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毕业撕书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毕业撕书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小编:

这一年的毕业季刚刚过去,多所中学在考试前后相继上演了“撕书大战”,壮观之场面,不身处现场,无法体会:纷纷扬扬的书页,伴着孩子们的兴奋欢呼,如天女散花一般,又似“六月飞雪”从楼上抛下,瞬问遮天蔽日,让人震撼。孩子们毕业撕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我们这里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好像成了一种固定的毕业仪式。回家我也百度了一下相关词,发现毕业一刻来一次“撕书狂欢”,已经成为大江南北校园里的流行风,如“节日”一般“届届传承”,而且日渐蔓延,愈演愈烈,从高中到初中,从校内到校外,从撕书到焚书,花样还在不断翻新。

这样的场景总让我不由得联想到秦始皇或纳粹焚书,或许这样的联想有点过分,但从小我对书籍就有这样的认识:不管你认不认同一本书里的内容,它都是人类文化的记录者,一个文明人没有理由要毁掉它。撕书、焚书都是不文明、不理性的行为。

这些书本与孩子们相伴多年,承载着他们青春和学习的印记,为什么要一撕了之?在我参加高考的那个年代,同学们通常在离校时把书籍分成三类:试题之类的一次性资料卖给废品站;有价值的辅导书籍送给熟悉的学弟学妹;剩下的课本打包留作纪念。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细细分析,学生撕书、扔书、焚书,表面上看是拿书泄愤,其实宣泄的是蓄积已久的心理压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撕书行为是对压力的释放,是对考试这个高压事件的一次告别仪式。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重智商,轻情商,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心理健康。孩子从人生的起跑线开始,长期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压力,直至高考这一刻急剧膨胀到顶点。大多数学校都热衷于考前给学生“励志”,而很多励志行为本质上都是在加压,请看这些口号,都是很多学校真实使用过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的大楼”“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些标语有的悲壮,有的恐怖,犹如一道道绳索,学生生活其中,压力可想而知。

今天的学生们个子虽然长得很高,心理却很脆弱,但很少有学校舍得拿出“宝贵的时间”,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减压”辅导。虽说不少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和宣泄室,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2014年,陕西6名高三学生因为撕书被老师制止,竟然围殴老师。看似是这些学生道德品质有问题,而实质是那一刻制止他们撕书,无疑是把他们刚刚找到的泄压口又给强行堵死了,他们的情绪当然会暴发。

我想,对待撕书现象,学校不能纵容,也不能一味地强行禁止,一些工作要做在前面,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减压,至少应该让学生明白除了撕书之外,还有很多很好的减压方式。压力有了正确的出口,才能避免畸形暴发。

除了压力之外,我们还能从孩子们的撕书行为中看到很多更深的问题。我们在读奴隶社会历史时都会看到一段:奴隶们会在看守不在的情况下,蓄意破坏他们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而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就不会,他们会非常爱惜自己的生产工具。这像极了我们今天的这群孩子,在学习时,至少在为应考而学习时,他们是被动的学习者,是被驱使的奴隶,他们不知道学习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们是一群听命者,听老师的命令,听家长的命令,而学习真正的意义――让自己变得更强、更有价值、更美好,他们没有机会真正地领会,自然也就不会像一个自由农民那样,懂得生产对于自己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本质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今天这个问题还要有一个附加条件,即如何在较高的升学、就业压力下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孩子们撕书不是一个好的行为,但背后的问题却不全在孩子们身上。试想,当你感到一本书对你的未来有价值时,你会舍得撕它吗?当你觉得一本书有趣时,你会舍得撕它吗?当你觉得一本书跟你一段美好的记忆息息相关时,你会舍得撕它吗?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教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学习心得感悟(专业14篇) 油料保障心得体会(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