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转型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转型策略

小编:管凤旭

[摘要]当前,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尤其与日本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大,话语权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高校日语教育需要及时转型,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本文主要从培养方向的转变入手,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日语教育 国际交流 文化导入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以及开设学校的资料,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在2010年已达到466所,仅排在数学专业之后,列专业开设学校数量的前十二名。”①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大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暴露出高校日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日语教学一直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辅,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沟通的信心和勇气。课程设置方面,阅读理解、语法词汇等内容较多,听力口语等实践能力相关的内容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到的仍然是“哑巴式”日语,因此很多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就职一段时间后,才能克服心理和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与日方进行顺畅沟通。而涉及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特征,以及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现实意义较强的内容,基本都停留在书本或影音资料程度。特别是,不少高校的教材陈旧,不能及时与日本社会最新变革接轨,导致学生对日本人、日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与日方接触时,常常苦于无法理解和接受日本民族的种种“特性”,影响工作效果。其次,高校日语致力于传授普遍通用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各种专业术语、商务贸易礼仪、词汇等则涉及较少,而在现实工作中,语言只能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日语也不例外。很多学生由于只懂得日语语言知识,就业时受到很大限制。工作后,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学习专业术语或者其他行业知识,而将日语当做一种辅助工具。此外,不少高校只重视学生日语专业知识方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汉语本身的学习,造成学生在沟通过程中不能准确地将日语转化为汉语,影响了双方的交流。

当前,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包括在与日本的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渐加大,话语权不断增强。面临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的转型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与“学”相辅,以学为主,增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机会,达到具备交际能力的目标。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教学原则中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和已掌握的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逐步熟练。”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不仅要重视“教”,还要更注重“学”。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擅长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备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学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但要勤于背诵,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把握提升自己交际能力的机会,否则无法达成使用日语交际的目标。另外,院系和学校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等也要多组织演讲比赛、模拟商业贸易谈判、辩论或者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校还要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或者完成基础学习以后,到企业实习,增加日语应用能力。

第二,增加更深入的日本社会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间沟通交流的能力。“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③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每种语言都有自身存在的特殊背景,传统的语言学习,只重视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的导入。学生在与日方实际交流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日语基础能力没有问题,但由于对日本文化理解不足,容易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理解日语和日本人,沟通时容易出现文化摩擦,影响交流效果。为此,在语言运用层面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易体现日本文化特征,如男女用语、体现物哀感等的词汇,并且,除了简单的词义,还要说明该词汇相关的文化背景。在讲解敬语、授受动词、使役动词、暧昧的表达方式等语法时,通过比较、影音图像等方式,同时说明日本民族的等级意识、恩惠意识等,帮助学生理解。在非语言层面上,通过播放视频、实物演示等方式,加强就餐、赠答、婚丧祭祀、成人礼等场合的礼仪教育,加深学生对日本人动作、表情丰富涵义的领会。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多看,增加知识储备,教育学生客观看待日本文化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识。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和日本的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学生有机会以“2+2”(2年国内学习,2年日本学习)或者“3+1”(3年国内,1年国外)的方式开展日语学习,学校应该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之中。

第三,摒弃单一以学习日语为目的的培养方式,转而采用“日语+X”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如前所述,语言只能作为沟通的工具,而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工作。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深化、高等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复合型日语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日语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复合型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④日语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从事日语教育或者日语语言、文化、文学研究等学术性较强的工作,此时,“X”可指教育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等。笔者本科的专业为师范日语,因此除了日语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培养诸如粉笔字、普通话、教育心理学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实际工作确实大有裨益。二是进入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商务外交等部门工作,在日资企业中,尤以软件开发、汽车及电子制造销售、外贸等行业为主,因此,对于这部分人来说,X可以指经济、商务、旅游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近年来,除了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外,不少高校增开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旅游日语、英日双语、韩日双语等专业,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有部分学校利用本地资源的优势,开启校企合作模式,让日语专业的学生到日资企业实习,提前让学生了解日本企业文化及相关专业知识,对于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大帮助。三是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对其而言,“X”在这里可以指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包容他人的能力等。或许这些人在工作中已经不再使用日语,但通过日语专业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掌握到的能力依旧会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助益。

第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在对外交际过程中宣传中华文化。外语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不仅是沟通交流、引进异国文化的工具,同时还肩负着介绍本国文化的使命,日语也不例外。学生母语水平差,对本国文化理解不充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既无法实现顺利沟通,也难以传承本国文化。在日语人才招聘过程中,除了日语能力,能否用日语表述中国的情况,也逐步成为企业考察的要点。詹桂香指出:“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备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自文化解释能力和他文化认知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的人才”⑤。高校应该增强重视,增设汉语言文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增加学生的竞争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素质。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中日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必须对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予以转变。

注释:

①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4).

②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

③来源于百度百科对于“文化”的定义.

④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实践[J].外语教学,1997(02).

⑤詹桂香.跨文化教育中的《日本概况》教学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J].2007(03).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