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地理与社会学分析

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地理与社会学分析

小编:

摘要:从地理与社会学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国籍、性别、年龄特征、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以及创作语言、体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理集中的趋势,体现出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从总体趋看,欧洲中心主义在逐渐减弱,世界性在增强;诺贝尔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64.6岁,主要作品与获奖作品的创作平均年龄为42.5岁,但是以诗歌为主要体裁的获奖作品与主要作品的平均创作年龄比以小说为体裁的平均创作年龄小;女性作家的获奖比例较小;获奖作家的平均寿命略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获奖者的创作语言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以英语为最多,其他语系相对较少,语言上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大多数的获奖者都受过较好的教育;家庭出身多元化特征明显,文学艺术家庭具有一定影响,但纯文学世家不多。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统计分析;地理分布;社会学分析;作家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7-0137-08

一、引言

诺贝尔文学奖初次颁发于1901年,是瑞典著名化学家和企业家诺贝尔遗嘱中建议设立的5个最初奖项之一,是世界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最为著名的文学类奖项,有着享誉世界的影响力。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第一个世纪中,中国作家尽管曾经无限接近诺贝尔文学奖,但最终擦肩而过。有学者把原因归结为某种政治倾向,也有学者认为西方评论家并不完全以文学的标准来评判中国文学,也有学者认为是瑞典学院受到了地理、政治、种族与性别的影响,另一个原因是翻译问题。直到旧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年,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因小说《灵山》获奖,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国人为之振奋,举国欢庆鼓舞。莫言的获奖不仅肯定了中国文学的当代价值,为中国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也极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自信与创作热情,中国文学引起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关注与热议。

在1901年至2015年共计1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史中,期间由于战争原因于1914、1918、1940―1943年没有颁发,1935年因为无法在表决中达成一致意见停发之外,其他年份均正常颁发。共颁发108届,计有112位作家获得获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布在6大洲的40个国家,其中1904、1917、1966、1974年是同时颁发给两位获奖者。尽管人们对诺贝文学奖的评奖标准、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态度有各种探讨和议论,但从社会学、地理分布、时间特征和文学创作视角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却未见到,而自然科学奖的统计分析在20世纪50年代就要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搜集了全部112位获奖者的国籍、获奖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出身、获奖作品创作时年龄、创作语言、性别等信息,试图从地理分布与时间特征、社会学、文学体裁与创作语言等视角依据统计数据对112位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进行统计分析。作为世界上最具权威的文学类奖项,此项分析可以看出其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同时也能给予我们多视角的认识。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百度百科网站、维基百科网站英文版以及国内研究诺贝尔文学奖的专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在出现描述矛盾时,以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为准。

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地理分布与时间特征分析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国籍分析,一般以获奖者获奖时所在国籍为准,并与主要作品创作时所在国籍和使用的语言相结合(因此,米沃什是例外,他获奖时是美国国籍,但其主要作品创作时国籍为波兰,使用的语言也为波兰语,把其归为波兰)。共有40个国家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把苏联、俄国、俄罗斯算为一个国家),遍布世界的6大洲。其中,一人获奖的国家有21个,分别为埃及、奥地利、澳大利亚、白俄罗斯、比利时、冰岛、芬兰、哥伦比亚、加拿大、捷克、墨西哥、秘鲁、南斯拉夫、尼日利亚、葡萄牙、圣卢西亚、土耳其、危地马拉、匈牙利、以色列、印度和中国;2人获奖的国家有4个,分别是智利、希腊、瑞士、日本;3人获奖的国家3个,分别为爱尔兰、丹麦、挪威;4人获奖的国家为2个,分别为波兰、俄罗斯;获奖人次超过5个的国家有7个,分别为德国8人、法国16人、美国10人、瑞典8人、英国10人、意大利6人、西班牙5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为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考虑主要获奖作品的创作是在秘鲁完成,出生地为秘鲁,归为秘鲁)。这几个文学艺术大国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获奖人数超过5人的这7个国家的共有获奖人63人,占总获奖人的56.2%;剩余的所有国家和地区获奖人数占不到一半。w现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所在国家的集中趋势,超过10人的是法国、美国和英国,法国是文学艺术的大国,共有16人获奖,而美国和英国各有10人获奖。表1获奖人数超过5人的国家的获奖人数和所占比例

