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丝路之旅 2014年1期

丝路之旅 2014年1期

小编:

历史的丝绸之路已走过它的繁华,现世的丝路究竟变得怎样?本文作者一路探访丝绸之路沿线的四大重镇,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传说:撒马尔罕的街头仿佛还能闻到传说中的金桃的奇香,在马什哈德的菲尔多西陵园似乎还能听到诗人的吟唱,大马士革的玫瑰精油仍在市井间留香,还有那“番红花城”的茶香,混合着薄荷的味道,清凉了整个古城。

撒马尔罕――那深蓝色的穹顶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撒马尔罕时赞叹道:“原来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她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壮观。”几百年后,大唐高僧玄奘西游至撒马尔罕时,称此地为“飒秣建国”,并在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中评价这里“土地沃壤,多出善马,气序和畅,风俗猛烈”。

这座被古今中外名人雅士百般赞誉的历史名城,在突厥语中意为“富饶之地”,在古时,这里不仅仅是印度、波斯、突厥商旅的交汇要地,更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

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撒马尔罕经历过无数次烈火焚城,又每每如凤凰浴火,重生后反而较之前更加壮丽。1370年,帖木儿将帝国的首都设在撒马尔罕,从此地出征,横扫印度、阿富汗、伊朗及外高加索地区,并将当地最好的建筑师、珠宝工匠及诗人、学者带回撒马尔罕。不久之后,撒马尔罕声名远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如今旧城中众多的古迹,就是帖木儿帝国时期遗留下的建筑精品,它们让后人有幸得以一窥撒马尔罕当年的盛况。

一个午后,我漫步在撒马尔罕的老城区,看到那醒目的位于雷吉斯坦广场上的三座经学院,不禁为千年前的极盛时期的伊斯兰文明而感到震撼不已。那深蓝色的穹顶,繁复细密的花纹,立入云端的宣礼塔,每个微小的细节都在静默地诉说这里曾经的富庶。这三座经学院是全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经学院群,屹立千年而不倒,让人不禁暗叹当时建筑师绝妙的设计与工艺。

经学院呈“n”形,屹立在中间的是17世纪修建的吉利亚科里经院,它是撒马尔罕鼎盛时期的象征。其穹顶用黄金覆盖,辅以红色的底漆,最后再用比发丝还要细好几倍的金丝嵌饰,无比绚丽。吉利亚科里经院的左侧是15世纪修建的兀鲁伯经学院,这个以帖木儿的孙子命名的经学院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穆斯林学府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允许女性听课的经院。吉利亚科里经院的右侧是修建于17世纪的舍尔多尔经学院,迈入其巨大的拱门内,曾经传道授业的教室如今都变成了出售艺术品和手信的商店,还有一些头戴彩色围巾的乌兹别克女人在用成色古老的织布机安静地编织着地毯。

从雷吉斯坦广场的右侧步行10分钟就到了比比哈努姆清真寺门前。这座美轮美奂的清真寺是帖木儿的妻子比比哈努姆为庆祝帖木儿征战印度凯旋而建,曾是伊斯兰世界最高的建筑。坊间传闻,当时清真寺的设计师见到王妃比比哈努姆的容颜后,惊为天人,疯狂地爱上了她。表示只有王妃的吻才能使他有设计的灵感。这一个吻的力量巨大,设计师用爱情的魔力建造出了被公认为帖木儿时代最宏伟的建筑。帖木儿班师回朝后见到清真寺非常惊喜,可不久后便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勃然大怒,处死了王妃和设计师。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早已无从得知,可比比啥努姆清真寺的雄伟与美丽至今仍有目共睹。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旁是Siyob巴扎(集市),门口散布着几个卖水果的摊子。我忽然想起晚唐诗僧齐已在《寄朱拾遗》中的诗句:“一间归阙下,几番熟金桃”,诗中的金桃正是唐太宗时期在中国享有“水果之王”称号的番外物种,这种产于撒马尔罕的奇异水果是由当时被称为“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使团敬献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说这金桃极其甘甜,容易被虫蛀蚀,在生长过程中必须有术士持咒,才能长成“大如鹅卵,其色如金”的样子。遗撼的是,在历史的长流中,金桃早已无踪可觅,它的滋味到底如何,现在也无从推测了。

马什啥德――一个足够幸运的地方

马什哈德位于伊朗东北部,是丝绸之路进入波斯(伊朗的旧称)的第一站,自古以来就是南亚、中亚和阿富汗之间商队贸易的集散地。

相比历史上许多被彻底摧毁的城市,马什哈德是―个足够幸运的地方,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之时,他并不认为马什哈德是个重要的城市,因而这里避免了过多的破坏。100多年后,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旅行至此时,赞道:“马什哈德如此之大,这里有数不清的果树、河流与磨坊。贵族的陵墓上有优雅的穹顶,连城墙都用彩色的瓦片精心地装饰着。”

