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形式·内容·意境

形式·内容·意境

小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离不开园林。在我们身边的园林中,什么样的园林能给我们美的享受,怎样创造出园林美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园林美的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从美学的角度来讨论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

关键词:园林美;创造;鉴赏;美学;园林意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uman beings have been inseparable from the garden. In the gardens around us, what kind of garden will give us the joy of beauty, how to create a garde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come an issue of concern. This article from the garden in the form, content, mood three aspects,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garden beauty.

Keywords: Gardens; create; appreciation; aesthetics; garden mood

1.前言

园林的景象,不是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主观化了的艺术品。所以园林不是纯粹的原始自然,而是一种以人的理想愿望创造出来的人工自然。园林美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态的美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但是它却也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满足人的内心需要,也就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所以园林美也符合美学的一般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园林美?如何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美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创造和鉴赏园林美?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探讨的。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本身就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懂得鉴赏就懂得创造。当前,园林场所很多,但是美丽的园林却屈指可数。是人们不懂的发现,还是设计师们不懂得创造,这个很难说。所以本文将以美学的视角从形式、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讨论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加深人们对园林美的认识,丰富园林美的内涵,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2.什么是园林美

2.1园林的含义

在谈园林美之前,首先应当了解园林的含义。“园林”是什么?虽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若深究其义,却又混沌模糊。可谓人人心领神会,又难以明确道出其含义来。

“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200年)以后的诗文中,唐代的诗人亦多用之。但以“园林”一词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自唐宋直到明清还不是个专有名词。“园林”一词成为造园学中的专有名词则是在明末造园学家计成,写出世界上第一部最古老的造园学名著《同冶》―书以后。但是“园林”一词并不是在计成这才开始,也非今人所造,其实很早在一些诗句中就出现了园林二字。如:

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西晋・张翰)

驰秀翔园林。(西晋・左思)

伙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南胡末・何承天)

甫山当户据,澧水映园林。(庸・岁参)

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唐・白居易)

但并没有能说明“园林”的含义是什么?事实上,魏晋南北朝至唐人的诗中的“园林”一词,既同唐代诗人所说的园林有所不同,更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园林”。计成在《园冶》中,选择“园林”重要是泛称宅园。“园林”一词的涵义深广,还可以从古代人们对园林的要求,即审美意义上去了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堂记》中所写:“几所止,虽一日、二日,辄复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地其喜山水病癣如此?”。我们不难从园居生活的理想中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酷爱,人与自然那种统一和谐的精神,大诗人白居易酷爱自然山水到“病癣”的程度[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渴望和大自然在一起的,特别是现在的城市中的人们,既不得志于山水,所以园林就成为人们精神上需要和补充了。人们对人工创造的山水――园林的要求,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园林的景境之中,要能令人忘尘脱俗,有云水相忘之乐,而飘然有凌云之志。园林是人们梦想的伊甸园,无论在什么国家,人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会有对园林的向往。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文明的起点,开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优美的园林[2]。”

那到底什么是园林呢?我们给“园林”以科学的定义,使模糊的概念有个清晰的认识。对继承和弘扬传统园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往我国学者很少给“园林”明确地下过定义,近年书出版兴旺,园林的定义也多了起来,角度不同说法也不一,都有一定的道理。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园林的内涵和包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将汇集各家不同对园林的定义,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园林是什么。如:

比较有权威的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中写到:“园林是在―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3]。

这个定义虽然包罗万象,是乎讲清楚园林是什么,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让人不能理解。比如说“美的自然环境”,感觉不需要通过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园林,我们知道园林和自然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人造自然,这也是园林的本质。还有“地域”,地域一般指范围较广的地方,他包括小到庭园,大到风景名胜区,让人不大明白。而且没有提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方面。 我国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教授在共《长物志校注》一书的注释中写到:“园林,在建筑物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亦称‘园亭’、‘匠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的‘庭园”[4]。

这是个简约而十分概括的定义。陈植先生可能是从造园学上,有将中外术语统一起来的意思。这个定义的优越性、在于其外延宽广,中外适用。局限是其内涵无法说明中国的“园林”和西方的“庭园”的本质的区别。

《美学辞典》中写到“园林是一切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5]。

这个定义明确了“园林”的创作主题思想,和“园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但有语病。如果是自然山水,就无所谓按照人的一定审美要求去组成了,而“人化的自然”不能纳入园林的范畴,何况“园林”的人工山水,也并非是对自然的一种“模拟”,如苏州古典园林的所谓山水,更非是“人工改造的山水”。

