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直面人生 2014年1期

直面人生 2014年1期

小编: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保罗・科埃略继《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探讨生命意义的佳作。小说故事的背景被设置在了斯洛文尼亚的维莱特精神病院,在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作者直接地使读者明白了书名的含义:“1997 年11月11日,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简单明了的开篇,将整个故事的脉络自然而然地铺展开来:维罗妮卡之所以决定去死,并非因为她是个满怀忧愁和痛苦的女人;相反,她可以敏感地领略快乐和享受生活,她年轻、漂亮,不相识的男人会送她花朵。她是个绝对正常的人。她决定自杀出于以下两个简单的理由:第一,她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任何变化,青春一旦逝去,就意味着一天不如一天;第二,她阅读报纸、看电视,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一切都是荒谬的,而她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她决定去死,没有留恋,没有犹豫,在5分钟内她吞下4 盒安眠药。可是她却没有死,再次醒来时,她发现自己身处维莱特精神病院,并且被告之仅剩下最后一周时光。在与疯人们的短暂相处中,维罗妮卡出乎意料地体验到人生的欢愉,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甚至找到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真爱,生活的热望前所未有地燃烧起来……

小说以维莱特精神病院为背景,自然会把疯癫作为一个题材。那么,作家为何会关注这样一个异乎寻常的地方呢?随着故事的开展,答案也呼之欲出:因为疯使人常常表现出人的本质。正如精神病院里的伊戈尔医生所说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天性、欢愉的方式和寻求冒险的精神,具有其唯一性。然而社会却要把一种集体的行为强加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于是人们便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非要这样行事不可。”由此,小说的另一个题材――如何对待偏见,也随之被带入读者的视野和思考之中。

保罗・科埃略认为,人与人不同,想法亦不会相同,是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还是被别人的看法或社会偏见所左右,人们经常需要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与其说是讲了一个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过程,倒不如说是在启示人们摒弃偏见,直面人生,珍爱生命。为此,作家为小说选择了一个个别致大胆的视角:他把疯子与勇闯记录的运动员、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敢于创新的科学家、为事业殉难的英雄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将打字机键盘的发明,以及时针走向进行了不同寻常的解释。独特的视角,引发人们思考,给人以启迪。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小说,因而必然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资本家的唯利是图(外国投资者在斯洛文尼亚开办精神病医院的考虑与做法),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金钱万能(只要有钱就可以把不是疯子的人送进疯人院),富国与贫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斯洛文尼亚举办活动而该国记者却不被邀请),凡此种种,作家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言简意赅,令人一目了然。此外,一些常见的社会问题,如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虽然用心良苦,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如:维罗妮卡在父母的“关爱”下,只能在疯人院实现自己要当钢琴家的理想;而埃杜阿尔德则被父母的“关爱”送进了疯人院。作为一名巴西小说家,保罗・科埃略在小说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却能使不同国度的众多读者有切肤之感,其作品的普遍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保罗・科埃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这两部小说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全部故事都围绕主人公的活动展开,并重在其象征意义和启示作用而非其文学性;那么,《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则显然更为真实和富于文学性。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改变了以往平铺直叙的写法,将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并列和穿插,并使人物之间彼此发生联系,从而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尤其是小说中安排的伏笔,几乎令读者以假为真,然后才有恍然大悟之感,比如埃杜阿尔德并非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维罗妮卡并非无可挽回地行将死去,等等。

作为一名超越国度、放眼世界的作家,保罗・科埃略在其作品中讲述着他所喜欢的人类、街道、城市,和真实、虚构的故事,并在一个个成人寓言中给人以一种寻求失落已久的纯真天性的渴望。虽然这种“疯癫”的世界尚未到来,但是他却给我们建立了一个精神上的乐园,人们时时可以在那里休憩自己疲惫的灵魂,获取毅然前行的勇气与力量,做一个自己天性使然的人。

热点推荐

上一篇:如何正确行使记者合理的采访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学习认真的成语 学习认真的名言(实用5篇) 大学生实习支教心得体会(精选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