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周瑞金:宁做“痛苦的清醒者”

周瑞金:宁做“痛苦的清醒者”

小编:

作为一个老报人和副部级退休干部,亲身经历改革“潮起潮落”的周瑞金给自己的定位是“痛苦的清醒者”。他坚守着自己作为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底线和规矩,但他认为,发表不同意见,也是一种忠诚。

面对现实,周瑞金也会有无力感,但从不悲观。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好的,历史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合力。

人生的悲喜剧

1991年春节前,周瑞金在一位上海市委领导家里,看到邓小平在上海发表的讲话材料,这便激发了他撰写评论文章传播这一谈话精神的想法。于是在小年夜,周瑞金请了上海市委政研室的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的凌河,三人商讨共同合作,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了四篇署名“皇甫平”的系列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这些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一场关于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激烈交锋。也正是因为“皇甫平”系列文章,让周瑞金‘一失一得’,恰似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周瑞金本来是要到香港《大公报》担任社长,1990年底上海市委领导就通知他要做好到香港的准备,但因为这几篇评论文章,本来机票都已买好的周瑞金接到通知,不能去香港。至此他便与见证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失之交臂。

为改革鼓与呼

周瑞金每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发声”,都紧随着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

进入《人民日报》工作以后,周瑞金开创了“任仲平”评论专栏,这也是延续“皇甫平”文章精神,为改革提供思路。1994年,周瑞金在“任仲平”专栏发表《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这篇评论引起很大反响。

2006年,周瑞金发表了《改革不可动摇》,被媒体认为是当年最具影响力的评论。文章署名为“皇甫平”,这也是这个名字时隔15年后再次出现。不过,这篇文章引来了网络上的一片骂声,很多人批评“皇甫平为既得利益者辩护”。

“其实这里面有些误会,这篇文章是给当时的《世界》杂志写的评论,阐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改革的思路解决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重要观点。”周瑞金说,“后来我在东方网评论专栏也发表了,再后来《财经》杂志也采用了这篇稿子,主编认为使用‘皇甫平’署名会有更大影响力,在没有征求我意见的情况下用了这个名字。”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前夕,周瑞金用“皇甫欣平”的笔名发表文章,也是沿着“皇甫平”文章的改革思路,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新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不用“皇甫平”的名字,周瑞金认为那个署名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新的形势下,那个名字已经不合适再用了。

中国式文人情怀

“工作可以退休,我的笔是不能退休的。我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我还要经常的发声,这是本分。”宁做痛苦的清醒者,这是周瑞金常说的话。痛苦不是悲观,是一种期望,是面对社会问题、政治生态问题,忧国忧民情怀的表现。

“我们不能只相信《新闻联播》里的中国,它的光明面太多了;也不能完全相信网络里的中国,它揭露的阴暗面太多了;我们更要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中国。只有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看,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让人抱有希望。”

“解决国家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需要我们知识分子,特别是关注公共利益的知识分子来努力。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清官’、‘好领导’身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公民责任。”

今年已经76岁的周瑞金也是个“网虫”,每天上网三个多小时,关注国内外时事,看网友的评论,他还有微信,加了很多微信群。“我们要加个微信,来,扫一扫。”交谈中,他熟练地调出微信二维码。

在周瑞金看来,“宁做痛苦的清醒者”和“愿做无忧的清静者”两者是统一的,从老年人心态来说,应该以“无忧的清静者”为追求。但他是老报人,还有一份家国情怀,所以还要“宁做痛苦的清醒者”。

热点推荐

上一篇:艺术的终点是和平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政府采购工作计划(实用6篇) 202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党课讲稿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