还有余树勋现在《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一书中说:“现在所谓‘园林’可以解释为:在城市建设中,凡是借靠植物改善环境的地方一律可以称为园林”[6]。

这个定义阐述了园林的本质,也就是一种人工自然。没有植物的园林还能称园林吗?我认为不然,植物理所当然的是构成园林的关键要素。但是,并非对植物的任意使用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然”属性,达到人们亲近自然的目的。就比如说城市中的一个小的苗圃也是园林吗?我想人的心理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仅仅解决亲近自然的问题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近一步解决其他各种体验需求及审美需求。

通过以上对园林不同的定义,了解了现代园林的真正含义。它是包括多方面的,无论从工程技术方面,功能方面,审美要求方面,还是人们的需求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人类是离不开园林的,让我们创造园林,体验园林,享受园林,感悟园林。所以园林美的创造和鉴赏,不仅是要满足人的一般需求,而且最好能满足人的情感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2.2园林美的内涵

2.2.1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园林美

在知道什么是园林美之前,我们是否会从一开始就想什么样的园林才是美的?那什么是美?这个问题就回到了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当人们试图正面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假定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是客观的,那么任何人见到美的东西都会觉得美啊。就像园林美,有的人认为荷塘月色很美,但是也有认为断桥残雪美。这就说明美也是主观的,是主观者心中认为是否美。但是当我们来到拙政园,坐在荷风四面亭中,看着周围的人工山水景色,无论国界,无论年龄,都会觉得美的。这说明美也有客观,普遍的一面。

从园林美中,我们就很好理解康德的美学观点:美既不能单纯说是客观的,也不能单纯说是主观的,也不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它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7]园林美是美的一种,它也满足这个观点。从美学观点来看园林美,就是通过客观表象的形式(也就是筑山、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表现出主观(也就是人的情感的需求等)的东西。在园林美的审美过程中,也是有超功力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如果从康德的美的哲学中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来看黑格尔艺术的哲学。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当然也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说法可以理解为“艺术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那么园林美也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性显现。

世界是一系列过程的集合,每个事物实际都是一个“过程”,它必然地有发生、发展,也有终结、消亡。没有一个东西,一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不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这就说明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园林美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个对象评判迥异的现象。因此在创造美,或者说在艺术创作中,对我们而言则是在园林美的营造和设计中,首要的是先准确把握历史和社会定位问题。离开这种现实社会定位,我们将一事无成。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该否认也无法否认,关于美和艺术,有一些东西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如在园林美中,当我们离开社会定位,来设计创造园林美时,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的。也有一些园林,如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有西方的古典园林,虽然社会在变,但是他们的美却永远被世人认同。这是因为园林美是集多种艺术在一起的复杂的艺术,不仅有自然美,还有艺术美,也还有园林本身的艺术美。

2.2.2园林美的定义

通过上述从美学角度分析了园林美。那究竟什么是园林美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人们普遍认识的园林美的定义是:“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昧、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它是衡量园林艺术作品表现力强弱的主要标志”[8]。

显然,从园林美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先说艺术美,它不仅有园林中那些公共艺术品的艺术美,还有好的园林本身就是艺术品。自然美的大量存在是园林之所以成为园林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工但是社会美并不好理解。《美学原理新编》中说到:“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在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却认为应该理解为园林美具有一定社会属性,因为美学中也提到,离开历史和社会地位谈美,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还要探讨一下园林动态美,在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动态的景观了。古代诗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这是诗人对园林空间连续、变化动态感受的一种切身体会。

2.3园林美与园林艺术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它是作者审美理念的物化,并按一定的艺术规律再现给人们。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如果说绘画艺术是二维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三维空间艺术的话,那么,园林则是包括长、宽、高、时间空间、联想空间(即意境)在内的五维空间艺术[9]。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丑、表现园林匠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园林艺木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它运用总体布局、空间组合、体形、比例、色彩、节奏、质感等园林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园林景象),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以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是相辅相承的,没有艺术的构思与创作,就不能体现园林美的景观。我国古典园林造园取景,是以再现自然山水美为其基本原则,以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中,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有机结合。如唐代诗人王维营建“辋川别业”,筑楼台,建花园,架圆月桥于河川上,放鹤于南坨,饲鹿于山溪,浮舫于湖泊……以诗情画意创造艺术画面,取得园林高度的美感。白居易建“庐山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梁,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前,红榴白莲,罗生池砌。这一造园艺术呈现了一幅极美的天然画。今天我们在园林中布置树木花草,也往往寄寓着某种思想感情,如垂柳拂水表达了依依留恋之情;绿竹环生体现了文雅多姿、坚贞虚心的意境;松、竹、梅组景,表达了岁寒三友,凌冬不凋的诗情。将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园林艺术与园林美的结合[10]。

