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简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探索

简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法律素质教育探索

小编:

"

论文摘要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学生法律素质令人堪忧。高校需要从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网络资源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法律素质教育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因此,着力培养具有法律精神和法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素质教育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教育倾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知识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现状,笔者依据就近原则和代表性原则,选取部分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做了一次深入的实证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8份,有效问卷184份,并采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11.0进行分析。

(一)关于法律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调查

从调查情况来看,关于“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96%的学生认为自己接触过这个概念,65%的学生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25%的学生坦陈自己听说过一点儿,只有4%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高达92%的学生认为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认为开设法律方面的课程“很有必要”,5.6%的学生“听从学校安排”,只有2.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其中,理工科大学生89%对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渗透法律素质教育持欢迎的态度。从各年级情况来看,刚入校的大学生出于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新鲜感以及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29%的大一学生趋向于多学点法律知识;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面对着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28%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避免就业诈骗。而大

二、大三的学生因忙于准备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和参加社会实践等任务,选择比例低于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

与大学生日渐重视的趋势不同,63.6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法律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不够重视。30.34%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校园后,如果学校不组织教育活动,不开设法律方面的课程,教师平时不引导,自己就没有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二)关于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调查

在法律常识掌握方面,当问到“自己认为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法律”时,52%的学生选择了《宪法》,19.6%选择《刑法》,17.4%选择《民法》,11%选择劳动法等其他类。但是,当被问及有关经济、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法律常识时,大学生正确回答率较低,存在着一知半解的状况。比如,我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就业试用期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在调查中有48%的大学生回答不准确,有的回答三个月、有的回答一年,其中男生的知晓率比女生高出6个百分点,这说明男生在这方面的关注要多于女生。可见,大学生对与自己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

至于是否经常关心国家新出台的法律,只有12%的同学表示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10%表示自己从不去关注,78%的同学选择的是偶尔关注。这表明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做一名遵守纪律、不做坏事的好学生,法律就和自己无关。

(三)关于法律能力的调查 这些调查充分表明,在国家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法律意识极其淡薄,法律应用能力不足,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先导。教育观念决定和影响教育行为。大学的目标是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人格的完善必须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因此,无论是学校的决策者,还是普通教师,都必须依据依法治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改变目前重科学、轻人文素质、尤其是忽视法律素质培养的观念,在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办学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改善法律类课程的设置与构成

目前,“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高校最主要的法律知识基础课程。据调查,一部分大学生对“两课”教学的质量不太满意,认为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出版的教材内容泛泛而谈,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气氛凝固呆板,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活力不足。因此,高校要大胆改革法律类课程的设置与构成,增加法律知识基础课的课程比例,开设法律知识必修课和选修课,少开泛泛而谈的法律知识概论课,多开设一些针对性较强,与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同时,注重文理渗透,着力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接受法律知识教育。

(三)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主动贯穿和渗透法律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倾向于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能体现和反映法治精神的教学环节;同时严肃课堂纪律,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改变单纯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当采取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讲授法以外的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治的熏陶和纪律的约束,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法律素质教育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建立并弘扬大学法治精神

一流的大学,办学不仅需要拥有大师级的著名学者、尖端的教学与科研设备、丰富的馆藏图书等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先进的依法治校的理念和精神。大学法治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基础,是一所大学实现使命与责任的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规范。它不仅体现于依法办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还体现于重大决策的民主与集中、领导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更体现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生动实践中。

(五)发挥学生法律类社团的作用

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的不管深入,大学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组织结构出现松散现象。大学生社团是以个人兴趣为基础、自愿结合的学生群体,是自始自终密切联系学生的自发性组织,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鼓励建立法律类社团,支持其进入农村、进入社区、进入高墙,开展法律知识宣讲、法律普及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开设模拟法庭,联系地方法院,进行专业实习与现场观摩,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锻炼中巩固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能力。

(六)建设一座好的图书馆 可见,在校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纸质文本。然而,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的图书馆内,法律类书籍不仅种类不全而且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随着当前法律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图书馆必须就师生实际需求展开调查研究,广泛征集图书购买意见和建议,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七)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首先要改变传统授课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增加电化教学、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媒技术,开展校内的“远程课程”。其次,针对网络上频频曝光的一些法律事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的观点和手段,辩证看待一些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同时可以建立教师的个人博客、学生之间的QQ交流群等,来跨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正确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共同营造健康、积极、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调解员工作报告 体育教案教学反思100条简短 体育课后小结100条简短(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