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评者之风 2014年5期

评者之风 2014年5期

小编: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学评论指导着文艺创作的方向,它要求作者在思想水平、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艺术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要有高屋建瓴之势,令人钦服之处。

真正的文学评论,其写作难度不亚于创作本身。文学评论必须带着激情,以思考的力量撞击作品的灵魂,从而迸发出生命的火光,照亮人们的眼睛,去发现和领略艺术世界里的万千气象。

综观邓溪燕近些年来的文学评论,感觉是以诚取信,诗外用功的,是以一种创作的姿态和激情,赤城地审视与回应着文学本身,并运用艺术分析的方法,改造了传统意义上一些约定俗成的认知定势,既具有缜密的逻辑框架,又显示着诗意的轻灵隽永。

在邓溪燕本人的专著《明末清初休闲文学研究》里,处处可以体味到这种风神气韵。该著对明末清初休闲文学作品的评论,是对原作的深切关注和反复品味,而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虽然时过境迁,遥隔百年,但依然感到文学的光焰如影随形,摇曳多姿。如论及明末清初休闲文学的诗意之美,作者才思奔涌,涉笔成趣:“闲字在古代意为门缝观月,可见中国休闲的诗意注重的不是物欲的满足,不是高成本的消费,而是一番情趣,一种心境与自然相融合的休闲意蕴,这种意蕴就是诗意之美,这种美经常反映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尤其是远离尘世、寄情于山水之际,作者身心得到解脱和升华,获得一种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休闲真谛。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人才有‘日高窗下枕书眠’的闲情逸致,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雅趣。”

对于诗意的成因脉络流向,作者认为:“诗意可由内外两个方面散发出来,诗的外形与诗的语言。以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为例,文中各种景物依次出现,层层高起,一景胜过一景,逐层描写,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一首小诗:‘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客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就袁宏道的这篇小品文,作者进一步阐述道:“真正的诗意,并非一定要来自语言的逻辑,重要的是语言和意境的自然亲和。作者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西湖之美和自得之趣,眼前之景经作者随意点染几笔,西湖的灵性、文人的雅趣便跃然而出,无论结构还是意境都是充满令人回味的诗意。这种诗意无需‘翻译’,只需用心去领悟。”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虽然古时文人休闲的快乐时光以及快乐本身已被遗忘,但他们留在诗文里的那份意蕴却依然氤氲深浓,并弥漫着多角度的审美意趣。作者发现,明末清初休闲文学除了诗意之美外,还别有风景,这就是宁静之美和智慧之美。

关于宁静之美,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静的特征尤其明显。传统文人士大夫更乐于在静中陶冶自己的心性,如对后世文人影响巨大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尽管明末清初文人的“放肆”在文学史上少见,文人宁静、恬适的内心世界,一度曾变得躁动不安,也曾追逐名利,私欲膨胀,但用静雅智慧来享受休闲,推崇静态的休闲生活,仍然是理智且向往心灵自由的文人的首选。对文学闲适韵味的追求依然是把明末清初文人对于生活、对于文学的通则。闲静淡远的心态潜藏于明末清初休闲文人声色犬马的生活中,其创作中自然流露出休闲自适,这种作品既不同于传统的山水文学,也不同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的济世文学,而是带着浓厚商业气息和都市嘈杂的休闲性文学。明末清初文学这种宁静的品位,在抒发自我情怀的诗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陈继儒《岩幽栖事》:“惟有知足人,鼾鼾直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而在作者看来:“忙世人所闲,闲世人所忙,是整个明末清初文人摆脱世俗烦扰的一种生存方式,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甚至带着宗教禅意的娴静。就像《菜根谭》中所言‘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粗无以求全’,文人的雅致本色透过嘈杂的都市气息,自觉不自觉地透露出来,自娱闲适的静逸因为出自世俗的嘈杂而显得弥足珍贵。”