3.园林美的形式

3.1园林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易中天在《破门而入谈美学》中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有个形式。正式因为有了形式,区分开了艺术与非艺术,此类艺术与他类艺术,优秀的艺术与平庸的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那园林美这种艺术,也要有他的形式。那园林美是一种怎么样的形式呢?它是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的形式。只不过对于园林美而言,不论是人的情感(主体)还是园林这个对象(客体)的形式,都是与别的美的形态不同的,这种不同,最根本的就是“理想化的自然”。对于主体而言,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对于客体而言,是这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在园林营造方面叫做“人工自然”。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中,也就是主体要能发现园林中的美,园林这个艺术品,能和人的内心情感有共鸣,产生审美。在园林美的创造中,要勇于找到那种能满足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的对象化形式。

3.2园林美离不开形式

形式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态都是很重要的,离开形式,艺术将不成为艺术。园林美也是一样,园林艺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其内容丰富,园林要素复杂多变。不能只关注园林美的内容,形式一样很重要。比如同样是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如果加上园林美的形式,弄好了也许成名园了,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例如网师园、拙政园、颐和园之类,弄不好就可能成为花圃或者苗木场了。所以说,形式是艺术的生命线。不过园林艺术和一般艺术还是不一样的,它的形式可以变化多端。因为园林美中有自然美,园林中可能只有植物,并不一定所有园林的要素都要在同一地方出现,但是也能表达人们渴望自然,理想中的自然。也许这个时候,形式看过去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栽树按照自然本身的样子去做就好了,但是植物配置也是一种形式。无论是怎么样的园林美的形式,它还是有一定的形式存在,只要能表现出园林美,能传达主体的情感,满足主体的情感需求。所以,园林美离不开形式,因此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如何把握好园林美的形式是关键。

3.3园林的形式美创造

形式美是客观现实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园林是被主观化了的艺术品。人们对现实的把握,首先是形式,然后才是内容。从客观事物――内容与形式的并存转入艺术家的审美认识,第一步是它的形式,对内容的把握是从对这个形式的观照中得来的。没有对形式的直觉,便没有对内容的感悟。这里,形式是内容的“因”,内容则是形式的“果”,形式的存在决定着内容的产生。生活总是以形式呈现于艺术家眼前,艺术家首先感悟形式,并在对形式的思维中领悟内容,再把头脑中已经积累的形式进行筛选、综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美感,完成艺术表达。由于园林美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和可扩展性还有随时间成动态变化等特点,是乎园林美的形式是不好把握的。那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就更有难度,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园林的形式美的创造离不开园林美的内容,是形式美和内容的统一。

郑板桥画竹时曾有这样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也。”这里连串的三种不同之竹,首先是眼中之竹――物象,即对竹的形式把握;接着产生胸中之竹――意象,即对竹之内容的领悟(作者观竹时产生的审美情感);然后创造出手中之竹――形式,即艺术作品。他的描述,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美的创作起点,也肯定了形式的地位与意义。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充当认识和表达的手段,创作的起止均以它为依据。艺术形式就是作品的存在状态,已经包含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艺术品的结构关系。可见,形式美正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手段。

从艺术创作过程中不难看出,形式美既是创作的起源,也是创作的结果,而内容只为创造新形式提供一种契机。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通过艺术语言(形式因素)来体现,形式中凝聚着人的智慧和才能,本身已成为审美的对象。陈丹青在《让艺术说话》一文中说:“平凡的生活到底是平凡的,只有靠成功的艺术表现才能使之动人,可见要紧的不全在你画什么,而仍看你怎么画。”怎么画就是在作画中创造!运用什么语言,也就是艺术形式。”在园林中,园林的内容很多,如地形的处理,植物的配置,建筑的布局,水体的处理,山石的堆放等等,这些要素在很多园林中都有,关键不是要看园林中有什么,而是要看怎样的设计布局可以达到人们的情感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可见,形式美对艺术作品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11]! 3.4园林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造型要素包括点、线、面、体、纹理、质地、色彩。它们既存在于平面的绘画中,组成了雕塑的力感、节奏;工艺品的情理、意趣;同样也存在于园林的空间景域。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在众多的造型艺术门类之中是没有门户管见的。一个理想的构思,要求一定的手段来表现,并使之成为现实。这就需要有较高明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艺术家和观众的差别在于:前者利用形象表达感情,而后者是被形象所感动。要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就要求我们的作品有强的表现力[12]。一个点,一根线,不再是僵死的概念。当它渗透了设计师的思想,便成为与观众对话的语言。在这里园林中的点、线、空间等关系,构成了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园林美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融合不同的元素和各种表现手法与其中,最终表现出园林美,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是美的。

