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编:

摘 要: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性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利用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其动手操作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学习兴趣;能力培养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能力按其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这里的认知能力,可理解为学习能力。有学者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具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明确的学习动机,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创新意识。具备“学会学习”能力的人能够很快和准确地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合理地收集和筛选,进而加以理解和掌握,其最终目标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今天的中职教育,面对的学生一般都是“三差”生,即学习习惯差、态度差、成绩差,入学时不仅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数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他们不但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而且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对知识的掌握慢,当然能力形成也慢。此外,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那这些学生即使学习了课程理论,之后也难免出现不会操作应用的尴尬。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构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且能养成并掌握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本领,同时还能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其实践操作应用的能力尤为重要。为此,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让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既要求教师认真教,也要求学生努力学。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的进度、深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使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一些教育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转变教学角色入手,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渠道和形式,自主地合作探究,逐步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各类软件的应用操作方法以及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启发式和问题式等方式,从问题情境导入,然后通过合作交流探讨,落实好“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等学习活动的环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共同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网络搜索、主动质疑,然后通过互助讨论等方式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有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问题式教学模式,创设具有生活气息、难易适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创设情境中寻找问题,在课本中寻找问题,在知识点上寻找问题,在知识应用上寻找问题,在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上寻找问题等。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这一模式把学习的过程设置到一系列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互动来解决问题,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计算机应用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又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仅要求学生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上发挥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往往是重理论,而把实践操作当作一种调节,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遇到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服务于学生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创新,注重实践,特别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堂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全员参与,学生发现问题时,不能只简单给予解答,而应鼓励其自己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去创新,以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还要注意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操作所得到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这样,学生既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也能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结合学习、探讨,再经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就会更快、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

同时,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要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中,让学生用机房现有的设备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制作各类贺卡,通过网络向亲人、同学、朋友表示祝福;制作Flash动画片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打造丰富的qq空间,甚至引导学生开发一些管理软件、游戏软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提高。

作为教师,既要能“授业”,更要能“解惑”,尤其是要能“传道”,既要教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掌握广博知识的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规律和技巧,才能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如何自学,这需要多方面的动力支持,包括本人的兴趣、亲友的督促、就业前景、生活应用的需要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本人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中职学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往往充满了好奇,但好奇还不是兴趣。教师要善于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兴趣,而且要善于将其短期兴趣转化为长期兴趣,甚至终身兴趣。当学生普遍对计算机感兴趣,这对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终身兴趣也就打下了良好基础。这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方法来不断地激发、培养、维护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自学计算机的动力,形成终身学习的需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获得专业知识、掌握应用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当然,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总结,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以提高课堂效率,成功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戚胜林.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

热点推荐

上一篇: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整本书阅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6篇) 2023年市场部门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十(大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