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小编:

"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笼统、专业设置雷同和共质化、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以及学生能力单

一、就业面窄等问题。应通过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改革专业教育体系、实行供需结合培养模式、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模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解决。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外语的力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外语人才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涉外经济活动是否能够顺畅进行。因此,高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是符合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要求的。

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笼统

在《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全面的英语基本理论和知识、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商务、教育、旅游、新闻、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从这一目标看,其并没有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种专业培养目标上;其对于学生基本功或知识面方面的要求过于泛泛,并没有提出具体标准;其培养目标与英语专业的培养内容不相符合。这会影响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致使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学要求无法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无法与教学目标统一。

2.专业设置雷同和共质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推动下,很多院校进行了合并、升格及转型,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据统计,我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有90%的院校设有英语专业,并且大多数院校对英语专业的设置并未考虑本学校的特色,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剩、就业难等恶果。其次,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所有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基本上是照搬照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没有体现出本学校特色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点。

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基石。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据调查,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在英语专业总学时中占了三分之二(67%),其他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分别只占15%和18%。这就使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专业”,也就很难在人才市场中拥有竞争力。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在研修英语专业知识,而缺少拥有一种实际应用的技能的机会,这也是造成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学生能力单一,就业面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仍是传统的模式,过于强调外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外语语言基本功的培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能力单一,毕业后就业面窄。

二、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知识全面的外语人才却极其有限。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词法、语法等语言技能的学习,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使自己成为懂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由于人才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而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我国教育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无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应与市场接轨,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最后,近几年英语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自1999年各大高校扩招,英语人才激增,而传统的就业行业近于饱和。近几年,英语专业已被列入高失业率专业之中,单纯性人才几乎无法找到对口职业。因此,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英语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在拥有外语这门语言能力之外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增加择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首先在教职员工中更新观念,确定现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转变原来培养英语教师和专门翻译人才的单一目标。

2.改革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大多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层次以及综合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即语言、文学、文化类课程);通识教育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综合教育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以及体育达标之类的课程。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应该加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的分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由此,建议建立以下三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文化修养教育模块以及教育实践模块。 " 文化修养教育模块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此阶段可开设英美概况、英文文学作品选读、欧洲文化入门以及希腊罗马神话等课程。并且,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要作为语言中介角色进入社会工作,所以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历史,更应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内涵,所以这阶段应同时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民俗研究等有关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同时,建议开设西方礼仪、中外音乐文化视听、外语影视赏析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个人文化修养。

教育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际的工作能力。主要课程除了开设毕业论文、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还应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如英语角、口语协会、翻译协会、外国语言文化艺术节、语音训练小组和自主学习中心等,以及举办各种英语竞赛,包括英语戏剧、英语配音、英语演讲和英语写作等,并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外事接待、社区志愿者家教或到工厂翻译实习等机会。

3.实行供需结合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合作。现今,很多院校试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提出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并提供学生实践实习机会,高校按需组织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在就业前就已经了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等方面内容,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这样,为企业和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各企业提供了很快能进入“角色”的优秀人才,一举两得。

4.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模式

(1)主修加辅修方式。是指本科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本、专科)的同时,辅修另一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外交、贸易、法律和管理等,修满规定学分后,可获辅修证书。这个方式与多专业方式的区别在于无需修满第二或第三专业所有课程,只需选修其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获得外语专业以外的专业知识,这是一种实用、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2)选修课方式。选修课的优势是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环境需求以及个人兴趣,选修自己感兴趣的非外语专业的课程。选修课是目前操作最容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3)考取资格证书方式。职业资格证书是持有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应该鼓励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多种资格证书。学生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准备复习过程中,会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培训自己,经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最高效、最实用的方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采取国内外进修方式培养教师。外语专业教师可以借助国家留学基金等方式到国外进行相关专业进修,还可以到国内各高等院校进行国内访问学者的交流,向有较多经验的高校学习、交流,了解其他院校是如何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

其次,可采取校内交流方式培养教师。在高等院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可以实行资源共享,外语学院可以和其他学院合作开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充分利用校内的其他资源,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课程,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承担课程,对外语系学生进行更专业的复合型的知识教育。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生态主义文化观与大学外语教学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观看拍蝇惩贪心得体会(汇总17篇) 结婚宴会致辞(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