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践行分析

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践行分析

小编:陆皖宁

0 引言

工商管理专业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 1908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在 100 年的发展中,其规模迅速壮大,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工商管理人才,MBA 被誉为天之骄子和管理精英。目前在全世界有 1200 多所大学可以授予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2006 年大学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 356 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 53%,位居中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 10 大专业之列,曾经被视为热门专业。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传统教育模式下,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的割裂性导致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商业头脑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使得昔日的管理精英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企业开始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质疑。在 2011 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区间连续三年处在 B- 至 B+ 阶段。另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的统计显示,在工商管理类 17 个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排名第 10,在管理学大类中排名 16 位 , 就业率处于低水平。2013 年 4 月,上海市教委发布2013 年本科专业预警,工商管理和日语等15 个专业被列为预警专业。工商管理这个昔日的热门专业蜕变为今日的预警专业,究其根本原因是就业竞争力弱,而造成就业竞争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实践能力。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并缺少技能,大学生在世界各国都是失业的主力。 据美联社报道,2011 年,美国 25 岁以下大学毕业生中,有占全部毕业生 53.6%,即150 万人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如何改变毕业即失业现象,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升高校就业率,不仅是高校,而且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实践教学模式包括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现场教学、实验教学、参观和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国外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已经多年,其中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公认为成功的范例。德国的双元制 模式是企业与一些公立的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技能教育的模式,刘颖 (2009)认为双元制模式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它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魏晓锋等(2010)提出吸收德国双元制的经验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努力实现教育与就业的相互衔接,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双元制教育模式中的企业与职业学校两个教育体、 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理论与实训的两类课程,在教学中既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训,又使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与就业体制相互衔接,增强了就业的岗位适应性和竞争力。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欧美失业率居高的严峻形势下,德国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却未受影响。德国双元制模式成为各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经典模式。

近年来国内高校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视。朱柏青 (2009) 认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他从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定位、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架构与内容,构建一个能够全面、持续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吴峰,何建雄(2007)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是课堂教学模式、实习模式和产学合作模式,培养实践能力的模式应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通过改革课程模块、教学要素和教学手段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关于实践教学与资队伍建设问题,盛正发(2009)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建立实践教学的体系。

综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需求增大,同时,对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以就业为导向驱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1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核心功能的观念,但从高校的使命分析,其核心任务应只有一个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是基于人才培养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影响高校发展方向和办学理念。目前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占全部本科院校的 53%,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人数占 15% 以上。曾经之热门蜕变为冷门专业原因是学生实践能力弱、就业难,原因即在于高校没有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产品,也就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高校办学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行业企业人才素质需求 , 对未来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变化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测,那么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构失调,实习、实训力度弱,学生职业能力弱,岗位适应期长,社会满意度低。

1.2 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所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校内教育教学,主要完成平台 + 方向 + 拓展的教学内容。其中平台包括通识平台和专业平台,通识平台课强调学生道德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采集处理等工具性技能。平台课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基本技能。方向指的是专业方向,体现学生与社会对接的专业方向课程。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设专业拓展课程,增加职业能力教育模块,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目前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结构看,无论是平台课,还是方向课,课内实训比例低,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校外实习基地的缺乏以及实习效率低,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即使就业也无法很快适应岗位需要。

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看,包括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及金融学课程,课程体系庞杂,什么课程都学但什么都学不精,实现了宽口径,但缺乏厚基础。实际上,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存在诸多交叉性,如果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必然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但能力却未提升的后果。

1.3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在实验室环境中再现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系统得以实现。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开始出现,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上百家、遍及经济管理学科的各种类型应用实验室。国内高校实验室主要围绕会计学、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物流管理等不同专业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建立。实验室建设的完备,软硬件设施的配套,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保证。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缓慢,无法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正常开展。

首先,由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或者对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实验室建设不足、实习基地缺乏,加之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特点,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弱化。

其次,学时限制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一般是实务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但由于受学时限制,许多主干课程只能完成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没有更多的学时进行课内实训操作,课时比例难以合理安排。学时限制和加强实训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实践教学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缓慢,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训,无论是单项实训,还是综合实训,虽然有一定的基本技能训练,但毕竟是模拟仿真的环境,不是真正的实物,所以还要让学生走进企业熟悉实际的业务和操作,将仿真训练变为真枪实战。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就很重要。由于诸多因素困扰,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普遍困难重重,不是数量上缺乏,就是合作效果差,难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1.4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一句话,把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学生充分利用大学里的资源条件,享受学习,必须有优秀的教师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纷杂,承担理论教学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胜任实践教学指导,一些实验室指导教师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等条件制约,不能很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高校是培养卓越人才之地,但如果没有卓越的教师,何以培养出卓越的人才?

1.5 教材资源建设不完善

教学材料的完善是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其中,教学大纲是所有教学材料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资源。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四年中,为避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大纲必须内容精炼不重复。因此,应有驾驭全局的专业带头人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避免内容重复。如会计学方向课程中,《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均包含财务分析模块内容,如何合理安排此模块内容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进行统筹,不能每门课都安排,实际上又被学时所限,却可能都忽略不讲,造成知识的盲点。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方向课程都存在类似问题。

经济管理专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每年都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法规,如税法的不断调整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出台,使财经类教材不断随着国家的政策法律的变化进行修订完善,但配套的实训教程却很缺乏。许多高校要么没有配套实训教材,要么实训教材陈旧过时,与当前的法律政策不相符,导致学生的课程实训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效果差。

2 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践行

2.1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素质也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都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调查与研究 , 甚至对未来三五年内地方或具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测。当前,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准。高校应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缓解社会需求和高校产品供给质量缺口的矛盾。因此,应合理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能力、服务就业为宗旨,突出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

2.2 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以技能要求为依据构建知识模块。为培养应用型、有用性、毕业能够上岗就业的工商管理人才,配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尽量压缩原理性理论课程,突出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做到厚基础、精内容。支撑实践体系的基础课程要够,同时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按照内在逻辑设置课程序列及内容。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导向,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课程实践或实验学时,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不同专业方向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主干课程的课内实训学时,比例应占 20% 左右,以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同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和讨论分析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要求指导实训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需重新定位既有丰富、成熟的职业技能,又能教书育人。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应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也应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师、会计师、经济师、市场营销师等。同时加强系(院)和企业师资的双向交流,一方面要求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聘请取得高级职称的企业高管到学校兼职任教,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水平。

2.4 重视教材资源建设

当前高校都致力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围绕精品课程介绍建设需要规范化的教学材料,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讲义、题库等建成标准化的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同头课教师教学资料的不一致,又减轻了其他授课教师的负担。

另外,目前经管类专业采用的国家规划教材少有配套实训教材,而真正操作强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ERP 沙盘模拟》等课程,完全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企业仿真题型作为教材,导致实践教学材料严重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实训教材,特别是和企业深度合作,编写来源于企业实际的案例,或者将企业一段期间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编写成会计实训教材,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实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验室是支撑专业课课内实训教学正常运行的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既需要建立案例和单项实训实验室,更需要建立一个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室,满足会计学、市场营销、证券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实训教学需要。

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使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最后半年或 1 年的校外实习阶段,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衔接的综合实习项目与内容,要求到企业和单位实习的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就业能力,以适应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校外实习阶段课程体系可从企业认识、岗位工作技能、专业综合管理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与学历教育的缺陷,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教材建设,促进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的发展,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同时也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学校、系部及每一位教师共同参与其中。

热点推荐

上一篇: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中融合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在数学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大专药学实习心得体会(优秀11篇) 房屋租赁强制执行申请书三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