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香江一帜壮诗坛

香江一帜壮诗坛

小编:

在当今中国的诗坛上,香港诗词创会会长林峰(峰回园叟)先生,襟怀慷慨,博学多闻。有诗家称林先生学养根基,“源自唐宋,远溯魏晋,浑涵明清,贯通近代,大凡李杜苏辛韩柳所创之豪放、婉丽、飘逸之风格,均在其诗集中可以寻觅到草蛇灰线之痕迹”(《〈峰回园诗稿序〉》),真乃恰如其分。先生终年笔耕不辍,自1999年首发了《峰回园诗稿》起,先后出版了《时代的回声》《峰回园吟草》《天声海韵》《峰回园诗词一千首》《峰回园诗词后一千首》等六部诗集,共载诗3000余首。林诗题材很广,有咏怀、人文、山河吟咏、唱酬、祝颂等。这里只摘其中咏怀、人文作品进行赏读。

林先生长于咏怀。其咏怀诗最精彩最感人也最具特色,是其诗稿中最具分量的一部分。让我们先看看这首《七十书怀》:

玉树亭亭半已凋,回看长夜雨潇潇。

九边烽火连天起,千里江流带血漂。

报国无门空慷慨,屈身乏术若逍遥。

秋山红叶遗残梦,十万诗篇寄廓寥。

“玉树亭亭半已凋,回看长夜雨潇潇”。人生回首往事,难免百感交集。先生年轻时有如临风玉树,卓尔不凡,本应驾长风万里,为国为民建树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可惜,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赐予他一顶莫须有的帽子,使他屈身辱志长达二十余年。二十年有多少漫漫长夜,又有多少潇潇苦雨?那情那景,任是胸无芥蒂,也都难以忘怀。如今,当年的亭亭玉树,半已凋零,所幸者,并没有完全萎谢,血染的秋林,依然精神抖擞,正挺胸昂首去迎接冬去春来。尽管历经了不堪回首的政治磨难,诗人的爱国情怀丝毫没有减弱。祖国的安危,人民的甘苦,山川的媸妍、长令他恫在抱。“九边烽火连天起,千里江流带血漂。”是诗人洞察社会现实后而发出的呐喊与呼号。新中国各项事业都在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使得国力日渐增强。但是发展中仍然问题多多,外患依然深重,边陲滋事不断,形形色色的阻力和震荡时刻干扰着发展,敌对三种势力不时威胁着祖国的安全;在发展中,某些地方GDP至上的错误取向使得民众心灵深受创伤,壮美的山川深受破坏,治污减排远远未能达标,劣质食品时有出现……伴随着这些,社会各种歪风邪气日渐增长。而观念的落后和管理的缺失使得这种危害愈演愈烈,带血的GDP已敲响了国人生存的警钟。诗人洞察这些,痛心这些,可又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报国无门空慷慨,屈身乏术若逍遥。”是何等无奈?其内心是何等酸痛,何等激愤?他深知,某些“肉食者”往往视草民为无物,自己虽人微言轻,无力改变现状,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生来就有一副傲骨,一身正气,面对这些假恶丑,不能视若无睹,不能也不会违心地保持缄默,游离于事态之外,而应挺身而出,慷慨指陈,大声呐喊,为民立极。“秋山红叶遗残梦,十万诗篇寄廓寥。”在慷慨中略带苍凉而结束全诗。秋山的红叶,尽管赛似春花,可以题下绮丽的诗句,成就美好的爱情,还可给有情人以眷顾和珍藏,但它毕竟要面对凋残,只能留下梦幻。人生的秋季,尽管异常壮美,但他毕竟要迈向严冬。特别回首往昔的酸甜苦辣,难免悲从中来。然而,襟怀慷慨、格调高远的诗人,他是以“江海一声啸”,以壮丽的诗篇,去抒写寥廓的江天,抒写寥廓的胸怀。

人生七十,黄金满眼,此时儿孙绕膝承欢,事业接手有人,乐何如哉?有多少人选择了醉心怡情养性,享受天年。他们或收拾行囊,远足出游,或清茶一盏,细品浅斟,或呼朋唤友,胡侃海聊。在他们意识中,管甚山河带砺,管甚庙堂鼎鼐,没必要操那份闲心,也操不起那份闲心。可诗人壮心未已,家国为怀,把内心的喜怒哀乐与祖国、人民的得失兴衰紧紧连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当今社会,尚有几人能是?读诗至此,又怎能不为诗人的情怀而点赞?

