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现象,分析了其构成和产生原理,提出了解决这一心理现象问题的几点方法。

逆反心理这一词汇常常出现在对中学生或者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中,可实际上逆反心理在大学教育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尤其是在外语这个特殊教学领域里,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能够使“教”与“学”更好的统一,能够让外语教学效果提高不少,使得学生学习不再被动,教师教学也不再盲目。

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蒈说(愉决)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学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为此,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它是逆反|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

首先,外语是一门特殊学科。它是除母语以外要学习和掌握的第二外语,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母语对外语的影响,要学习到能熟练掌握并运用需要长期坚持听、说、读、写、练。所以学好外语对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接受了初、高中的外语教学,对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了一定了解。但大学外语教学已不再是以语法和大量练习为主的讲解方式,而是以应用所学为主的教学引导。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外语教学有个初步的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会出现分化,原本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就能接受并适应大学外语教学方式,但是一部分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难以跟上教学进度而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外语教学方式。因此,这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外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落后与他人,对于年轻又自尊心强的他们来说产生对外语学习的逆反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我国现行大学外语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来组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按教师预先的设计,带领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学只是一味的“教”。学生也只能被动的“学”。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很可能脱离了教学主体~学生一真实学习水平与需求,课堂教学时也就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的精疲力竭。学生在课堂上却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等现象就常常出现。教师如放任课堂次序的混乱又不加管教的话,学生的学习环境就会渐渐恶化,反学气氛也会逐渐高涨;教师如在课堂上为维护教学次序而斥责学生的话,有些学生也会因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

三、解决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逆反心理的几点办法

1.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活动状态有关。状态积极效果则好,状态消极效果则差。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就表明他们对这一学科没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没有积极性,当然就没有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应该发挥教材的潜在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时用英语说“We are studying English”,远不如说“We are swimming in the language”来的生动、有趣,同时也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例如,翻译“你是—个幸运的人”,地道的说应是“You are a lucky dog”,为甚么呢?因为在英语中,常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在教学中把这些引入进去,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知识。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知识)的理解与获得印象的深度和易于接受的效果来看,生动总比呆板易于接受,形象化总比概念化易于接受,具体总比抽象易于接受,通俗、简洁总比繁杂、冗长易于接受,语调和谐总比语调单一易于接受,叙述多变总比平铺直叙易于接受,条例清楚总比杂乱无章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教材单一、形式单调,就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教学内容做到丰富、有趣、易记,力求在教学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再是件难事。

2.以学生为本展开外语教学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抑,无法发挥。长久的压抑,使学生形成被动的思维模式,在进入大学后对学生们还是抱着这样的思维模式不变,因此外语教师要想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原有思维模式,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本,本质上应该是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的开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教师应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思维模式,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设定不同的标准,确定不同的目标。而学生的个性发展越充分,自信心就越强,逆反心理就不会出现,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力,走出自身的瓶颈使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3.外语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情感观

教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解惑”,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特殊的能使事情事半功倍的能力,这种魅力有助于激起大学生的亲近感、爱慕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种了解、认识、投入教师情感世界的愿望与冲动,自愿听从教师的指教,顺应教师的劝导。

要做到让学生信服、尊敬,首先就要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与修养,要做到对专业精通,知识面广,能对学生的提问仔细、详尽、耐心的解答,充分的展现出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使大学生们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不断钻研、进取的精神。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外语学科的钻研精神,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可以大大降低。其次,教师要关心关怀学生,对待学生要以情相待。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待他们要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多与学生沟通,和他们在一起要平等相待,不仅是传教书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事、做人,怎么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生存。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爱护是化解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佳良方之一,学生感受到关爱后自然就会放下保护模,不再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也不会对外语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4.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逆反心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好好利用这有利的一面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正效应之一是,思维批判性。学生不再像小学生一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敢于置疑科学知识。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该加以保护、正确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发展。正效应之二是,求异思维。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书本知识不是全盘接受的,他们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样有时不免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确是学生求异思维、独辟蹊径,从另一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它有利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该给予积极引导,或许能使学生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外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学生逆反心理,是能够通过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和学生良好沟通后,把不利化为有利,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方向。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国之大者作文 乙方退伙协议书(模板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