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其运作

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其运作

小编: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迫在眉睫。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产业化将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强大的引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必要的势能,另外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则要树立学校经营的观念,合理优化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体制 学校经营

一、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概念界定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建议把教育事业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教育产业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顺应社会经济改革的潮流,引入西方教育经济学理念,在整个社会产业不断演变的背景下逐步形成、发展并最终确立下来的。

(一)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是指专门提供教育劳务这一特殊服务的机构集合体,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确定教育产业最重要的依据是教育是否从事生产性活动。我们都知道,人类对生产性活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在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始终占主导地位。教育活动是提高人这个要素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它应该算是生产性活动。如果科技人员提高物品的性能的活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那么教师这种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活动同样是一种生产性劳动。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一项产业。在目前,我们把它归入第三产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教育产业也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教育产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产业,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所进行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以及终生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

(2)科技产业,包括校办科技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开放、转让等。

(3)校办产业,包括一般校办产业。

(4)教育服务业,包括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餐饮、接送、公寓建筑、物业管理和图书发行等服务业。

(二)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就是要按照教育产业的理念,对教育产业进行运作。教育产业化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教育当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第三产业,而不是单纯的消费性公益事业。二是在办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一方面,教育具有公共性,教育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人人都有资格享受,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实施免费教育或义务教育是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私人性,教育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一个人享有了某种服务后,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甚至排除了其他人对这种服务的享用)。应该适应市场规律,按产品单位付费,谁享用谁付费。例如,高等教育传播的知识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不是人人都可以来分享的。而且举办高等教育需要大量的投资,在中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教育是事业性和产业化的统一,因此,在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应坚持公益性和盈利性,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明确教育的哪些部分不能产业化,而哪些部分可以产业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非产业运作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通过政府计划直接分配资源。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唯一配置者,通过政府统一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按教育行政区划或层次具体分配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政府必须充分掌握可靠的经济信息和教育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条件,但实践证明这在工作中是难以把握的。虽然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很难做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一项事业性活动,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赠来维持的,没有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运作,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因而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和教育效益理念

高等教育部门产出的教育产品无法在市场上得到价值实现。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强调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有人甚至认为教育部门就应该只有投入而不求相应的经济回报,致使投入教育的资本不能增值。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必然入不敷出,就不能优化经营。相反只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树立效益观念,使教育投入在市场中实现合理回报,才能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靠外界投入,非生产性的尴尬局面。

2.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常常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盲目和失衡发展

在人才市场上,我们随处可见无数拿着精美包装的简历的毕业生在抱怨许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要求,而后众多收了一大堆简历的用人单位却在抱怨找不到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的产出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国家也没有为高等教育部门培养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社会工作机会。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巨大内耗,产出的没被很好的利用,社会需求又得不到产出的满足。

3.高等教育主要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的方式,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投资和办学体制之下,教育行为仍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投资是教育发展的主要财力源泉,政府投资越大,负担就越大;负担越大,导致再教育再投资的能力越是相对萎缩,高等教育单靠政府投资的路必然越走越窄。

4.高等教育产权不明,教育政治化,导致教育决策欠科学不及时

国有高等教育资产虽是全民所有的公有资产,但是不可能让每个公民都参与管理,而只能委托给政府对公有资产进行管理。也不可能由抽象的国家去承担,只能委托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去代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是责任制,这种制度使教育政治化,这种教育制度下的学校领导更倾向于为自己捞足政治资本,大搞基础建设,重复建设,而不愿把精力花在短期内见不到成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上。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日益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十分旺盛,物质需求的满足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服务。高校连年扩招,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高等教育供给尚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我们在刺激消费中就应该考虑到刺激教育这个产品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2.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业经济" 学认为,产业之间有互动的关系。人们预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将不再局限于一个部门或一部分人,也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某个阶段,教育已是“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教育概念,所有产业都必须以先期教育为前提,也必须以同步培训为支撑。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大量的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人类利用极小的资源即可创造出极大的社会财富。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再生资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资源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逐步为知识所取代,知识可以增值,知识可以直接成为财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代要求我们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

