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建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

试析建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

小编:

" 论文摘要 本文以校园文化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探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导向性、体现专业性、体现主体性、体现凝聚性和体现服务性。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成长成才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校师生所持有的价值理念、文化认同、思维特征、行为模式、精神风气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控制功能,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环节。各个高校具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文化特征,但将文化底蕴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建立适应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一种适应高校大学生特点的、符合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律的、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校园文化,是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体现导向性: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导向性,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适应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校园文化,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文化建设的灵魂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它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及深刻内涵。建设校园文化,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和灵魂。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才能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二、体现专业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推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文化的平台建设,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专业性。可以说,积极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文化平台把学校建设成适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文化生态系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一,强化跨专业交流。要打破自我封闭,破除固步自封,强化校内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还要邀请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事业有成、经验丰富的校友来校返校讲学,密切结合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使跨专业交流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专业针对性和科研引领性。

第二,开设多种论坛。校内教师是举办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的骨干力量,但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大学生参预论坛的主观能动性。要继续开展各类学习型、科普型、探讨型的论坛,鼓励大学生形成独立的学术思考和科学研究,通过这一平台,不断形成大学生的基本认知,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促进大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成熟化和理性化。

第三,学科专业相融。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各高校要倡导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组间建立友好互建的帮学机制。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开展文化共建和学术共享活动。优势互补,专业渗透,通过学科专业的交流,使不同院系的学科性、专业性的校园文化共通互容,活跃校园文化,从而营造和谐、活泼、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活跃学生社团。大学生要在原有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宗旨的社团组织基础上,靠扰学校、社会各种各类团体,争得其支持,建立和活跃各种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展开课外实践活动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相信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较少保守思想的年青学子定会取得料想不到的学习成绩。

三、体现主体性:发扬优良传统与风气,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优势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建设主体。建设适应高校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学生理所当然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甚至是主要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有优良传统和学风的积淀和支撑。

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功能,体现文化建设的主体性,首先要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各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积淀是高校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建设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校园文化,就必须通过大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将各高校自身形成的优良传统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内容中去。

良好风气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资源,建立适应高校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也必须在学风和教风方面作足工作。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发挥教师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以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

四、体现凝聚性: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通过建立自约自律性的校园文化增强集体凝聚力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其产生作用的过程实际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过程,要将教育内化为师生自我提高和教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增强自约自律性,体现文化对人的凝聚力。

一是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感。集体主义是我们倡导的主流文化认同,是一个集体发展应有的内在支撑。在目前各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班级管理模式相对弱化,而专业和师承关系相对较强,造成了班级集体主义荣誉感的相对薄弱。因此,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团体合作完成活动预期,并让其意识到离开团队的合作不能实现活动目标,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要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归属。从根本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但培养爱校荣校、热爱专业的意识以增强他们的价值归属,却是其基本要求。各高校大学生价值归属的培养与增强,要注意从专业学习、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方面从专业学习中接受专业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从课外实践中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

五、体现服务性:树立社会服务的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是高校大学生应有的品质,也是大学生学习的目标所在,更是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途径。如何服务社会,建立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人民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追求。

建立适应高校大学生成材成长的校园文化,体现服务性,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要树立大学学习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意识。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所在,同时,将服务意识纳入到校园文化的理念中,必然会使校园文化具有社会价值,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的立意和品位。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优势,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最佳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学院和教师要从政策、资金、人员等各方面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和支持,使大学生走出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面向社会的共享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体现导向性、体现专业性、体现主体性、体现凝聚性和体现服务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侧面,也是各个重要环节,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兼顾了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不同方面。我们相信,发挥这五个方面的统一优势和整合优势,才能建立起适应各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校园文化,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餐桌前的谈话(汇总16篇) 2023年知识产权培训内容(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