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

小编: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其它要素和内容,其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较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和健康发展。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度与实效性,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科学,目标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突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

目前,社会转型带来的错综复杂局面和各种矛盾叠加的社会现实,多极化的生活空间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极端化、生活方式和领域的多样化零散化、交往方式的现代化和便捷化,各种价值观相互冲突碰撞,派生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控制,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遇到困惑和冲突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高校思政工作问题的难度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频度有所增加。这些危机背后反映出现在大学生存在的不单纯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1]。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者比例高达18.58%,明显高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异常水平[2]。据此,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是拓展高等教育的新阵地新领域,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开辟教育新思路新途径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概述

准确把握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及时掌控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多为独生子女一代、互联网一代和市场经济一代,他们富有生机活力、善于搜集和学习知识、思维和理念更新快且易变化。但同时,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教育领域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差异,加之每个家庭生活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大学生不同程度上的种种矛盾。另外,多元社会价值元素和文化意识形态严重冲击了一些思想不稳定、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歪曲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思想意识和心理等方面出现负面反应。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处于情绪波动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屡见不鲜,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一个个惨痛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这些恶性案件发生,多数与心理和思想困惑所致,这也成为高校学生安全问题中潜在的巨大隐患,是大学生非理性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潜在原因。另外大学生偷盗、诈骗、参与传销组织等一系列行为也屡见不鲜。

(二)厌学辍学现象日益增多

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学生自身抗干扰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拒绝学习、拒斥学习,更有甚者认为“读书无用,只有金钱是万能的”,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或沉迷于网络而整日上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学习兴趣衰退、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有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有抗拒心理。

(三)价值观功利化倾向明显

当今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更注重现实利益,迷失了前进方向。价值观严重向个人利益倾斜,学习生活中的功利化倾向十分突出,不劳而获的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人际交往只注重利益而轻视情感的倾向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较差,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机制。

(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较差

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高分低能、纸上谈兵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导致大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执行力较差,没有很好地做到知行合一,空喊口号现象十分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原因的影响。

(一)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大学时期是情绪极易波动的不稳定期同时又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经历各种自我意识的相互矛盾、迷茫。还没形成独立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问题和事物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抗打击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安全感等,容易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

(二)W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体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的模式固化僵化,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学习成绩衡量教育成果的片面评价标准更是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素质培养的模式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这种“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教育理念和教师,不合时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行为,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的天性和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尽早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出现不可预计的心理障碍和困惑。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多数处于中心位置。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是溺爱,导致大学生盲目自大,自我意识极强。这些大学生往往缺乏道德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这些都极易形成性格孤僻和心理孤独,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困难甚至危机。另外,家庭教育的类型、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等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影响。例如,某些特殊的家庭环境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不完整、不健全,当遇到现实问题和挫折时,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心理学相关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对人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性心理和健康心理进行教育,增强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看似独立的两个概念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统一性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融合态势。为了适应并很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取长补短,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教育内容的融合,实现教育全覆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某些内容上有很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核心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这些有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理想,提高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等一系列内容既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内化,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更加丰富新颖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内容的全覆盖。

(二)推进教育规律的融合,实现教育的科学化

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教育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全面掌握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深刻分析大学生目前所面临诸多问题,掌握并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为大学生解决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稳定。高校教师要善于从思想上找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改变其思想观念、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走上正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推进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融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他们产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客观根源,而这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又客观地反映和体现了大学生在面对现实的内心境况,这些内在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势必会造成诸多现实问题。可见,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高校教师要因势利导,善于从实际出发,从发现现实问题入手,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并为这些分析找寻客观依据,通过创造和改变环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引导大学生端正态度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实际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影响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解决。反之,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解决状况也将成为实际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贺淑曼,蔺桂瑞,等.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寇有存,钮俊生,李晓.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01

(11):30-34.

[3]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4):25.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乐队工作总结(通用7篇) 最新写出人物的精神初一作文600字(通用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