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读孙新华散文诗集《结香花》

读孙新华散文诗集《结香花》

小编:

内容摘要:作家孙新华的散文诗若以对“美”的表现而言,可分为表现了花之美、远方的景物之美和其它的万物之美三种类型。这些美的艺术表现折射出了一个“唯美主义者”的人格形象。精致的语言和审美意象的营造是其显著的艺术特色。思想性的薄弱和时代感的缺失则是其创作的短板。

关键词:孙新华 散文诗 美

手中的这本小书,装帧朴素而淡雅,隐隐地透着一种书卷的清香。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结香花》,似乎暗示了作者的某种创作旨趣。书中的篇什皆是用散文诗的文体创作而成。细读《结香花》中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篇目后发现,作者不论身处美妙的世界还是世俗的生活,不论留守在熟悉的故乡还是远游在陌生的他乡,不论对外在世界的观察还是对内在世界的观照,始终孜孜不倦地追寻和发现着“美”的身影。而在这种对“美”的发现和书写中,作者似乎也幻化成了她笔下的那些花儿,在绽放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全书被编为四辑,分别是“临街西窗”、“记忆之外”、“暗香盈袖”和“向东向西”。而以对美的对象的表现而言,全书在表层上大体表现了花之美、远方的景物之美和其它的万物之美。对花之美的表现占据了本书相当的篇幅,在每一辑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内容,可以说是作者最为倾心,也最为用力的。对此下文将有进一步论述,暂不多言。对远方的景物之美的表现主要集中于“向东向西”一辑里。在这里作者跳出了熟悉的生活领域,走进了外面的世界,探访名山胜水,感悟世界和人生,发现了种种别样的精彩。读万卷书然后行万里路,一般人往往从足下的行程中收获的是人生的经验和智慧,但作者却偏爱于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用一双审美的眼睛对那些名胜古迹加以审美的观照,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其它的万物之美的表现主要集中于“记忆之外”一辑里。在这里作者将自己寻美的眼睛投向大千世界,努力去发现和表现那些美的对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应该是人的天性之一种,但生活中的我们更多的时候似乎被蒙蔽了双眼,对美采取了无视甚至曲解的态度,转而热衷于对丑的发掘和津津乐道。这样一种审美观的错乱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的正能量往往被负能量所取代,人性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赞赏孙新华的散文诗中所蕴含的这种审美的追求,在那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文字中其实渗透了文学终极的信仰,回应了时代的精神吁求。可以说,孙新华是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作家。不仅发现美,沉醉其间,而且给以美的传达,于是就有了眼前的这本美文集。

大自然的美景中,花儿绝对是其主力的构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美的最好写照。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对花儿情有独钟,要花费那么多的篇幅和笔墨去吟唱一首首关于花的颂歌。甚至本书就是以花来命名的。书中提到的花儿名目繁多,大概有百十来种,真是一个花的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有很多都是不常见的。花的美首先在其外形,那些美的颜色、美的花瓣、美的花蕊和美的形态,在一片片绿树或绿叶的映衬之下是最先吸引眼球的。作者在写花时虽然往往对其外形着墨不多,但却能以寥寥数笔捕捉住其特点,给人以鲜明印象。当然,作者对花的喜爱绝非只是迷恋它们美丽的外形,如果仅止于此她还不能算是一个高级的赏花者。事实上,与外形相比,作者更倾心的却是那些内在的东西,比如花的特质、气质、性格和精神之类。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作者眼中,似乎每一朵花儿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性存在,而是一种有着自己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灵魂的对象。对于这样的对象,作者的姿态不是居高临下,而几乎是一种平视甚至仰视的态度。她说:“在我的眼中,在我的心底,他们不仅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我的挚友们啊。”[1]她的赏花也不是简单的欣赏,而是把它们“都当做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在读,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2]。在这样的对话中,她读出了许多的感悟,如:“大丽花是一种大气的花……欣赏大丽花,我明白了,什么是‘大美’!”[3]“万里春光中那楚楚动人、生龙活虎的龙吐珠,给我们自信、乐观、豁达、向上的力量。”[4]但获得这些感悟似乎还不是最终的目的,作者往往要更进一步,用这些从花儿那里获得的感悟来反思自己,最终完成种种精神和人格的建设。哲学家们认为,自我的形成往往需要借助于外在的他者才能加以建构。可以说,在作者这里,那些花儿往往充当了她建构自我的他者。如此看来,她的赏花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视觉消费行为,而几乎可说是一项关乎自身灵魂的重大工程。比如对大丽花的欣赏让她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爱大丽花,我爱大美!我向往大丽花那至高至美的人生境界。”[5]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笔者注意到,书中提到的花儿丰富多彩,各式各样,但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绽放。绽放是花最美丽的时刻,让作者一次次为之倾倒。都说女人如花,当作者写下这一页页关于花的篇章时,不由让人觉得,她的创作追求就好比那些绽放的花儿,那里有对美的追求,那里有一种生命的境界。