国家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合计其他国家人数81610865106349比例(%)7.114.28.97.15.44.58.956.243.8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的地理与国家分布可见图1。

以各洲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洲86人,亚洲5人、澳洲1人、北美洲15人、南美洲5人、非洲3人。各洲人数及所占比例见表2。

获奖人数最多为欧洲。实际上,获奖人数超过5人的7个国家中6个为欧洲国家,而且,欧洲44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3个国家83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占总人数的74.1%,其他洲的国家合计占25.9%。纯粹的东方国家只有日本、中国和印度的作家共4位获奖,而这几个国家的人口占世界差不多一半,这也体现出对东方文学的某种忽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欧洲最多;西方国家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的获奖者占全体获奖人数的80%以上;而亚洲和非洲获奖者共计10人,占获奖人总数的8.9%。这体现出文学创作、价值取向与评奖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倾向。 112位获奖者中有92位是本地出生,在本国获奖;但其中一些获奖者有去国外学习的历史,共有20人经历了不同的国家,获奖者的出生地所在国籍和获奖时的国籍不一致,有过移民史,占全部获奖者的17.9%。考虑到总体移民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并不高,所以这个比例并不低。

以下是获奖者的空间扩展过程分析。从视野上看,体现出了先近后远,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传统观念。第一位获奖者为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获得者。苏利・普吕多姆是欧洲人。第二年的特奥多尔・蒙森是德国人。此后十余年,获奖者都在欧洲转移,欧洲的强国几乎转移了一遍,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作家先后获奖。然而,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委员会就把注意力扩展到了世界范围,亚洲国家印度诗人与剧作家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文学家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此后50多年过去,才有亚洲第二位作家日本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0年,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称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北美洲人。此后的19年中,又有5位美洲作家获奖(北美洲4人,南美洲1人)。其中,1945年的智利人、剧作家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获奖,称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洲人,诺贝尔文学奖的版图又扩展到了南美洲。1973年,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因其“以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澳洲作家。1986年,尼日利亚剧作家、小说家沃莱・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之后经过85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终于注意到了非洲大陆。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第一个20年,欧洲获奖率为95%,第二个颁奖的20年,欧洲诺贝尔获奖率为83.3%,第三个20年欧洲的获奖率为82.4,第四个20年获奖率为63.6%,第五个20年后的获奖率为55%,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欧洲中心主义的趋势在减弱,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性趋势较为明显。而新世纪,目前欧洲的获奖率为66.7%,有略微抬升。这整体上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总体趋势,越来越多的其他洲和国家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意义越来越彰显,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也越来越注意到除欧洲外其他洲和国家的作家,逐渐接受和肯定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的价值,显示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

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性别与年龄特征分析

从性别上看,在获奖的112位作家中共有14位女性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占12.5%,98位男性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占87.5%,男性作家占绝大多数。其实,这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女性不到3%、诺贝尔经济学奖女性不到2%相比,要好得多。这反映出,与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相比,职业女性在文学创作方面更易取得成功。这也许和自然科学与经济学要求较好的逻辑思维有关,而文学是形象思维,女性在这方面要好一些。从获奖作家的性别特征来看,1990年前只有6位女性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占同时期获奖作家的87位的6.9%;1991年―2000年共3位女性作家获奖,占同时期获奖者的35位的32%。而2001年―2015年间,共有5位女性作家获奖,占同时期获奖者的30%。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性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2007年的获奖者多丽丝・莱辛,被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称为“女性主义先锋战士”。这反映出,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女性作家的作品受到承认和肯定。职业女性作家的作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64.6岁。其中年龄最大88岁,最小42岁;40岁至49岁9位,50岁至59岁28位,60岁至69岁37位,70岁至79岁31位,80岁以上7位。年龄分段人数以及其占的百分比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在获奖时大部分已经步入花甲之年,占总获奖人数的2/3以上。而只有1/3的获奖者年龄在60岁以下。