3.教育产业化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了高等教育经营活动的出现,这是高等教育成为产业的前提之一。高等教育活动在其产生之初只是非常简单的言传身教,没有更多的辅助设施和人员,也不存在为高等教育配置资源提高效率而进行的组织和经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学校和班级教学,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多层级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使得高等教育活动从人员的管理到资源的配置变得越来越复杂,高等教育活动的组织、经营成为必需。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活动与高等教育的经营活动演化为不同的概念:前者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使人转变为期望的形态,所以可以不考虑成本;后者的目的在于育人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怎样使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关注资产和人员的有效经营,是产业活动的特征。正是教育自身发展孕育了教育的产业形态。

4.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趋势

当前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财政越来越难以负担庞大的教育经费,加之事业形态的教育表现出低效和无能,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把教育推向市场,通过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来实现教育的改造和提高。中国加入WTO必然引来西方国家资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投资。面对专业化、规范化的国际资本运作,中国高等教育部门如何与之竞争是摆在教育界人士面前越来越现实的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进行产业化运作,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才能更好的与狼共舞。

(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直接拉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积极大量兴办学校,将是解决教育供应不足的根本方法。无论是政府或者是民间投资建校,都可以拉动或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内需,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量学校的兴办、扩办,一个接一个的“教育城”、“大学城”或“教育产业开发区”的崛起,带动着全国内需的萌生和拓展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高等教育产业开发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2)完善我国经济结构

社会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后者包括教育产品的生产,是经济结构生产的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教育产品生产相对来说落后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毕竟国家培养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长期以来,我国通过高考分数线来限制高等教育的受教育人数。但是国家培养不起,为什么不让社会去培养呢?据统计,我国每年去海外留学的人员人均支付人民币在6—20万元之间,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高等教育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量高中毕业生只能到海外去求学。

(3)推动全社会重视投资办学

一方面,由于社会总体消费乏力,国民手中积淀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教育供给不足——学校不足、学位不足、高层次教育不足、高质量教育保证不足……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可以吸引人们投资教育。

(4)推动国民文化消费

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已不满足于被行政分派或地区划定,而不惜重金去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教育市场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中产生。反过来也就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资源与教育供给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始终是教育市场的一个“热卖点”,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消费内容。

2.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

(1)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化

知识经济社会意味着造就出广阔的高等教育市场。长期以来,人们寻找教育资源的视线,都只是盯着国家财政这一块蛋糕,面对着仅有的这一点点可怜的资源,也就只能是“计划的”办法。但是,事实上,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教育资源不仅仅存在于国家财政中,它还可以存在于家庭的消费之中,存在于社会各个机构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中,存在于对一定的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之中,存在于教育产权的分割、调整和使用之中,存在于市场机制的运行和经营配置之中。

(2)拓宽教育经费渠道

今天,一部分人已先富裕起来,一部分贫困者也同时产生。让一个首先富裕起来的家庭在付出一定的高等教育选择代价后,让自己的子女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然后又能由此使教育经费得到大量的增加,用以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完成学业。

(3)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教的改革的突破口

高等教育不产业化,高教改革就推不动。现在我们国家办的大学,可以说是人浮于事,问题多多。仅仅依靠其自身改革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尤其是民办教育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触动它。所以,发展高等教育产业非常重要,它既与宏观经济有联系,也与微观经济有联系。

3.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1)培养大量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产业化有利于教育行为更好的反映社会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产出机制,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才。

(2)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高等教育产业观念将以教育服务的新理念,真正撼动封建的“师道尊严”,还学生以“上帝”的地位,为学生身心的创造性发展,也为教师的高智力服务劳动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兑现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将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冲击并重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

