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名师推荐语

名师推荐语

小编:

历史地看,“作者电影”理论对导演个性的强调,迎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电影个人化创作思潮和自我表达的需要,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西方现代派电影兴起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对鼓励艺术创新、提高导演地位、减少制片厂对创作的干扰起过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它对保持电影独立创作的影响卓然可见,对今天的新媒体影视创作也不乏影响。

此后,“作者电影”理论流行了十年,20世纪60年代末,结构“作者电影”理论兴起,它的首倡者是英国影评家杰弗里・诺埃尔-史密斯,并由彼得・沃伦充实修正。结构作者论批评传统作者论所具有的主观随意性,认为其过分强调个人风格而忽视影片内在传统结构,进而主张引入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法为作者论提供科学依据。该理论作为对传统“作者电影”论的修正,影响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英美电影理论的走向。

在我们这一学期的《经典影片分析》课程讲课内容中,我们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作者电影”理论为理论分析影片的切入点,结合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代表影片《四百下》,一起探讨“作者电影”的利弊以及它在今时今日对微电影、微视等新媒体艺术创作实践的借鉴作用。

在《经典影片分析》课堂讨论与课后思考的学习反馈中,我和我的学生们结合经典片例,就“作者电影”理论的应用与历史借鉴进行了如下四方面的理论开掘与文本应用阐释,作为应届本科三年级学生的课堂思考,同学们的有些观点较为粗糙,但论述主体不乏新意,鉴于此,我很乐意推荐他们的观点与读者分享。

大致来说,这一专题由五篇论文构成。

聂国群同学撰文《浅谈“作者电影”对微电影创作的启发》,将作者电影理论与微电影创作进行关联,该文从区分和界定作者电影与微电影的概念出发,分别归纳二者在艺术结构方面的相似特点,进而结合影片实例阐述,认为二者在艺术实践上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进而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并大胆提出“微作者电影”的概念。

姜凯丽同学与张宪同学分别撰文《东西方文学化电影的差异表达》《试论法国“作者电影”与中国“文人电影”的异同》,她们就中国“文人电影”与法国“作者电影”的异同进行了饶有新意的比较研究。姜凯丽同学的论文主要以二者在社会诉求、美学风格的差异为论题陈述的出发点,以《神女》《小城之春》《黄土地》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等影片作为片例对论点进行了阐释;张宪同学则就二者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表征以及历史影响的异同表征,结合经典片例进行了阐发。

李欣同学撰文《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论“作者电影”理论对中国电影创作影响的利弊》,该文结合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阐述了“作者电影”理论在激发中国电影导演创作独立性与艺术性的同时,往往会由于一味强调导演的主观意愿而虚悬受众的审美期待。

宁素华同学撰文《从贾樟柯电影〈小武〉看“作者电影”的利弊》,该文以“作者电影”理论为出发点,认为《小武》是典型的作者电影,并通过归纳该片在视听文本方面所呈现出的“作者电影”的诸多特点,探讨“作者电影”在实践过程中的利弊。

热点推荐

上一篇:启功的爱情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解放思想回头看个人剖析材料(9篇) 中班英语公开课教案Whats(专业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