对获奖者的获奖作品或者主要作品的创作年龄进行分析,发现获奖作品创作年龄最小的有两位,分别是智利的巴勃鲁・聂鲁达和捷克的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他们两位都是诗人,他们的获奖作品创作时都是20岁,可谓文学天才。巴勃鲁・聂鲁达在20岁创作了诗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在20岁创作了《泪城・全是爱》。年龄最大的是温斯顿・丘吉尔,二战时英国首相、著名军事家,他在74岁时创作了历史小说《不需要的战争》,79岁时获奖。平均获奖作品创作时年龄为42.5岁,其中20―29岁23人,30―39岁30人,40―49岁28人,50―59岁20人,60―69岁9人,70岁以上3人。获奖作品的创作年龄的年龄分布和百分比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或主要作品创作的年龄主要集中于20―59岁之间,占总数的89.3%,而获奖作品创作年龄大于60岁的只占10.7%。总体来看,获奖作品或主要作品的创作年龄在20岁至74岁之间。其中主要集中于30岁至49岁之间,占总数的51.8%,这也反映出文学创作的黄金年龄大致是30岁到50岁之间。从获奖作品的创作的年龄分析来看,现出一种创作者从20岁随着年龄的增加,创作能力增强,在30岁至39岁年龄段至顶峰;而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创作能力呈下降的趋势,如图2所示。

图2获奖作品与主要作品的创作年龄曲线

图2总体上反映了文学创作年龄分布的规律。获奖时平均年龄减去获奖作品创作时的平均年龄64.6―42.5等于22.1,是平均的获奖作品或者主要作品到获奖经过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从出版到获奖一般要经过22.1年的等待,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需要20余年的时间去体现,并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注意与肯定。当然,在这一阶段,创作者不断进行着创作,并不是完全的停止下来;但是,获奖者的主要作品需要充足的时间来检验其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另外,从不同体裁获奖作品的创作年龄来分析,25位诗人获奖作品与主要作品的创作年龄的平均年龄为36.6岁;而64位以小说为主要体裁的作者的获奖作品创作年龄的平均值为43.4岁,超过诺贝尔文学作品创作时的平均年龄。而体裁为诗歌的获奖作品的创作时的平均年龄低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创作时的平均年龄,这和诗歌的创作的特点有关。诗歌更需要飞扬的激情和不羁的想象。诗歌创作是年青的艺术,相对小说与戏剧等体裁,对社会、文学技巧与经验的积累要求更低一些。而体裁为历史的获奖作品的平均创作年龄为71岁;12位戏剧家获奖作品的平均创作年龄为45.5岁。22位20―29岁创作获奖作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诗歌占了10人,差不多一半,这体现了诗歌创作的特点,也进一步说明诗歌的创作在年轻时更易取得成就。

对不同时段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进行分析,以1901到2000每20年为一个年龄段,新世界15年为一个年龄段,对每段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进行分析,发现获奖者的年龄在第一个年龄阶段经历了一个有下降到上升的趋势(见图3)。

112位获奖作家目前共在世19位,共有93位Z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去世,平均寿命为78.9岁。他们中寿命最小的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他是由于车祸意外去世,去世时年龄为47岁,可谓英年夭折;寿命最长的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他活了98岁;其中60岁以下的几位作家都是因为意外或者疾病而去世。去世的作家中有74人活到了70岁以上,占去世作家总数93人的79.6%。也就是说,诺贝尔获奖作家中已经去世的有80%活到了70以上。去世的获奖者的平均寿命也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1世纪初(2010―2015)的社会平均寿命77.52岁。

112位获奖作家,最早出生的是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他出生于1817年,出生最晚的是中国作家莫言,他出生于1955年。获奖作家的出生时间分布见表6。

1901年―1920年的获奖者都出生于1850年前;1921―1940年的获奖者主要出生于1850年―1879年之间,占64.7%;1941年―1960年的获奖者主要出生于1881―1900年间,占52.9%;1961―1980年之间的获奖者主要出生于1900―1919年间,占66.7%;1981―2000年间的获奖者主要出生于1920―1945年间,占60%;新世纪后的获奖者主要是1920―1945年间出生,占62.5%;而二战后出生的几位获奖作家则获奖时间全部为新世纪。从表6可以看出,每一获奖时段的作家的出生时间都有一个峰值段,该峰值段出生的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该颁奖时段获奖的主力。