现世的马什啥德居民着装非常传统,街上见不到首都德黑兰的女人所穿戴的浅色风衣与五颜六色的头巾,放眼街头,眼前皆是整个身体被Chardor(黑袍)包裹严实的保守派着装。

每年都有来自伊朗和世界各地的超过20万人的信徒,来到马什哈德的伊玛目礼萨清真寺朝圣。圣地位于马什啥德老城区中,在16世纪中期由萨法维王朝的君主塔赫玛斯普一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如今已形成以礼萨陵墓为中心,清真寺、经学院、博物馆、医院围绕的占地足有11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比麦加的还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群。

我走在通往清真寺的伊玛目礼萨大街上,从很远处就可以看到陵区那孔雀蓝色的浑圆穹顶,静立在路两侧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的尽头。清真寺门前的广场上有很多手持鸡毛掸子的黑衣男女,他们看到着装不当的人,便会主动上前,用手中的掸子拍拍那人的身体,并轻声细语。我经过安检后进入到圣地内,身旁不断走过身穿麻衣、头戴发巾或小帽的穆斯林信徒,他们大多表情肃穆,注视圣地的眼神无比虔诚。我的心也不由得跟着静了下来,静默地感受着这里神圣无比的强大气场。

伊玛目礼萨清真寺群最光彩夺目的建筑就是礼萨的墓冢,其穹顶为纯金所制,四周的护栏也为金银焊制,那些从世界各地前来的信徒安静地绕着护栏朝着一个方向走着,边走边将手伸向护栏,再用碰触过护栏的手抚摸自己的脸。很多人满目含泪,嘴里喃喃地颂着古兰经,期间不断有人停下来亲吻着护栏或门框以及墙壁。

马什哈德闻名于世,还因为这里是伊朗著名诗人菲尔多西的故乡。菲尔多西生于940年,他以毕生精力写成了12万行的民族英雄史诗《列王纪》,《列王纪》被称为波斯文化最伟大的文学巨著,是世界文坛为数不多的长篇史诗之一。这部史诗结构宏大,情节曲折,人物复杂,语言优美,描写了伊朗50位国王统治时代下的文治武功。在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后,中国古代的丝织品及文化艺术传至波斯,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多次提到中国的绘画、丝绸与美女,这恐怕算是波斯文化中最早提到中国的―部书籍了。 大马士革――人间若有天堂

从伊朗往西2000余公里,就到了西亚文明的摇篮之――叙利亚,其首都大马士革因一句阿拉伯谚语而流芳百世:

“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马士革必与之齐名。”

大马士革,这个历经4000多年沧桑的城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自古就有“天国里的城市”之美名。

与众多历史名城一样,大马士革也经历过多次外敌入侵、焚城,以及连绵不断的帝国战争,不计其数的天灾人祸使城内很多历史印迹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关于这座城市的演变和朝代更替,恐怕连博学的历史学者都难以说清。

如今的大马士革古城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其布局保持了倭马亚王朝时期形成的风格,城市设计也保留了罗马和拜占庭时期按照四方位基点进行定向的规划结构。古城由一道具有城门的防卫城墙保护,城内有宫殿、旅行车队停靠处、棚顶市场……

我一走进大马士革的古城区,《一干零一夜》中那种神秘的阿拉伯气息随即映入眼帘:窄小且狭长的街道,随处可见的首饰作坊和传出“叮叮咚咚”敲打声的铜器店…・-老街上人来人往,身背茶壶的男人在招揽顾客,烤肉店的香味肆意在空气中飘荡。壮观的朱庇特神庙、颇负盛名的努尔丁哈曼(浴池)、哈奈尼圣徒教堂和阿尤布城堡已经让我目不暇接,再加上这些呼吸了几千年的古宅深巷、哈曼(阿拉伯人对浴室的称呼)、茶馆、巴扎小店,我的脑海中一瞬间涂满了浓厚的阿拉伯色彩。

我慕名来到老城正中的倭马亚清真寺(又名“大马士革清真寺”),它是大马士革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705年,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四大圣寺。倭马亚清真寺分为上下两层,墙内的拱廊内有一幅用金砂、贝壳及石块镶嵌的描绘倭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盛景的巨大彩色壁画。我进入庭院时,人并不多,但没过多久宣礼塔顶的高音喇叭传出阿訇的召唤,一大批信徒瞬间涌入清真寺,迈步进入礼拜堂。我从窗外向里望去,千百人一起或盘坐或跪立,皆虔诚地俯首祷告,场面令人震撼。

