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

小编:

摘 要:明代中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此时程朱理学已经趋于教条化,失去了匡扶济世的功用,因此,急需出现新的文学思想和学说弥补程朱理学的不足,李贽作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思想的代表提出了“童心说”,主张解放人们的真诚之心,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在文学创作时以真情为主导,提倡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心灵情绪。正是这种真实、自然的美学意蕴,使得“童心说”成为晚明文坛上的重要文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真实之美、自然之美、形神之美、情趣之美等方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希望以此探究“童心说”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明代初期,为了反对八股文风,抗衡程朱理学,文坛上出现了“前七子”倡导的复古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僵化的八股文和“台阁体”。但同时“前七子”也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要提倡从格调法式上的模仿,对文章内容精神却甚少涉及,发展到后期,“前七子”的复古运动趋于僵化的模拟剽窃,一味地追求形式工巧,对文章的情感没有充分的关注,缺乏创新性和思想性,因此,“前七子”及其追随者的文学作品缺乏生命力,文章内容乏味枯燥,成了李贽眼中的“假文”。为了纠正“前七子”复古文学思想的弊端,以王慎中、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提出仿效唐宋古文,在这种文学思想的影响下,“唐宋派”诸子也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就本质而言,他们与前七子的文学思想都是主张从形式上模拟效仿,文章内容很少涉及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缺乏个性特点和真情实感。正是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创作“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而不必刻意的效仿古文。“童心说”以其丰富的美学意蕴受到当时众多文人的推崇,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真实之美

“童心说”的首要美学标准是“真实之美”,即文学创作要表达个体的真实情感。李贽所谓的“童心”本质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情感,文学作品应以抒发这种“童心”为主要创作目的。李贽将“童心”作为评判天下文章的重要标准,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李贽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脱离格法的束缚,讲究内容情感,“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他认为一味地追求形式,就会影响文学的价值和功用。在李贽眼中《孟子》、《论语》、《六经》实则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将人们的“童心”侵蚀和蒙蔽,掩饰了个体的真性情,让文人逐渐走上追求名利、欺世盗名的堕落之路,成为“事假事、言假言、文假文”的“假人”。在李贽眼中道学家都是“假人”,行的都是“假事”,创作的都是“假文”,孔孟之道本质上其实是违背本性的,与真实生活相违背。同时,李贽也认为缺乏真实情感的“假文艺”是没有艺术生命的。可见,在李贽的文学思想体系中,文学作品真假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真情实感”,在抨击虚情矫饰和模拟剽窃的基础上,要重视真实情感,推崇“童心”。

二、自然之美

“自然”的本质在于反对刻意的人为,主要是指事物的天然本性,它属于老庄哲学的基本内容,这种自然观既是李贽“童心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李贽文学思想的重要注脚,体现了李贽重视个体情感和心灵自由的文学理念。李贽在其《焚书》一文中指出:“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他认为文学创作是由内心而出的自然抒发,因此不能牵强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中国文人所信奉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美学观。他在《诗大序》中更是直接指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思想其实将人们的情感限制在伦理政治的框架之内,追求的是一种虚伪的“中和之美”,这严重地违背了个体的自然本性。李贽提倡根植于个体心灵中的“自然之为美”,认为这种“自然之美”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顺应这种自然之情,尽情地抒发和展示人性,这才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李贽看来,只要是源于真性情的,无论是何种风格都属于自然,过于追求风格就会束缚个体性格和内心情感的抒发,最终只能沦为“诗奴”。李贽将“童心说”作用于文学思想,就具体为“不平则鸣”的创作理念,将出自真心、发自真情的不平之作视为自然美的具体表现。李贽所提倡的“自然”是对一切框架的颠覆,这种自然美打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带有一定的近代色彩。

三、情趣之美

李贽提出文学创作“趣为第一”,这里所谓的“趣”其实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真情论”、“自然论”有密切联系,共同组成了“童心说”的核心内涵。李贽认为要创作出富有情趣的文学作品,文人就必须保持童子般的真情,即所谓的“童心”,并且要对生活充满热情,要用童子的眼光观察生活,进而将这种情趣发诸笔端,将自身的“童子之心”通过文学创作表现出来。李贽所提倡的情趣,既指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又指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还指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是提倡率性而为。将“情趣”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可以有效增强作品的娱悦功能。

参考文献:

[1]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李贽.焚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顾易生.宋金元文学批评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阮籍《咏怀诗》中的忧患意识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喝酒被罚检讨书喝酒被罚检讨书(精选18篇) 2023年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新疆(模板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