三、如何进行教育产业化运作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对“高等教育产业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思想上形成必要的势能,另外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对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为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则要树立学校经营的观念,合理优化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扫除对教育产业化的认识障碍

长期以来,我们已有的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如“教育不该营利”、“精神文明事业不该产业化”、“捍卫教育公正”等造成了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排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进行认识。

1.高等教育应该允许赢利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由国家单一投资经营,办学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高等教育不能赢利的观念。我国教育法也规定了教育不可" 以赢利。理由是如果学校可以赢利,就会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降低了教育质量就损害了教育的社会效益。该观点明显的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但是,即使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质量竞争也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企业因为贪一时之利而降低质量,必定会失去市场,进而损害自身的经济效益。况且还有国家监督,低质量的产品不允许进入市场。如果高等教育是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学校获得高额利润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其办学质量,可见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与学校的经济效益是一致的。问题主要是国家如何规范高等教育市场,制定出合理的高等教育服务标准。只要符合国家的标准,一个高等学校由于办学好而得到高额利润,非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2.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文明事业都不可以产业化

一些人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高等教育是否可以产业化的标准,认为凡涉及精神文明事业都不能产业化。事实上哪些东西有利于精神文明与教育的内容有关,与用什么组织机制来运行无关。不能因为某些领域的活动不能市场化就判断它是高尚的,能导入市场机制的领域就判定它是庸俗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一种组织方式,与通过某种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高等教育产业化不妨碍教育公正,恰恰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教育公正

有人从捍卫教育公正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产业的必然后果,就是学校将以利润原则作为其运行的唯一法则;认为教育产业的必然后果,就是学校将以利润原则作为其运行的唯一法则,使社会成员因其经济背景不同而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从而危及教育公正。事实上,公正或公平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实现教育公正或公平途径也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教育公平也并不是教育资源的完全分配。真正的公平应该体现在个人享有教育资源的多寡建立在以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基础之上。高等教育资源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总是稀缺的。根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或预期贡献为依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否则违背了获得与贡献相对称的原则就是不公平的。实现教育产业化能够确保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一稀缺资源按照获得与贡献相对称的原则来分配,这其实就是最大的公正。

4.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会导致教育制度危机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必将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化、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学生享受高等教育投资化。这样,政府承担高等教育事业的职责就会淡化,政府会把发展高等教育的职责推入市场,减少本该由政府承担的投资,并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危机。事实上,高等教育产业化与政府担负的高等教育发展职责并不矛盾,高等教育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所有教育机构都完全按市场化运作,高等教育产品也并不完全成为绝对意义上的商品。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有条件的产业化,是有别于一般性产业运行的产业化,高等教育产业化和政府承担高等教育发展的职责可以并行不悖。只要我们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产品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双重性质,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就可以在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同时,保证政府承担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因此,是否能够保证政府承担高等教育的职责,不在于是否产业化,而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二)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要使中国高等教育真正做到产业化,必须要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必须变政府直接管理高等教育为加强宏观调控间接管理,使高等学校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在招生、培养、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政府则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标准等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高等教育市场成为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

1.改革高考制度

目前的高考制度从客观上造成基础教育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转,使基础教育成为应试教育,高考的升学率成为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生源。另外,这种简单划一的定额招生方式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性人才的培养。尽快实现学校自主招生是当务之急。目前的招生制度实行的是“严进宽出”而不是“宽进严出”。“宽进严出”应是改革的方向,因为一方面可以使想进高校的合格学生都能进高校深造,同时又可以要求学生达到相当的标准才能毕业,从而使高等教育的质量有所提高。

2.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确定培养人才方案

政府如果需要某一个专业加快发展的话,可以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而不可以采用强制的方式。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对人才市场及其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使人才供给从数量上和结构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避免市场调节的缺陷,政府应为高校提供各类人才总体需要的信息,并通过资助教育来引导学校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3.政府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度放权,更多发挥监督作用