园林的表现形式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设计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园林作品来。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新的风格、流派就会产生。在造园方法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向传统学习,向他人学习,提取大自然的精华,吸收其他艺术的经验,我们的路子会走得更宽些,才能够大步前进。园林并非纯的造型艺术,它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儿。同时,创造园林景观也不是造型要素能够主宰一切。声音的美,洁净、清新的美,天空中变幻莫侧的云彩的美,宜人的气候的美,都要靠我们去挖掘、利用。自然中美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形式美的探求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而它却是园林美的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4.园林美的内容

在园林美的内涵中提到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两大类,其中艺术美又分为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和园林自身艺术美两种。虽然园林美包罗万象,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们,这样可以加深对园林美的认识。无论是对欣赏者还是对设计师都是很必要的。对于审美的主体,提高对审美对象的了解,可以更容易发现园林美。对于创造园林的人来说,了解园林美的内容就更重要了。任何艺术虽然有形式做支撑,但是没有内容来丰富,是达不到园林的美感。所以下面具体说明下园林美的内容。

4.1园林美中的艺术美

园林美中的艺术美内容和园林营造时所采用的艺术类型有关。我们知道,艺术的门类非常多,并不是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可以在园林中使用。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往往被称为“公共艺术”。一般来说,以下一些艺术类型可能会成为园林的内容。

(1)雕塑、雕刻等。这是最为常见的用于园林环境中的艺术形式,古今中外皆然。当代的“环境雕塑”常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和易读性。

(2)绘画、壁画、装饰画等。绘画一般只用於室内,壁画则可以用在室内也可以用在室外。装饰画是现代出现的一种艺术倾向于大众化的产物,使用得当常可以获得出乎意料的美感。

(3)书法、篆刻等。书法和篆刻一般来说是东方园林(主要是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种类。中国人对书法的喜爱常常到了痴迷的程度,传统园林中,如果没有了书法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今天我们在做“现代园林”时,也应该适当地考虑如何继承这种传统特点的问题。

(4)文学。同样,对文学作品的借用也是中国园林特有的现象,主要表现手段就是题咏、对联和诗歌。在园林意境的创造中这是必不可少的。

(5)音乐。主要使用背景音乐的方式建议烘托气氛。现代音乐喷泉的形式则是把音乐美和水的造型美有机结合起来了。

(6)建筑和构筑物。在传统园林中建筑的使用多而复杂,甚至有些传统园林是以建筑为主的,如苏州网师园等。现代园林中,由于对自然美的追求更加迫切,所以一般都强调建筑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建筑之美既体现在其造型上,也体现在其空间特点上,还体现在其装饰上。西方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常常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中国园林中建筑和自然则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7)家具及陈设。在传统园林中,家具和陈设一般是在室内,现代园林中,则室内室外都很常见,这跟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有比较大的关系。

(8)工艺品。主要是手工艺品。例如陶罐、壁挂之类的工艺品,在现代园林中极为常见。现代园林中还常见使用诸如石磨盘、水车、石臼之类的传统农业用具,用以营造特殊的空间氛围,产生特殊的美感。

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门类的美也是属于美学范畴,所以在鉴赏和创造它们时,也要以艺术是情感对象化的形式来表达,达到通过艺术来传达情感的功能。也能在园林中对这些艺术品产生审美,并满足人们的情感上的需求[13]。

4.2自然美

“自然山水作为审美的客体,由于它本身就存在着美,许多诗人、画家都证明了这个客观存在。只有审美的主体比较复杂,他们能不能被自然山水引起美感,其中有许多主观的、和现实的因素所限制。不过自然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屑于植物、动物的生物美,山川岩石之类的非生物美、还有忌昏四季的变幻等。自然美是享用不尽的。尤其自然美经过人类加工以后,社会道德、政治和宗教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几千年来自然美的形式与内容已变得十分复杂。如今的游览胜地迎接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主要是那些丰富的内容由人各取所需,引起人们身心的愉悦会胜过欣赏其他的艺术品。如果进行游人分析,各种年龄、各神职业,各种生活方式的游人熙熙攘镶,在那里各自寻觅他们美的享受,这些现实情况说明自然美确实足受人喜爱的。

