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设计分析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设计分析

小编:

概 要: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具有“底柔上刚”、“头重脚轻”结构特征,是一种抗震不合理的结构体系。本文分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常见震害特征,并根据现行规范,讨论了该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设计要点。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 震害特征 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是一种上部为砌体结构,底部为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混合结构。从历次的震害经验看,由于上部砌体抗侧移刚度大且自重大,底部框架-抗震墙刚度较小,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是一种极易受到地震损害的结构。但由于该结构体系房屋底部可以为商铺提供大空间,上部可以用于住宅,倍受开发商的青睐,在中小城市商业街普遍应用。新规范根据多年的科研研究成果和震害经验总结,对该结构体系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只要领会规范精神,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认真设计,该类结构体系还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一、震害分析

从多年实验研究和震害经验总结,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常见的震害特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类为底部框架柱的破坏。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中抗震墙在地震作用下作为第一道防线,而框架柱作为第二道防线,共同承担起地震产生的底部剪力和倾覆力矩。若抗震墙布置过少,抗震墙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严重开裂,抗震墙刚度迅速退化,第一道防线将失去作用,底部水平剪力和倾覆力矩会重新分配,框架柱的剪力和倾覆力矩将会迅速增大,由弹性阶段过渡到弹塑性阶段,框架柱的混凝土达到极限应变而破坏。若抗震墙足够多,但布置不合理,会导致底部框架柱在地震作用下受力不合理,出现严重的破坏,丧失构件的承载力。

第二类为底部抗震墙的破坏。底部抗震墙的高厚比常常小于1,属于低矮抗震墙,地震作用时以受剪为主,剪力引起的斜裂缝直接影响其受力性能,破坏形态为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4]。当底部抗震墙较少或布置不合理,导致整体抗震墙承载力不够或局部抗震墙承载力不足,将会沿墙体出现45°的斜裂缝,若边缘构件未布置或布置不合理,会加重斜裂缝的开展,引起整片墙体失去承载力。

第三种为上部砌体整体破坏。当底部框架部分的抗震墙总的抗侧刚度大于其相邻上部砌体部分刚度时,将会导致此结构的薄弱楼层向上转移,通常会转移到过渡层,引起过渡层墙体破坏。若上部砌体结构的圈梁和构造柱布置不合理,减弱砌体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降低房屋的抗震能力,导致上部砌体墙体开裂后突然倒塌。

二、设计要点

1.层高控制

2.抗震墙布置

结构设计时应采用带边框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即在抗震墙周边设置由边框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以增加对墙体的约束作用,提高砌体的极限承载力,确保在即使抗震墙破坏后,周边的梁和柱仍能承受竖向荷载[4]。

3.侧向刚度比控制

4.过渡层构造措施

过渡层指与底部-抗震墙相邻的上一砌体楼层,可以将上部砌体结构产生的地震剪力、倾覆力矩和竖向荷载重新分配传递到下部框架柱和抗震墙。过渡层处于侧向刚度的变化较剧烈的区域,其在地震时破坏严重,故规范对此层采取专门措施予以加强。例如“过渡层的底部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不应小于120mm;并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该条目的是为了确保楼板的整体性,保障传递水平剪力的有效性。

5.基础要求

结束语: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由两种抗震性能不同的材料混合承重的房屋,属于复杂结构体系,该种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分析方法,不能仅仅采用底部剪力法,还应该采用阵型分解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复核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新规范虽对该体系采取了必要的加强措施,但其抗震性能仍然低于多层砌体房屋。实际工程中应尽量避免采用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大震不倒”性能目标的实现。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大型工业建筑消防系统的设计选用探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优秀参观旧址心得体会(模板21篇)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及问题探讨论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