关于智慧之美,作者更多从文人心性内涵给以阐释:“休闲本身是一种文化,也是实现文化理想的一个基本要素,只有知识才会引导着符合道德的选择和行为,而后者又引出了真正的愉快和幸福,正如德谟克里特所言:‘人既不是借助肉体,也不是通过占有,而是通过公正和智慧来找到幸福。’休闲如此,休闲文学的出现,也是通过智慧而实现的。明末清初休闲文学散发出的思想智慧,通常是以美的形式向人讲述生活的真谛,却又润物无声,于潜移默化中构建着一个和谐美好的智慧大厦。如:

‘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冯梦龙《语智总部序》)

这些类似人生格言,用以警世劝诫的语言文字简练明隽,令人回味无穷,有聚有散,融经铸史,温文尔雅:“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遂觉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这种评点,不仅见解精辟,言之有理,而且饶有风趣,优雅而令人回味不尽。

邓溪燕对明末清初休闲文学的评论,从诗意之美、宁静之美、智慧之美三个角度去把握,应该说是独辟蹊径,别有洞天,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新意,缘于作者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水平。作者本人对明末清初休闲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专著,这种厚积薄发的文学评论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必须是原著的忠实读者和研究者,必须走进原著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同身受,休戚与共。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写出自己的风神异彩,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邓溪燕是这样一位高蹈不俗,勤奋有为的评论家。她说:“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文学评论家,首先要放下身段,甘当学生,谦虚谨慎,认真阅读领会原文,切忌居高临下,浮躁轻率,走马观花,否则你的评论就不会有公信力,引导力。”在她的《知性与诗意的完美呈现》一文里,同样可知其文如其人的治学品格和真诚怀抱。在这篇不到三千字的评论文章里,作者对《文史拾萃》一书近五十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读,故而大道至简,要言不烦。如在《桃花源里可耕田》一文的评论中,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白璧无瑕的隐士。他的理想是做一个自由之子,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避开混浊的世事,息志尘埃,纵浪大化,隐于酒,隐于松,隐于菊,隐于田园,隐于妩媚桃花一梦。为了自由,他将自由性格中峥嵘的一面压抑到无意识状态,他自食其力如长沮躬耕大野,他忍饥挨饿如颜回乐在陋巷。他在后人的眼中,是与清风共舞的高流大隐,是与明月嬉戏的田园诗人。他心香品洁,大器至尊,骨清神爽,静如秋水。”这些文字,能帮助读者了解陶渊明自由、旷达、清净、冲淡、平和有着青松般贞质,菊花般寒简的隐士精神。

简约是浓缩的花朵,是一种结论的境界。它由评论家的综合素养决定,并形成自己的评论风格。如对《史记》里悲剧人物的评价,既概括精当,又跌宕有致:“屈原放逐之悲,李广难封之谜,白起赐死之冤,李斯观仓鼠之叹等无不以悲剧的命运收场。他们在垂死之际都曾把怀疑的目光投向给予他们不公平对待的昏君暴政,世间的无情与虚幻迫使他们对于自己短促一生所作的奋斗与挣扎产生怀疑。即便如此,他们几乎在绝望中怀有真诚的渴望,在绝对的失败中获得超升和跃进的激情,在黯淡的世界里追求生命的价值,走向昂扬和振奋。”又如《古希腊的艺术内涵》,作者认为:“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像断臂女神维纳斯,高大、丰满、健康、匀称,洋溢着一股喷薄欲出的青春活力,其内在的美好精神力量,动人心魄。”

关于对《郴州文化概论》的评论,作者因为始终参与了该书的编写,十分熟悉其中的文化史实:“文化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力量,滋心养气,催人奋进;郴州文化一方面是自持雄健而又沉郁奋发的,是山地文化的特质禀赋;另一方面又是兼容并包务实进取的,是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相辉映。”

“文学评论不是说教,而是深度的解读和完美的展现。只有以文化文,去伪存真,以精辟透彻的识见和良好的学术品质,保持尊严,坚守信念,才能真正担负起文学评论的神圣使命。”这是邓溪燕用以自励的个人微博,也是她多年践行不移的诺言。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天堂归家路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