政府把属于高校的权利归还给高校,因为教育市场是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市场,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时对国民经济发展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规范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尤为重要,必须坚决取缔一些不具有高等教育资格的学校,以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秩序。

(三)树立学校经营思想

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前提下,实现教育产业化的关键是在教育产业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学校经营。“考虑到学校组织为非企业组织的实际,结合学校经营所具有的特殊性,依据对经营概念的定义,我们把学校经营界定为:学校经营(school operating),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的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1]

学校经营是经营理念在学校资源配置中的具体表现,学校经营包括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本经营。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2]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学校资产,现代学校中用于培养教育产品的高水平教师专家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现有的学校资产在学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三是学校产品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变化趋势决定培训什么、培训多少、如何培训。四是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学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

学校产品经营的主要途径是靠教育产品,教育服务的成本核算和培养手段、服务质量的提高。学校产品的经营的基本形式有教育产品经营、教育市场经营、学校品牌经营等。

(1)教育产品经营

现代社会,消费者对教育消费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在需求层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需求类型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这既为学校的教育产品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复杂多样的需求空间,又要求学校必须适应社会教育需求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向社会提供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教育产品。随着买方市场条件的到来,学校产品之间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更趋激烈,消费者则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利。因此,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质量、服务,甚至是价格都决定了其在教育市场上能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营成功的学校,都把教育产品质量视同学校的生命,并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质量监督的规范体系。同时这些学校也十分重视教育产品特性的开发,善于" 根据社会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从而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占领教育市场。

(2)教育市场经营

经营型的学校无不对教育市场开发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教育市场调研、媒体宣传、公共关系等方面全力以赴。首先,教育市场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对教育消费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如不能准确把握教育市场需求的特点,就必然因教育产品开发的盲目性而导致失败。其次,学校必须通过别出心裁的宣传,使消费大众了解自己的教育产品,认同自己的教育产品,接受自己的教育产品,进而使自己的教育产品能够成为教育市场上的强势产品。第三,学校还需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展开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实践中,北京南洋教育发展集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开发运作就是教育市场开发经营理念的极好运用。

(3)学校品牌经营

学校品牌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消费者一般都是通过学校教育产品的质量来认识学校的,因此,学校品牌也是学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所以,现代教育的市场竞争表现之一就是品牌竞争,成功的学校无一不把品牌开发视同学校的生命,制定与实施各具特色的“品牌战略”。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在实践中河南洛阳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的“冲破旧制,品牌扩张模式”就是学校品牌经营的成功典范。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是指以学校充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利用资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学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学校经营活动。”[3]学校资产经营是学校努力使自身已经形成的资产充分发挥作用,将自身拥有的教育产品优势,学校品牌优势和学校规模经营优势,与其他学校已经形成但是并未有效发挥作用的学校资产或社会资产有机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培养能力,从而有效开发社会资源,使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校资产经营所经营的资产是所有者投入经营的所有物,学校资产经营的本质是物权经营。二是所经营的学校资产是具有整体性的法人资产。三是学校经营的主体是学校法人,或者是代理经营人。

现代学校的资产经营,分为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主要形式。

(1)学校有形资产经营

学校有形资产是学校进行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都需要学校有形资产相应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营优势的学校的发展,可以不单纯依靠自我投资来扩大学校经营规模,而通过学校资产经营的渠道,以产权关系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吸引、组合其他学校的资产或社会资产,壮大自己的实力,形成规模经营。应采取兼并、参股控股、租赁、承包、托管等方式进行资产经营,使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学校资产的利用效率。