独特的自然美不同与其他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电影处两者兼有的综合艺术。但是自然风景的属性就比较复杂多了,那里泉水棕踪,鸟鸣嗽嗽,有听觉艺术;植物的体形、线条、色彩充满了视觉艺术;溪流、潮汐、海浪、飞鸟、行云、落叶、柳丝摇曳、蝴蝶翩翩……自然界有许许多多动的艺术;远离市尘的自然风景具有相对的安静,“青青河畔草、郁邻园中柳”那里确是存在静的艺术;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晨昏的变化,阴暗的变化,都是时间艺术;园林的创造就是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使空间更趋自然,当然是空间艺术;百花争艳、万木争春,胜过人间的舞蹈,它又是园艺家摆弄之下的表现艺术:城市造园“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成为自然的集锦荟萃,应是属于再现艺术;人类利用了自然美娱人、感人、化人,开创了旅游业招陈千千万万的游客,是当之无愧的实用艺术……。自然美经过人化成为各种艺术的综合,通过以上约分析可以比较明确的了解自然美这一独有的特性。 4.3园林自身的艺术美

所以在园林美的鉴赏和创造中,要把园林看做一个整理来鉴赏和创造。在鉴赏园林时,把握园林的整体美,也就是园林的整体空间,因为园林艺术是一个多维的空间,怎样感受园林整体对人的情感需求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师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只是简单的把园林要素,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应该多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把握全局,设计出适合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园林。

5.园林的意境

园林的意境不应该看成是园林美的一个内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园林的意境,或着并不是所以的园林设计得有园林意境的表达,所以园林意境应该被理解为是园林审美中的一个层次,而且是审美的最高层次。意境不仅中国园林有,我认为西方的园林也有,只是因为社会背景和时代不同,可能人们不能相互体会到园林意境。那只是审美没有到一定的高度。在古典园林中,审美意境整体生成,是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创造和接受的。园林作为审美对象,其中虽然凝聚着审美主体――造园家创造性的情致、想象、意趣、哲理等主观因素,但毕竟还只是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它有待于审美的游赏者在接受中把它转化为活生生的意境。从这一意义上说,游赏者也是生成园林审美意境必不可少的审美主体。也正是在这以流动的审美构架关系中,意境把客体和主体、创造和接受、造园家和游赏者整合在一个系统中了。从审美的角度,明白了园林意境生成的关系,但是园林意境是什么?怎样创造园林意境?下面我们来探讨下。

5.1园林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最早正式提出“意境”一词的是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指山水美;二曰“情境”,指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三曰“意境”,指心理活动。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严羽提出“兴趣”、“妙悟”,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在唐宋时期,随着诗歌、书法、绘画等的繁荣发展,“意境”得到了广泛运用。

将“意境”理论发挥到极致的是晚清时期著名学者王国维,成为意境说之集大成者。在《人间词话》中,他对意境的本原作了概括:“经非独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即是“境”,所谓“真感情”即是“意”,二者和谐统一就是意境。至此,“意境”理论发展到了成熟阶段[14]。

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为主体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这是历史上首次关于游赏园林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记载[4],可以说已经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5.2园林意境的创造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中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中国的园林意境创作方法有其独到的传统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

⑴“体物”,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比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⑵“立意”,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比兴”为起于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也是中国园林经常使用的立意手法,《文心雕龙》对其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15]。

创作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细说。但是园林意境是要用“心”要创造的。造园家要用心感悟园林,设计园林;游赏者在鉴赏园林时,感受到园林景象与心的共鸣和升华。至少要做到这点才能创造出好的园林,园林意境的产生可以提高人们对园林美的鉴赏的能力,并享受园林。

6.小结

园林是以人为本的,它的本质是人造自然,而且是要模仿人们内心渴望的自然。园林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要创造和鉴赏园林美,就必须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审美的需求来分析园林美。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要表达设计师是怎么创造园林美的,在创造时要考虑哪些东西;另一方面是游赏者是怎么审美的,他们的审美需求是什么。通过上述园林美的形式、内容和意境。应该很好的理解园林美的鉴赏和创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园林美的内涵,和对园林美的形式的重要性,园林内容的可塑性及园林意境的创造的认识。

热点推荐

上一篇:瓯海大道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与回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会展旅游策划方案(十四篇) 最新质量监督年度工作计划(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