼的外国友人。之后,又同他进行了交谈。领袖同一位普通农民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平凡却让人感动。

亲民重情一直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开国领袖中,不少领导人都很注重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同各行各界人士交朋友。

毛泽东与农民杨步浩

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情谊并未中断

在延安,流传着毛泽东和农民杨步浩交往的佳话。

1943年,杨步浩听359旅王震旅长说: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都以普通人的身份参加生产,而且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杨步浩寻思:毛主席、朱总司令为咱操碎了心,我咋不能代他们完成生产任务呢?杨步浩坚决请求,县委同意了,并报告给了毛泽东。

第二年麦收后,毛泽东会见了杨步浩,亲自端水、敬烟。当问他为什么要为自己代耕时,杨步浩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最后说:“吃米不忘种谷人。我过上了幸福生活,不能忘了共产党的恩情呀!”毛泽东拉着他满是厚茧的手,不住地夸赞说:“这才是无产阶级闹革命呀!”

从此,他们间的来往就频繁起来,像亲戚一样。1946年春节,在杨步浩的提议下,乡亲们决定以延安县人民的名义,给毛泽东敬献一块大红金字匾,并一致同意写上“人民救星”四个大字。杨步浩又是找能工巧匠做匾牌,又是跑延安城找书法家毕光斗写字,忙乎了几天,一块五尺长、三尺五宽的匾终于做好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各路秧歌队聚集延安会演,杨步浩也给毛泽东献匾来了。毛主席走出军委大门迎接,他紧紧地握着杨步浩的手。杨步浩激动地说:“您是咱人民的大救星,祝您身体健康。”

全国解放后,虽然毛主席进了北京,同延安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毛泽东同杨步浩在。

1961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工作繁忙,仍惦记故人,托人给杨步浩捎去几斤白糖和两瓶酒。杨步浩见物更思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主席,我很想念您,可否去北京看看您?”不久,毛泽东就回信说:“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

杨步浩的愿望得到了延安县政府的支持。他高兴得几夜没睡好,同老伴精心缝制了几个白布小口袋,装上了延安最好的小米、炒面、绿豆、红枣、干菜等,于9月底赶到北京。

周恩来与科学家李四光

“没有个挂帅的不行,一定要等你回来”

周恩来同李四光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就多次会见李四光,向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分析当时形势的发展前景。李四光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对家人说:“我在同周恩来的相处中有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决心早日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1950年5月,他辗转回到了北京。第二天,周恩来就去看望他,高兴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就打算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我想没有个挂帅的不行,一定要等你回来。”

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著名地质学家,在“文革”初期,也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李四光,周恩来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首先,他让北京卫戍区派几名指战员住在李四光家附近,防止发生意外。其次,他在有关会议上讲话,充分肯定李四光“是个好同志”。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代表说,中央决定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有关负责同志就没有安排准备悼词。

5月2日,周恩来赶来参加追悼会,发现没有准备悼词,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有关负责同志。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在讲话中,周恩来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朱德与作家史沫特莱

君子协定―把你一生的全部经历讲给我听

1937年,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获得大捷。当年,朱德接待了许多慕名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其中就有美国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之后,朱德与史沫特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工人家庭,在贫苦的矿区长大。她只活了半个世纪,而她短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岁月却是在中国度过的。

“你来延安准备做些什么呢?”朱德问她。

史沫特莱多少有些吃惊。在油灯的映照下,身穿蓝灰色棉制服的红军总司令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普通面貌,很容易把他当作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农民老大爷。

然而,史沫特莱很快感到,在朱德的声音和动作中,充满了大丈夫气魄。她说:“我希望你把一生的全部经历讲给我听。”

“为什么?”朱德感到惊讶。史沫特莱的回答更有意思:“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10个有8个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从此,朱德和史沫特莱就有了“君子协定”,朱德每周抽两三个晚上的时间同史沫特莱交谈,史沫特莱一边听一边记。

不久,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朱德奉命率领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史沫特莱眼看对朱德的采访被迫中断,十分苦闷。数月的采访,史沫特莱对朱德充满了敬佩之情。“我要去找朱总司令。”史沫特莱不止一次地在心中说。

1937年10月,史沫特莱毅然背起行装,随八路军后续部队开赴前线,到达山西五台县八路军司令部。当时,朱德正好在理发。在以后的9个月里,史沫特莱一直留在那里,白天采访、行军,夜晚打字、整理。 对于史沫特莱,朱德是位父亲式的人物。在采访的过程中,朱德一直把她当作朋友,对她讲述自己的生活;并也像父亲一样,关心着史沫特莱的战地生活。

随着日军不断地向华北增兵,山西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八路军总部也经常转移。朱德考虑史沫特莱的安全,劝说她离开山西。史沫特莱不愿意,执拗地说:“不管你们到哪儿,我也要到哪儿!我在八路军里度过的日子是我有生以来仅有过的幸福的日子。只有同你们这支军队在一起,我才找到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安宁。”

彭德怀也在一旁劝说:“现在战斗频繁,我们要不停地转移。子弹不长眼睛,说不定你还有可能被打上。”朱德显得很耐心,又说:“你先走吧,以后再回来!用不了多长时间,一定能回来的。”

史沫特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伤心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既然这样,那我只好走了。”朱德不断地安慰这位美国作家,还表示要为她开一个欢送会。1938年1月,史沫特莱依依不舍地向朱德告别。从此,她再也没有见到朱德,但却永远铭记这位珍贵的朋友。

邓小平与物理学家李政道

在解决国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成了好朋友”

邓小平曾说过,我就喜欢李政道的坦率直言。自1979年以后,邓小平几乎每年都要会见李政道。邓小平认真地听取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每一个建议,只要能做到的,都会马上落实。李政道也不愿辜负这位老人的慧眼识珠和厚爱。他每年回国,都力图提一两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这样做才让他感到安心。李政道觉得,在解决国家问题的过程中,和邓小平成了好朋友。

1984年,李政道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接见时,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当时,博士后制度在国外也只有40年的历史。

邓小平虚心地向他请教:“什么叫博士后啊?”李政道就通俗地讲给他听。邓小平笑眯眯地听着,不断地点头表示同意。不久,中国首次建立起博士后工作站制度。在一次会见时,邓小平真诚地对李政道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李政道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在北京建立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建立一个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基地,一直是我国历代物理学家的最大梦想。而李政道则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和一个特定的条件下,为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最后决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4年10月7日,中国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在北京西郊破土动工。这天上午,邓小平和李政道都参加了奠基典礼。刚一下汽车,顾不上休息,邓小平就握住李政道的手,连连说:“应该感谢你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继续帮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望着这位充满智慧和魄力的老人,李政道满心钦佩,“我很庆幸中国有邓小平,也很骄傲有这样一位朋友。”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的转身:从奥运冠军到淘宝店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银行对企业调查报告风险分析内容包括(模板5篇) 消保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