(2)学校无形资产经营

学校无形资产包括学校的品牌、校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学校经营策略、学校文化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是逐渐成为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资产的。利用学校无形资产经营获得成功,国内外许多学校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一些名校通过长期奋斗,在无形资产方面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学校在资产经营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宝。这些学校在学校经营中,往往凭借其无形资产优势与其他学校联合,不需花费实际的投资或仅以少量的投资即可获得巨大的收益。学校无形资产经营是最有潜力的,这里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综合运用无形资产经营中的品牌经营与学校合作经营模式组合,与哈佛大学合作,用清华与哈佛的联合品牌,把目光瞄准高层经理人进行学校经营,开设高层经理研修课程,收到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学校人才资产经营

学校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建立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是现代学校经营成功之本。因此,成功的学校无不为吸引人才、挖掘人才而殚精竭虑、狠下功夫。许多学校为了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并支付优厚的报酬。学校人才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重要形式,可以从资产形态和资本形态两方面着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学校人才资产经营也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因此,学校人才资产经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

3.学校资本经营

“学校资本经营是指以提高学校资本使用效益为目标,主要利用市场机制这一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在学校资本所有权被分解为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基础上,出资者及其代理人从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出发,从不同层次上对学校资本进行运营和有效控制的一种经营活动。”[4]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资本所有者及其代理人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育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价值形态对学校资本运营的有效监督;二是以学校资本为纽带,通过教育市场形成较强竞争能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学校集团;三是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增强学校经营活力。

学校资本经营的本质是学校产权经营,实现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基本途径是通过学校产权的流动,组合和交易进行有效的运营。主要有:兼并收购经营、联合经营、托管经营、租赁经营等。

(1)兼并收购经营

兼并收购是学校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模式。兼并是指一个或几个学校被另一个学校吸收合并成一个学校,所有财产和债务债权,均由其负责处理。收购是指某一公司制学校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公司制学校的股权,以获得对该公司制学校的实际控制权。这两种运作有着共同的目的,因此合称兼并收购。

(2)联合经营

联合又称新设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通过合并同时消失,而在新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学校,这个学校称为新设学校。新设学校接管原来的几个学校的全部资产和业务,新组董事机构和管理机构。学校之所以走联合重组模式,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取长补短,走出困境或获得更大幅度增长。这种经验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广东英豪学校,1999年四川欧亚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开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办教育之先河,以五亿元人民币收购英豪学校部分固定资产,从而走上联合办学之路。

(3)托管经营

托管,是指学校法人财产权以契约形式所作的部分或全部让渡,即作为委托方的学校财产权法人主体,通过契约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将本学校法人财产的部分或全部让渡给受托方,从而实现财产权经营和处理权的有条件转移。托管这一方式能够在不改变或暂不改变原有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开展学校资产的重组和流动。深圳市碧波中学是这一模式的代表,碧波中学由深圳市教育局提供校舍、设备、经费,委托广东省教促会承办。

(4)租赁经营

是在学校资产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出租一方以有偿的方式将学校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使用权出租给租赁者,租赁者使用资产交纳租金,由租赁双方根据企业资产情况、经营条件、市场动态等因素具体商定租金标准。某些国有薄弱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私有学校灵活多变的经营机制和经营优势,将学校的部分和全部资产出租,“嫁女出门”,实现国有资产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从而盘活学校国有不良资产。北师大在国内建实验中学的模式,主要是租赁经营思想的体现。

注释: [2]同上,第139页。"

[3]同上,第141页。

[4]同上,第143页。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资本规范与运作》,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张铁明,《教育产业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吴怡兴,《教育产业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4.刘存绪,丁明鲜,邝先慧,《教育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版。

6.唐克,赵曦,刘家强,唐朝纪,《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探索》,经济学家1999年第5期。

7.缪榕楠,《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初探》,教育与经济 1999年第4期。

8.杨自文,曾明,胡志刚,《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对策》,教育发展研究 1999年第9期。

9.鄢龙珠,《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对策》,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0年第2期。

10.夏志强,《高等教育产业化及政策选择》,四川财政 2002年8期 。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新模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热门法医工作心得(汇总13篇) 收取班费的倡议书大全(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