感情是艺术的生命,尤其是诗,充沛、炽热的感情是诗的根本所在。诗人们的才华和心境,集中体现在诗境上,心境没有真情实感,无论用怎样的笔调写来,诗境都会苍白无力,都难以撼动人心,难以为读者所共鸣。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更没有诗人。林先生的诗之所以能启迪读者,撩拨读者悟境,这当中,其文字的功底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有一份情和爱。而且,这种情,这种爱,是激情、是大爱,是人民之情,是家国之爱。

再来欣赏林先生的《秋兴八首》。这是一组精彩的咏怀诗。他笔触沉郁苍凉,意境阔大,气势浑涵,它既是林先生对几十年间身世的感悟,又是诗人对几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透析,堪称是一组史诗。在这里我们赏读其中的第八首:

河山不再复逶迤,万里江流失旧陂。

秋雨落残黄土地,春风吹断绿杨枝。

日长犬吠云崖动,夜久星沉斗柄移。

国体已随人事改,白头吟望苦低垂。

这首诗尽见诗人对国家大环境大气候的忧心。“河山不再复逶迤,万里江流失旧陂。”中华大地,山川壮伟,风物宜人。可曾几何时,我们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不再自在优游了。大地遭受了虐待,旧日陂堤里围护着的一泓清水不见了,很难出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等景象了。这里的生灵尝到了恶果,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一幅幅逶迤磅礴的壮丽画卷,一处处质朴纯真的社会风尚,如果不再细加呵护,就可能黯然消失了。“秋雨落残黄土地,春风吹断绿杨枝。”是多么深沉的慨叹!我们这片生生不息的黄土地上,繁衍了十多亿子孙,哺育了伟大的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基础。她付出了很多很多,需要好生调息和滋养,需要秋霖春露来恢复她勃勃的生机。可现在,不少地方的“烈风恶雨”,让四季飘香的黄土地凋残了。我们某些不肖子孙,过度急功近利的垦殖,金钱至上的追求,致使环境毒化,风气毒化。春天了,东风浩荡,勃勃生机,杨柳轻轻飘拂,处处莺歌燕舞,给人多少欣喜,多少热望。改革开放的年月,像历史的春天,温暖了民心,增强了国力,是多么值得欣慰和祝贺。可是,在这股春风中,夹杂着恶风、歪风,它吹断了轻柔的杨柳枝,吹散了民众的归属感,吹破了国家的梦想,吹跨了道德的底线,这是多么可悲呀!“日长犬吠云崖动,夜久星沉斗柄移。”一联含义也非常深沉。国家如何发展?政治生态存在很多不定因素,急功近利、忽略环保造成人居环境日益变坏固然可怕,而外部列强环伺,恶狗欺人,政治、经济改革何去何从都令人困惑。而更有甚者,时移世易,共产党人的基本宗旨,很大程度上被淡忘了,被人民视为北斗星的共产党,内部出现了正气不彰、意志松懈等问题,出现了“斗转星沉”的倾向。这些,诗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以致发出了“国体已随人事改,白头吟望苦低垂”慨叹。这是良知迸发,这是正义的呼号,是诗人一以贯之的忧国忧民的情感的真实流露。所庆幸的,十八大以后,在习总书记带领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决进行反腐,部署三大任务,深得人民拥护,这是值得包括诗人在内广大民众额手称庆的。 这首诗之所以经得起咀嚼,除了其充沛、炽热的感情撼动人心外,其“句秀”、“骨秀”、“神秀”也是让我们激赏的重要原因。林先生认为,好诗要“句子秀、骨力秀、精神秀……句秀,一首诗如果句子不秀,就难称是好诗,使人吟之无味……骨秀,是骨力要秀或骨气要秀,如果骨力或骨气不秀,便难登大雅……神秀,是精神之秀。精神之秀必须建立在句秀和骨秀之上,没有句秀和骨秀就不会有神秀。精神之秀,它捉不到,摸不著,只能靠读者的心灵感悟。这种秀是空灵之秀,是秀的最高境界。”这首诗,从头到尾,神清骨秀。让我们择其中间两联来看看。其颔联,“秋雨”、“黄土地”、“春风”、“绿杨枝”譬喻不但字义精当,“秀色可餐”,而且其意蕴汪涵,典雅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在优美的文字后面,表达了严肃的意旨。而“落残”、“吹断”更是意象万千,任由驰骋想象,给人以苍茫凄婉的意境。从技巧上看,其对仗工稳,结构严谨,声韵谐美,词性相对、节奏相当,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这一联,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衡量,都是不可多得的佳联。再看其颈联,用“日长犬吠”、“夜久星沉”来摹状政治生态和社会现状,是多么形象、逼真和富有想象力!“云崖动”,“斗柄移”描写更是活灵活现,硬是把一些抽象的意念巧妙地转化为可以看得见、触得及的景象,而且是那样贴切、自然。这样外表秀(句秀)、内涵秀(骨秀)的篇章,真是不可多得。

咏史、题咏历史人物,是林先生诗作的重要部分。他花了大量笔墨和精力,题咏了一百七十多位历史人物和文化人物。他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历史视野,以敏锐的眼光和犀利的笔触,品评了他们的功过是非和心灵美丑。他独树风标,不人云亦云,他远见卓识,敢翻历史公案。细品林先生的咏史诗,往往振聋发聩,受益匪浅。

我们先看看《吴起》这首诗:

君亲天地不容愚,寡义无情岂丈夫。

鸟雀尚能知反哺,慈萱怎可弃穷途。

输诚竭力功犹壮,求将捐妻罪可诛。

拜相封侯虽毕志,狗行鼠窃有何殊。

从诗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到,林先生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标准清晰,不随风而起舞。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可见其地位之崇。吴起少年游学时,母逝而不奔丧。在鲁时,值齐鲁交战,鲁公欲用起为将,因虑及起妻乃齐人而不敢用。起为求拜将,竟然杀妻。其志向虽然高远,但其恶行与狗行鼠窃无异,其德行应该受到严厉的鞭挞。但是,不少史家对其志向和功业津津乐道,而对他的恶行恶德采取了不应有的宽容。对这样一位历史地位显赫、才干和功业都令人仰视的人物,林先生没有像这些史家一样,姑息其道德的缺失,而是站在批判的角度,站在道德的高度,鞭笞了吴起有才无德,寡情薄义,使人们明白,他不是良将相,不是伟丈夫,不值得后人敬仰。

林先生这种批判,在当前社会,很有现实意义。一段时间以来,各级选拔干部,任人唯才,任人唯亲。好些人凭借一点歪才,办了几件面子工程,以不正当的手段打通了层层关节,就可扶摇直上。有的明明累累作奸犯科,以党纪国法为儿戏,以升官发财为最终目的,视衣食父母为无物,视工作为敛财的机会,根本不堪大任,但却每每能带病提拔。官场之庸俗和污浊,已经成灾。林先生是在批判吴起,也是在批判道德沦丧的昏官、赃官,是正义的呼唤,是给人们审视、判断官员提供一种正确的思路。

《袁崇焕》这首诗,也是林先生的力作:

辕门提剑倚天呼,不死胡沙岂丈夫。

入海屠蛟须壮士,请缨报国在穷途。

昏王未解臣心碎,烈魄空啼帝祚孤。

望断长城霜月冷,江山惟剩一枝株。

袁崇焕在历史上是个曾经有过争议的人,明人把他视同“秦桧”,而清人把他比作“岳飞”。而近百年来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一生忠君爱国,有勇有谋,渴望辅佐明朝稳固江山。出镇边关之前,就已经让崇祯皇帝发誓要相信自己。可是,崇祯还是相信了小人,召回了袁崇焕,并斩首于午门。明人恨袁主要集中在所谓通敌议和上,但这很明显是中了反间计而误会了袁。袁崇焕临刑前有绝命诗《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足见其忠君体国。

林先生笔下的袁崇焕,是认同了近代这种主流观点的。我们可以撇开有关袁崇焕本人的种种争论,去欣赏林先生通过《袁崇焕》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怀。

“辕门提剑倚天呼,不死胡沙岂丈夫。”诗的一开头,就立论高妙。这既是对袁崇焕的赞扬,也是诗人对人生要义的基本取态。在这里,袁崇焕刚勇壮烈的形象呼之欲出。我们眼前似乎展现,作为一代名将,他正手提倚天长剑,振臂高呼,身先士卒,激励部下:大丈夫自应马革裹尸,为靖胡沙而奋勇向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这里,我们也体感到,诗人身上的浩然正气。“入海屠蛟须壮士,请缨报国在穷途。”这一联,与其说是在写历史,毋宁说是在写现实,在写先生的心志。蛟,相传是引发洪水的孽龙。古人有过周处除三害,上山伏虎,下海斩蛟的故事。现实社会中,不管什么时期,“虎”与“蛟”总会不时出没的,当此之时,就需要“壮士”们挺身而出,扛起大旗,为除害而奋起。当今,习近平、王岐山就是这样的“壮士”,人民和社会需要他们,他们也得到人们的支持。诗人们应站在潮头,鼓起豪勇,奋起斩蛟。“请缨报国”永远是志士仁人责无旁贷的责任,越是计穷途拙,越是板荡艰危,越要拿出英雄本色,这是历史的要求,也是先生的呼号。“昏王未解臣心碎,烈魄空啼帝祚孤。”这一联对亡国之君崇祯提出来强烈的谴责,对袁崇焕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本来,袁崇焕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等一系列辉煌战果,如果朝廷对边将多一份信任,少一分刚愎自用,多一份理解,少一分猜忌,或许,大中华的历史可能改写,不至于“烈魄空啼”,不至于江山易主,不致其后百年沉沦。现实中,各级掌权人应充分以史为鉴,明辨忠奸,才可避免秦廷失鹿。很多人针砭时政,是竭尽赤子之诚的。“望断长城霜月冷,江山惟剩一枝株”,是一联凄美的结语。长城望断,冷月寒霜,它堆垒了几多白骨?它消磨了多少热血忠肝?“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历史如此这般结局,是殆天数非人力的结果吧?北京煤山上那株歪脖子老树,经历了历史风云的洗礼,现在该作何寄想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顺应潮流,才是历史的真谛。

赏读林峰先生的诗词,深感有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他字里行间弥漫着震撼,一种龙跃凤鸣的震撼。他的诗,物我交际,兴会万端,时空情理交互为用,构成了多彩多姿的诗的境界。当今诗坛,如其才情者为数不多,其诗词,与比肩者也不多见。

热点推荐

上一篇:青荷一叶馨香脆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