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策略机制

浅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策略机制

小编:

"

[论文摘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造就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农民职业教育不仅关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成效,而且直接左右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从教学过程来看,专项培训、模块化教学方式改变、示范教学、专业型教师培养以及发挥农民的“自主评价”等方面对于规范教学体系的运作,保证新型农民培养的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 职业教育 策略与机制

一、培养职业农民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农村乡土人才是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因此提高农业科技人才比例,加快科技转化成果效度取决于农民的培养,现阶段尤其要重点培养有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农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之所以这样定义,是源于目的价值在能够提供充分的资源以促进三者的发展,特别是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而手段价值在于三者的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支撑。新时期农村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发展中最重要的价值归属在于农民。正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所以农民是新时期农村建设中的受益者和领导者。马克思曾经说过:离开人的生产力是死的生产力。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看,农民在“三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而农民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从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就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职业教育是造就新型农民最主要的手段。

相对于其他国民教育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在中国本身属于“新生事物”;而且,在人才培养上,抱有功利主义人才观,片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非人才“养成”,片面注重依据产业行业短期需要而非依据教育长期规律培养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在中国大学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非制度和文化因素之外的原因,即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和投入到农民职业教育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有限。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制约着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与素质提升。从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重新回到农民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充分认识农民职业教育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还要更加重视农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构建科学的农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有效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所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

二、建构农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造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客观要求

当下,农民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专项培训、模块化教学方式改变、示范教学、专业型教师培养以及发挥农民的“自主评价”等方面,有机协调这些环节和措施是构建农民职业教育关键之所在。 2.以练代学,加大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使学习的内容更加精练、实用,同时也在时间宽度上更加紧凑。职业教育强调日常教学中实践性环节,着重培养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职业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职业教育就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特别是要实现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充分结合。要扶持一些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度高的企业,把技术转让、人员培训和后期跟踪服务作为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准入证”,鼓励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建立开放式、互助式功能的具备“既是教室,又是标准的工厂车间”的“教学工厂”式的实习中心,将理论学习、应用模块和工业项目有机地组合起来,以提高实训效果。要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促使学校向企业研发人员敞开大门,欢迎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成为学校的“兼职教授”,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承担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职业学校自身也要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开展不同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作用。农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还要兼顾农民的性别特点和年龄层次,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按需求培训。

3.示范+实践式教学。教学手段是教师的教维持学生的学而采取的教学传播信息的综合,即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的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受众的理解能力、思维习惯和时间效度等方面权衡考虑,传统的听、说、读、写教学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合适,原因在于,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他们应用工具的能力和管理服务的水平。为了使农民能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不妨将实务操作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应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录像资料等数字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装备。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可以使生涩的理论更直观、形象。 "

4.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职业教师是职业农民的引路人和依靠。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灵魂作用。现阶段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的最大困难在于缺少懂理论、会操作、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虽然农业、林业等高校院所集中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教学科研队伍,但他们所关注的重点是农林项目的研发和培育,而非偏爱于农林知识的社会普及。以往在农村,农技推广服务站成了“农业的守护神”,但随着功能的弱化,现在只是沦为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供销的角色,其工作人员往往也是编外人员、对售后服务往往也是“门外汉”,破解这一难题,需立足于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中抽选一部分优秀教师充实到农民职业教育队伍中,采取“一传、二帮、三带”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人员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地方管理部门也可以采取邀请名家、技术骨干到农民职业教育第一线开展讲座、讲学等活动,从而扩大农民知识面。此外,还可以选送一批具有潜力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教师骨干。面对当前农业教育资源分散、效益不高以及部分院校游离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结构的调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经费的追加投入等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5.发挥农民“自主评价”绩效。教学受众的对象是农民。农民职业教育的评价理应由农民直接评判。考核是教学活动是否得以延续的“指挥棒”;考核的方法、模式、内容等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有指导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掌握方法与思维思考方式。这反映的就是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问题。什么是职业教育的高质量?笔者认为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从以就业为导向这个要求出发,来考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校的管理,这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所谓示范学校,就是树起来的榜样学校,办学经验能够在全国进行推广的学校。教学评价是判定农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高低或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全面、系统、客观以及具有导向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农村惯用的做法就是资格认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开办学校的资格认定;二是向合格受训学员发放等级证书。实际上,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对人的评价,这也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首先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专业水平、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针对学习结果,尤其是学习过程阶段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年龄以及文化基础的差异,我们更应该关心这个群体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建构农民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

职业教育活动是人、财、物、信息、时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保障体系的功能就是通过规划、法规、政策、组织、激励、测量、控制等方法手段来协调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它的健康发展取决于资金、制度以及管理环节等保障体系中各要素的共同作用。由于当前农民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不完整性以及基础薄弱性,笔者基于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

1.要完善机制。在当前的农民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方面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干预的影子。实践充分证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农民职业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行政干预的话是不能达到依法治教的目标的。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部符合社会发展和农民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以协同地方资源共同推进职业农民的培养和造就。同时,针对目前农民职业教育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监督实施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由社会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民工代表组成的监督考核机构,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监管力度,以确保农民职业教育平稳运行。

2.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导引作用,拓宽资金融入渠道。前些年在某些地方,农民职业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江苏某部地区为例:省财政培训费的标准是每人300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将标准提高到每人400元,但是对于培训周期长、培训费用高的培训项目,这些资金显然不能吸引当地农民学习的热情。事实上,民办教育在该地区有很高的信誉度,涉及面也比较广,笔者认为,民办教育的优势能够有助于打破当前农民职业教育的困境,因为民办教育资金充足、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同时,要变“直补”为“奖励”的资金政策,取消当前谁培训就补贴资金给培训单位的方案,变为谁参加培训,资金就补贴给个人,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

3.要简化程序,确保农民真才实学。“多头管理”模式的农民职业培训,往往会造成了日常管理中“婆婆”太多,反而最终影响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为此,笔者建议:第一,给主管部门放权。主管部门不应自己直接办教育,而应在教育立法、培训项目立项审查、经费划拨以及考核评价方面行使执法权,从而使农民职业教育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顺畅。在培训点办学资历的审定方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本身就有一套成熟的做法,这部分工作可以交由教育系统去完成。第二,吸纳部分农民力量参与管理。农民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对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的主角,因此办学过程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真实意愿才是完善办学过程的最佳途径。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大要求”的实践和落实的微观基础取决于职业农民的培养和使用,因此,构建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大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最终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论E时代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好听的运维团队名称 团队建设方案(通用7篇) 2023年学生社会巡逻心得体会(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