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人文素质教育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之浅析

人文素质教育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之浅析

小编:戚颖

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文化软实力也不容忽视,加强对青年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关注人,回归本源,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文素食教育的要求,其目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人格上的完整。对此,每一个学生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均衡发展自己,满足现代社会的变化需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语文课堂存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教学研究不重视不被教师重视,并且教学模式、思路基本上沿袭这中学传统的模式,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这说明大学语文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定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关系,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阅读带来的一些误区

教学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事业,面前是绝大多数大学语文基本共识,如果仅是阅读教参或者是为了教学而备课,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机械的复制内容,而放弃生动教学的尝试,最后剩下的只是过滤后的残羹冷炙,课堂单调乏味,毫无新意。从教材的机械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少语文教师犯的错误,这是众多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在阅读时,既要阅读一些经典,更应当有当代作品的储备。阅读原作品时,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还需参考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其次就是教师与学生有共同的感受。在一般的阅读中,要善于思考,通过所处在的时代与自己的生活阅历,来感受阅读的体会,由于这些感受因人而异,就需要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当相互加强交流,分享各自的感悟,这样才能够实施有效的心灵的对话,进而提升师生间的共鸣。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当有个性化上的感觉,教师要尊重,因为这是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学生个人的学习,而不是传统模式中要求学生接受标准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出人性的光辉。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尊重阅读中的多元现象。

二、教学导致的误区

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作者在特定背景下思索、智慧的结晶形成了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时代烙印由此留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定的,教师要尊重,但也不要达到这一目的,恣意的曲解大学语文中课文所表达的真实意思,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对一篇文章恣意的解释,为学生需找一个宽泛的话题,过分挖掘。创作者不是万能的,过于过度挖掘出来的问题,而且还有许多是没有注意到的,或者根本就不清楚这些事,而如今要偏偏要硬塞给它,弄出一堆用意,用现代人的观点强加给作者,一个个离谱的题目、貌似有深度的问题显现出来了,学生的思维打乱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搞错了,浪费了课堂时间,误导了学生。从阅读的本源状态来说,语言的感受往往是动态的、有机的,具有整体感。教师不能断章取义,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去探索其好处,支离破碎的欣赏文章不是阅读的原初设想。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来激发非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构造一个良好的大学语文学习的课堂氛围。阅读教学应该回归本源。那阅读教学的本源为何?品读作品被认为是教学的本源,因为教学素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基础。只有彻底的回到我们会要写文章的主旨方面,在阅读上所发生的教什么的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三、对待教材的误区

创作者是多样化的。作者生活和情感的聚集的各自特征但是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中文世界里,每一步文学作品从创作灵感、选择的题材、运用的写作方式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对洋溢着作者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表达作者具体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追求,这些都有可能显示出作者的风格。差异的存在,创造了文学的各种流派、风格,所以我们才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恬淡闲适,李白的豪迈洒脱,杜甫的抑扬顿挫,朱自清的温婉含蓄,一些探索理性,但目前过分关注文章中的人文色彩是不少高校教师犯下的错误,忽视文章的工具性价值;加之,他们经常深挖再深挖文中情的表达,却往往忽略了理性的光辉。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这一目标在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合乎自然、合乎规律、合乎客观真理的思考结果产生了理性的光芒。理性是主体主动思考与甄别,是不盲从不跟风。理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有意义重大。一个人能够冷静的观察外部世界,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去追求美好的事物,而这正是教育事业的最高目标少挖掘情,不是不要情感表达,闭目塞听,无视外部世界,而是要在更深的层面上拓展更博大更深厚的内心人文情怀;多渗透理性,不是搞学究,而是能够更清醒更冷静对待外部世界。理性,是最不可或缺的人格品质,具备了这一品质,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就提高了。

四、心态的误区

阅读教学在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眼里不算什么,不以为然,那些文章早已烂熟于心,不在话下。然而时代是变化的,今天的学生早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样子,主观存在的想象已经过时了,是一种原有的认知;胸有成竹的教学是假设的,既定的。作为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呈现出活生生的、真实的样子,有血有肉,不应装在套子里,戴着一个假面具,使距离感、陌生感在师生中无形的产生。相反,教师应抱着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放弃一个所展现的私欲,勇于承认自身上的缺点与自己所犯得错误,做一个真真里表一样的人。只有这样,教师不追求唯一的客观标准,学生才能主动去思索,学习知识。要十分注重感官上的体验,要严格的探究所学习知识的缘由,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与框架才是教育应有的方式。大学生是祖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对此在培养大学生中,应当采用合适的培养方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无所事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引导,让课堂充满期望与真情,使这些学子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学习,自由地发表对事物的看法,同时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作品是文学的载体和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仅仅围绕文学属性,彰显语言个性,慢慢的读、慢慢的品,入情入境地领会,文字的魅力才能发现,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学生的国学素养和人文智慧。只有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境界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只有充分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形,逐渐的走出先前的教育误区,深入改革,讲究创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人文关怀,把人作为教学的最基本的对象,合适的鼓励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利用专业知识与同学间探讨,憧憬未来与探索宇宙世界。同时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大学生充分的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应建立起怎样的和谐关系,积极探索人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伟大的精神丰碑,进而为自己进入社会打好一个完整人格。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议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顺丰快递员个人总结(通用17篇) 最新学生写给老师的感谢信(模板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