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整地技术

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整地技术

小编:庞富胜

摘要:玉米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基础,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整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土壤质量对于玉米生长影响至深,优质的土壤环境是玉米高产稳产的基础。所以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整地工作,认真把细节落实到位,确保玉米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为高产优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玉米;整

1玉米种植整地的作用

1.1 提高透性,加深活土层

土壤经过翻整后,土壤颗粒之间变得疏松,能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能,同时也加深了活土层,使原本坚实的土壤变得松软。玉米根系容易发育,深扎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旱、抗倒能力,特别是进行深翻后的土壤,对于增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1.2提高蓄水保墒的能力

土壤翻耕后,上松下实,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加大,可以容纳较多的雨水,从而提高土壤墒情,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利于作物生长。

1.3提高土壤的理化特性

翻耕后的土壤与空气充分接触,特别是秋翻地,将土翻到地表,经过风吹日晒,能加速土壤的熟化,翻后的土壤疏松利于吸收热量,提高地温,利于春玉米的早播。翻耕后的土壤,水、气、热变得协调,利于微生物活动,使养分得以分解转化,利于作物吸收养分,促进玉米苗期的健壮生长。

1.4 能消灭害虫及杂草

翻耕土壤时能把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破坏掉,降低其繁殖的机会,同时把一些越冬虫卵破坏,降低虫口率,同时也能把一些杂草的种子深翻在土壤之下,起到灭草的效果。

2理想的土壤状态

玉米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环境,土壤环境的质量直接决定玉米的长势,同时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整地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使土壤的状态达到理想的程度。理想的土壤状态一是要达到耕层上虚下实,这利于保水,上虚是指翻耕后土壤变得疏松,起到含水作用,透性增高;下实是指翻耕后的土壤底部,也就是没翻耕到的深度仍然处于坚实的状态,这样能达到阻水的作用,避免水分过度渗漏,起到保肥、增加地温的作用;二是土壤的团粒结构多,土质的松散度要适度,有一定的疏松度,但并非一盘散沙,既有一定的粘性同时土壤间还有孔隙形成,这样水分、空气能在其间移动,有利改善微生物的活动及理化性质;三是土壤的肥力要高,肥力高不但指土壤自然的肥力充足,而且还要具有保肥能力,应当具备用养结合条件下形成的较高含量土壤有机质;四是土壤要具备良好的土体构造,耕层深厚,犁底层间断式被打破,有利于蓄水保墒,增加抗旱能力。

3 整地的形式

3.1翻、耙、耢整地

翻耕深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不宜过深,因为有些地区表土层下面有黄土或粘土,如果翻耕过深会把黄土翻上来,不利于玉米生长,玉米根系一般在25厘米左深度土层就能很好生长。翻耕后一般要进行耙耢2~3次,这样能使翻耕上来的土块达到平整细碎的程度,现多采用机械集中连片翻耕,能够使土壤表层土上下翻转,所以一方面不宜过深,另外也不要每年都翻,可以3~5年翻1次便可,最好是进行秋翻秋耙,然后再起垄,这样对于土壤的疏松及灭茬灭草都有利,也利于土壤中的气体移动,利于微生物生长,极大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在翻耕时可以结合土壤肥力施加有机肥,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促进玉米植株生长。

3.2悬耕灭茬整地

这种方式近年来采用较多,主要是用悬耕机把上茬作物的余茬一同粉碎然后混合到翻耕的土壤中,这种方式的采用主要得益于悬耕机的普及,一些小马力四轮拖拉机就能可以匹配小型悬耕机进行作业,具有较强的机动性,特别适合耕地不多的地区,灭茬后直接埋于土壤中,经过腐化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灭茬后可在原垄沟开沟,施入底肥或有机肥,然后破原垄就能形成新垄再播种,极大方便了耕种,这种方式在东北地区采用较多,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土壤墒情不好保持,易跑墒,播种时最好进行坐水种,才能确保抓全苗。

3.3秋整和春整地

玉米种植整地有秋整和春整两个时期。春整地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施足基肥,深耕翻上,耕后及时耙耪保墒,有的要冻垡,粘土地耕后最好在封冻前灌一次水,经过冻融作用,土块容易破碎。对于前茬腾地晚而来不及进行冬前耕翻的春玉米地,要尽早春耕,并随耕随耙,防止跑墒。对于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春季要进行多次的耙耱整地,以便破碎大的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减少由于垡块造成的透风跑墒。耙耱后表层形成一层较薄的干土层,其起覆盖层作用,减少了下层土壤水分的蒸发。秋整地为第二年春天争取了农时,有利于接纳秋天和冬、初春的雨、雪水,增加抗旱能力。秋整地通过冬春的冻融交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土体结构。春整地往往会散墒,增加春天作业压力,也不利于上虚下实土体构造的形成,易引起土壤风蚀。

3.4轮作与倒茬

玉米是比较耐连作的作物,但还是要进行适当的轮作倒茬,这样才能确保玉米的良好生长,轮作能使土壤养分均衡利用,利于残肥利用,轮作要结合不同的作物对养分吸收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经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少病原菌积累,有助于防治病虫害,同时也能减轻田间杂草的为害。

参考文献

[1]谭静,李小林.国外玉米抗旱方法[J].世界农业,2000,(03).

[2]石小燕,玉米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0,(03).

热点推荐

上一篇:白菜软腐病防治要点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心得体会(优秀21篇) 装配车间工作心得 装配实训报告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