四、作品的创作体裁与创作语言分析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后来评奖的章程改为“如今来创作的”或者“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的概念也进一步扩展为“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文字作品”,这包括历史和哲学。因而从整个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历史来看,有的获奖作家是因为一部或者两部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有的获奖作家则因其在某个创作方面的成就而获奖。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获奖作品的体裁一般为一种,但是很多的获奖者在小说、诗歌、戏剧等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总体来看,获奖作品或者获奖者主要作品体裁的多样性明显,涉及多种文学体裁,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也涉及了历史、哲学作品。在现代的语境里,获奖作品中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切斯拉夫・米沃什的《被禁锢的头脑》属于散文评论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被称为纪实性文学作品,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的历史著作《罗马风云》,以及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政治家、文学家温斯顿・丘吉尔的《不需要的战争》,则为历史作品。以诗歌体裁为主要获奖文学体裁的作家共26位。以童话为题材的作家只有一位,那就是瑞典作家西尔玛・拉格洛夫。她在1909年以作品《骑鹅旅行记》获奖,是所有112获奖者中唯一的一位以童话作品获奖的作家。

以戏剧为获奖作品的作家共有13位。这13位作家除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外,均为欧洲作家。诺贝尔文学奖中,获奖作品体裁为小说的作家共有65位,是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比例最大、最多的品类,作家分布在29个国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中,最为特殊的体裁可能是哲学作品了。其中有三位哲学家因其哲学作品的文学价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因其哲学作品《创造进化论》于1927年获奖;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欧肯1908年获奖,获奖作品为《精神生活漫笔》;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获奖,获奖作品为《幸福之路》。另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但是萨特是以其戏剧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创作使用的语言来分析,112位获奖者共使用了22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其中有3人使用两种语言进行创作,分别是1980年获奖者波兰作家切斯拉夫・米沃什,使用波兰语与英语;1975年,苏裔美籍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使用俄语与英语;挪威戏剧家、作家克努特・汉姆生,使用挪威语与英语。统计时以获奖作品或者主要作品的使用语言为准,表7显示出了诺贝尔获奖者的使用的语言及获奖的人数。

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英语,占26.8%;第二多的是法语,占15.2%;第三多的是德语,占12.5%。这三种语言合起来占54.5%,占全部获奖者的一半以上。使用相同语言获奖人数超过4个的共用8种语言,分别是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瑞典语、意大利语、波兰语,合计占总获奖人数的83%,而其他所有的语言只占17%。获奖者使用的语言从语言学上来讲,前8种都是印欧语系。具体一点讲,德语、英语、瑞典语属于日耳曼语族;俄语、波兰语属于斯拉夫语族;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属于罗曼语族。而世界上使用者占第二多的汉藏语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数只有4人。这说明诺贝尔奖评委会在语言上也体现出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 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家庭与教育背景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缩影,家庭对作家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不仅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他作品的创作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阶层、不同的社会身份显示出不同的文学创作主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起来,形成不同的言说内容与主体话语的塑造。因此,对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家庭与教育背景的分析也体现出社会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各种影响。

在112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有91位接受过大学教育,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为12位,未接受过大学和高中教育的为9位。获奖者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和所占比例见表8。可见,诺贝尔文学奖中受过大学教育的获奖者所占的比例较大,占81.3%;共有91人受过中学教育,包括毕业和未完成学业的占10.7%,两者合计占92%。这表明,大多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受过较好的教育,未接受系统教育的作家只占8%。但是,这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的巨大差异,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家几乎清一色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家庭出身对诺贝尔文学奖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的依据和资料处理标准为:在家庭出身方面以工人、农民、贫民、小贩这样的家庭为下层家庭作为统计标准,以贵族、富商、高级官员家庭为上层家庭的统计标准,这之间的列为中层家庭。把诺贝尔文学奖的家庭出身和背景分为三种类型,下层家庭、中层家庭、上层家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表9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家庭出身统计