4000多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古老的建筑,说起来大马土革还有另外一个雅号“苏里斯顿”,意为“玫瑰盛开的土地”。早在数千年前,这里的玫瑰就被运送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名噪一时。这里的玫瑰种子通过丝绸之路在千年前被骡马运往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并在新疆、甘肃一带大片种植。老城内的巴扎小店里,随处可见摊贩摆在档口的大马士革玫瑰精油,打开瓶盖,深深一闻,就可以闻到几千年来流淌在这个古城的味道,温雅芬芳,百里留香。

萨夫兰博声

――依然是一座“驿站"

萨夫兰博卢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的一座山间小城,城名意为“生长番红花的城市”,这里曾是番红花的种植中心,因此也被世人称作“番红花城”。番红花也称“藏红花”,被欧洲人称为“红色的金子”,至今仍是世界贵重的香料,最早在盛唐时期从土耳其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萨夫兰博卢曾孕育了古希腊的神话,经历了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塞尔柱帝国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亦见证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荣辱兴衰。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随着东西方频繁的贸易往来,萨夫兰博卢逐渐成为一座商业城市。其发达的手工制作工艺为这座小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许多因丝绸之路得利的当地商人在这里斥资建造了极具代表性的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它们采用整体木质框架,框架内填充当地烧制的优质土砖。当时土耳其人过着家族式的群居生活,因而大多数房屋都是两三层的,底层是放农具、柴火的杂物间,从二层往上的房间用来居住,且外墙都会较底层向外飘出1米左右,四周均有窗户,以确保冬季的暖阳可以照满整个房间。房屋门窗以及屋顶的内饰有描绘当地生活文化的木工雕刻;从天花板至玄关,甚至包括嵌在墙内的壁橱上和壁炉边,均雕以花朵图案,可以说,每栋民居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美不胜收。这些民居的中心是一座被称为“俊吉(Cinci Hani)”的驿站,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商人的落脚之处。这座驿站建立于1645年,它的建造者是一位名为俊吉(Cinci)的老人。在这座红瓦白墙的驿站中央,是一个像歌剧舞台大小的院子,四周被圆拱形的双层房屋包围,里面是供商人住宿的房间。如今,这里依然是一座“驿站”,只不过住的不再只是商人,更多的则是前来萨夫兰博卢一探究竟的各国游客了。整个小镇因这些历史长达400余年、保存完好的奥斯曼土耳其风格建筑,在1 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比土耳其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特洛伊考古遗址的入选时间还要早4年。

“俊吉”驿站的后面则是被称为“隆卡”(Lonca)的集市,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手工锻件、手工制鞋、铁器和铜器制作的汇集之地。隆卡集市曾是手工艺人的天堂。现在,集市周围的街道仍以手工制品来命名,如“铁器集市”、“铜器集市”、“鞋匠集市”,等等。在铁器集市街上,有几家曾为奥斯曼帝国军队效力过的家族式店铺,以前所有的农具和家居用品都是在这里由经验丰富的铁匠一锤锤地敲打出来的。如今,他们的后人仍坚守手工制作的传统,哪怕与现世有些背道而驰。

在这座小城中走得累了,我在一家茶馆坐下,点了一杯土耳其茶。这是融入当地文化的最好方式,端着茶杯,我很容易就发现了喜欢攀谈的当地朋友。若说到喝茶,土耳其人恐怕称得上“嗜茶”了。早在数百年前,茶叶就由中国远行至土耳其,并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当地人认为只有色泽红艳透明、香气扑鼻、滋味甘醇可口的茶才恰到好处,他们也发展出了一套颇具当地特色的茶文化。当地人喜欢喝红茶,讲究煮茶时使用一大一小两把铜茶壶:大茶壶煮水,水煮沸后,将沸水冲入放有茶叶的小茶壶中,经三五分钟充分的浸泡后,再将小壶中的浓茶汁按每人的浓淡口味倒入各个小茶杯中,而后将大茶壶中的沸水冲入盛有浓茶汁的小茶杯中,至七八分满后,加上一些白糖,用小匙搅拌几下,使茶、水、糖混匀后便可饮用。轻抿一口,茶感微甜。

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非成败不过弹指一挥间,而文明却可以穿越时间。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沿路的国家紧密相连,它们之间分享着各自的文明。我站在这几座城市的街头,脑中不断幻想起它们数千年前的模样,似曾相识,又重合成一种奇幻的场景,让人觉得好不真实。

热点推荐

上一篇:化马成洲 2014年1期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二年级开学啦日记100字优质 2023年入党思想汇报不认真办 入党思想汇报(优质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