在阅读《结香花》中的文字时,除了被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美的对象所吸引,我还被一个并未居于前台但又时时存在的形象所打动,这就是体现于一篇篇文章中的作者的自我形象。对于散文诗来说,一个有魅力的作者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作品的一种主要的风格标志和价值构成。这种形象看似隐而不现,但又时时借助行文的各种手段暴露自己。本书中的作者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这一命名并不包含一般而言的贬义,而是表明她对美有着固执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不仅热爱外在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美,而且热爱人的内在世界的美。其实,这二者是统一的。因为被现实世界的美所打动,所以以此作为内心世界建设的参照;因为着力塑造美好的自我,所以眷恋于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客观对应物”。这样一种内外统一的唯美是求的作者形象渗透在本书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然而又顽强地感染着读者,让你在不知不觉之间已被引入了一种精神的至境,获得了一次次灵魂的升华。这是散文诗可能具有的某种最好的审美效果。

美文缺少不了美的艺术。本书在艺术技巧上的特色也很显著。首先让人折服的是作品的语言功力。精炼而富于诗意是其语言的最大特点。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作者往往寥寥几笔点染,便能渲染出一种诗情画意,让你贴近她所描绘的对象,感受到她彼时彼刻的心绪,这是非长久的艺术锤炼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意象的营造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在本书中特别表现在对花儿的描绘。因为作者往往不仅写出了花之形,更表现了花之神,而且形与神有机地契合,故而书中的很多花儿实际上可以被当作意象来看待。成功的意象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另外,在刻画意象时作者常常用到拟人的手法,这也使得那些意象在“物理”和“人情”之间具有一种相通性,增强了艺术表现的效果。

任何创作都是“在路上”的。要想创作出更加优秀甚至堪称经典的散文诗作品,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思想性的加强我以为是最为迫切的任务。本书中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美感取胜的,思想性则显得较为薄弱。其实真正强烈的美感要以思想为其内里,否则难免欠缺一种硬度和力量。这当然不是说只要在作品中多一些直接的、精辟的议论就万事大吉。思想当然可以明白地说出来,如果确实精彩的话也不失好的效果。也可以含而不露,但必须真实地存在。陶渊明说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或许无需辨也无需言,但,至少它得真实地拥有。另外,作品时代感的欠缺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者曾在《诗意地栖居》一文中写道:“我的房间没有电视机,我的房间没有电脑”[6],如果这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那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很难想象在这个已经全球化的世界里,这样的生活状态如何去了解我们今天的时代、国家和社会,又如何创作出充满时代感的作品,解决时代的精神问题。事实上,时代感的缺失造成的弊端已在她的作品中露出端倪,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读罢全书,掩卷沉思,更觉着这个书名的贴切。绽放美丽的花儿,集结一片花香,这是个漂亮的比喻,它的本体是这本书。

参考文献

[1][2][3][4][5][6]孙新华:《结香花》,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91页;第185页;第84页;第102页;第84页;第194页。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夜鱼散文的审美特征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大门改造施工方案(精选5篇)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简短 等鹳雀楼教学反思(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