家庭情况下层家庭中层家庭上层家庭合计获奖人数236524112所占比例20.558.021.5100

统计分析表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农民、工人、小贩等下层家庭出生的有23人,占20.5%;贵族、高级官员、富商等上层家庭优越环境出生的有24人,占21.5%;而中层家庭出生占58%,占一半以上。但是,考]到工人、农民、小贩等家庭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显然,优越的家庭更容易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文学修养,家庭的文化艺术熏陶更好,从事文学创作的可能性更大、其更易取得巨大成就。中层家庭出生的所占比例最高。中层与上层家庭的获奖者更多,而贫民、平民、工人等下层家庭出生的获奖者不少,但只占大约1/5。相对于工人、农民阶层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比例,显然走上文学艺术创作并在这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非常难得了。另一方面,在出生下层家庭的22位获奖者中,有6位未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占27.3%;而全部的获奖者中只有8%未接受高中教育。下层家庭出生的获奖者与未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是中等和富裕家庭的3.4倍。

根据主要家庭成员的构成,以父亲的职业为家庭的主要背景,把家庭中具有教师、演员、音乐家、雕刻家、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家庭的称为文学艺术家庭,其他家庭称为非文学艺术家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12位作家中有26位作家出生于文学艺术家庭或者是知识分子家庭,占整个的23.2%,比例并不低,可见从事文学创作家庭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进一步具体的分析家庭情况,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家庭出身背景极其复杂和多元化。家庭出生多样化特征明显,既有贫民、工人出生,也有贵族以及大产业家庭出身;既有名门望族、大学教授的知识分子家庭,也有穷苦农民、高级官员家庭。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家庭背景情况的统计如表10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诺贝尔学奖得主的家庭出身中农民和平民的比例稍高些,这和在全社会的阶层中农民、贫民比例较大应该有直接的关系。其他家庭背景如工人与员工、商人、医生、教师与知识分子家庭、工厂主、产业家家庭、官员、贵族家庭的背景相比,差异并不大。最少的是军人家庭出生的,除贵族外只有一位获得者是军人家庭出身,他就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让・保尔・萨特,他出身于海军军官家庭。犹太人家庭出身的也不少,共有7位,而其他家庭背景的例如旅馆家庭、雕刻家家庭、考古学家家庭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的家庭出身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但大多数的家庭环境较为优越。

根据获奖作家家庭出生的情况,把作家在未成年时父母亲一个去世或者离异称为单亲家庭,共有15位作家是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占总数的13.4%;大多数家庭比较健全,多数作家家庭情况和所受家庭教育较好;而出生纯文学家庭(家庭中父母亲有一人为作家)的作家只有4人,可以看出纯文学家庭背景对于作家的成长影响较小,获奖者中职业的继承性比例较小。这也表明,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完全跟性格和文学兴趣有关,作家是社会培养的。

六、结论

本文对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地理分布与时间特征、性别与年龄特征、家庭与教育特征、获奖作品的体裁与语言等,从统计学视角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体现出某种统计学的规律性。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总体分布呈现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欧洲中心主义总体上在减弱,世界性越来越强;获奖作品创作语言的以印欧语系为主,体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体裁较为广泛,涉及小说、诗歌、戏剧,也包括了具有文学价值的哲学与历史学作品,其中小说和诗歌比重最大;获奖者大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家庭出生上面,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纯文学家庭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些数据分析对于我们研究世界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文学大家的生成因素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LARSON W, KRAUS R. China'S writers, the nobel prize, a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literature[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1989(21): 143-160.

[2]KWAN-TERRY J.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nobel prize[J]. World Literature Today, 1989, 63(3): 385-390.

[3]MEYERS J. The literary politics of the nobel prize[J]. The Antioch Review, 2007, 65(2): 214-223.

[4]王宁.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2015(6):4-18.

[5]杨剑龙.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和隐忧[J].社会科学,2013(1):171-174.

[6]MOULIN L. The nobel prizes for the sciences from 1901-1950--An essay in sociological analysi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955, 6(3): 246-263.

[7]Anon. http://www.nobelprize.org/

[8]Anon. http://baike.baidu.com/

[9]An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10]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困境及法治体系完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防灾减灾高中宣传工作报告(精选7篇) 环境职业规划书(优秀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