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几点理性思考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几点理性思考

小编:

摘 要:当前,理论上,生态文明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诸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中共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为突出地位,成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伟大新目标的引领。如何更好更快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焦点、难点和关键之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在理论研究层面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不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可以按建设区域范围划分为省、市、县(区)、乡镇、村(社区)等不同层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在国家层面有国家发改委、林业局、环保部、水利部、海洋局等部门结合部门职能主导相关试点工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昂首阔步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将引领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体系,具有多维诉求,必须全面系统地加以把握。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应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搞好制度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制度建设

近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七”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理论上,生态文明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同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系统全面推进工作不够深入,发展法规政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社会系统建构不够完善等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新意义,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一)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对大自然大规模征服的时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年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远远超过了以前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深重的灾难――物种减少、空气质量恶化、臭氧层变薄、温室效应等。历史已证明,一切肆意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各种行为,势必会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公害,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其结果都是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受悲观主义的《寂静的春天》《封闭的循环》《只有一个地球》《增长的极限》等描绘区域和全球环境恶化的一系列书籍、报告等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环保浪潮。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制定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逐渐唤起了人类的环境意识。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国人民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显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挑战。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危害,其主要表现是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屡禁难止、能源危机咄咄逼人、地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加速消失等。

造成当前我国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的压力又集中到人口、物质、生产、生活与环境之上,不但反映在国内,而且波及到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总体来讲,目前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趋势1:

(1)生态危机的整体性。整个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不是局部的,是整体的。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加快,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为核心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严重的生态危机不但影响到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构成了环境安全问题。1

(2)生态危机的复杂性。生态危机治理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些问题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资源消耗者之间策略性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意味着生态学过程中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多维度、多层面相关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亦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复杂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个的组织、企业或个人都难以摆脱生态治理的“囚徒困境”,最终只能导致社会生态作为“公共池塘悲剧”而消耗殆尽,这从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角度可以得到证实。2

(3)生态危机的趋重性。生态危机发展趋势不断加剧,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我国50多年的生态、环境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边治理边破坏、治理与破坏同步、破坏大于治理”。这致使整个生态环境既有好转的一面,更有恶化的一面。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状况有所缓解好转,大部分区域领域的生态环境仍呈恶化趋势。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的状况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3生态危机影响也愈来愈严重。这个趋势的速度、整个生态危机的发展速度仍是越来越快而不是减缓。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严重的、全方位的,无论是水体还是大气、土壤等,仍在进一步地遭到污染与破坏,我们赖以生存所必需的水、空气、土地等资源已十分有限,生态危机影响越来越大。 (二)发展转型需要生态文明的助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突出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里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我国面临环境问题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十分明显,发展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比较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不断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等领域存在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实现良性循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带来的,若靠传统工业文明发展理念应对,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中央作出了我们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科学论断以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要加快解决高碳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唯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出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化逆为顺、综合治理,才能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行进。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才能有效应对这些矛盾问题,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新道路的核心,就是要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推进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生态双赢的科学发展,跨入人类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逐步显现。1994年,中国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对策。1996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作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战略部署。2012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又着重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不仅是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切身利益之所在。可以看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路径,对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保障改善民生、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风正一帆悬,生态文明建设适得其时其势。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新标志,是中共执政兴国新方略,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新路径,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是积极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基石。因此,必须从大局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光荣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二、深度剖析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新实践,切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在理论研究层面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不断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可以按建设区域范围划分为省、市、县(区)、乡镇、村(社区)等不同层次。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在国家层面由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住建部、林业局、水利部、海洋局等多个部门结合部门职能主导相关试点工作。

(一)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主导,优先在西部限制开发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条件较好、产业结构比较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消费模式具备一定基础的市、县实施。区分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制定试点市、县具体的选择指标体系和目标要求,探索不同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试点期限为2011 年至2015 年。2012年启动的第一批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等13个市和重庆巫山县等74个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2014年11月启动了第二批,全国共有14个省市的13个市州、29个县区纳入试点范围,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趋于稳定,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绿化低碳的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文化推广体系全面覆盖,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估体系有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比较完善”。

(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由国家环保部主导,试点单位要围绕“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目标要求,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规范实施。2008年,环保部发布《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要求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环境安全、文化道德和体制机制。到2013年10月,批准了6批共125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县、区)建设试点

由国家环保部主导,到2012年11月,全国已有海南、吉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 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 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 截至2012年1月,分7批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28个,至2013年1月,共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55个,2015年5月公布江苏省南京市等拟命名建成地区48个。同时,2012年12月命名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国家级生态乡镇”798个,2013年4月命名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国家级生态乡镇”629个,2014年6月命名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国家级生态乡镇”829个。

2013年5月,环保部发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提出“建立生态文明领导工作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市县达到国家生态市县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总量控制考核指标达到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并持续改善;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并严格遵守”等基本条件和具体指标要求标准。2013年10月,国家环保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并对此项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生态建设示范区”(包括生态省、市、县、乡镇、村、生态工业园)正式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明确指出“生态省市县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其在不同阶段的创建模式。生态省市县是第一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是第二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赋予其新内涵新目标新要求”。2014年5月,江苏省扬州市等37个市(县、区)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试点

由国家林业局主导,要求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一定指标要求,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截至2014年9月,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是由国家住建部主导,由国家建设部自1992年发起的,要求“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是国内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与国家园林城市评比中侧重城市的园林绿化指标不同,“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必须是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2004年,建设部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首批试点城市有青岛、扬州、南京、杭州、苏州等11个地市,但至今尚未正式授予任何一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

(六)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由国家水利部主导,2013年首批有北京密云县等45个城市,2014年第二批有河北承德等59个城市,要求“有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七)美丽乡村试点

由国家农业部主导,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2013―2015年,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试点建设千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根据发展模式的差异初步划分为四大类:一是依靠种养等“一产”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二是依靠工业等“二产”反哺带动发展模式;三是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特点,以“三产”带动发展模式;四是发挥人文资源特色,以文化传承 “三产”产业带动模式。2014年1月,正式确定1 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八)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

由国家海洋局主导,2013年已批准山东省威海市、日照市、长岛县,浙江省象山县、玉环县、洞头县,福建省厦门市、晋江市、东山县,广东省珠海横琴新区、南澳县、徐闻县12个示范市、县(区)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首批示范区评选工作是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范围内开展。

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已初见成效: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得到夯实,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政策、制度、办法;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渐行渐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各地的发展战略,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第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规模不断扩大。1

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有五条经验贯穿始终:在内涵把握上,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在实现途径上,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在目标指向上,坚持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保障体系上,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改革体制机制;在推动方式上,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2

三、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研究,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

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诸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继续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进一步加强基本性研究。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规范、发展建设客观规律,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进一步加强适用性研究。抓紧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对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作宏观系统研究,深入研究破解重大难题,积极开展政策体系、指标体系、考评体系、建设模式研究;注重结合实际,围绕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前期重大战略及基本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升级,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国情、吃透世情,提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强国际性研究。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进行系统思考、综合研究,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技术、政策、措施与国际发展趋势相对接;围绕全球生态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比较研究,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智力,扩大研究广度深度,用最新理论成果支撑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二)继续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昂首阔步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将引领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体系,具有多维诉求,必须全面系统加以把握。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应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搞好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搞好“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节约有利于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社会的资源产出率一定是高的。所以,我们必须节水、节地、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一要改革干部考评制度,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代之以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评标准,也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并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三要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四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总结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推广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舆论引导、典型引路,联点成线、联线成面、联面成域,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形成合力,积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系统把握其多维诉求。经济诉求,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低碳经济形态;政治诉求,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党的执政观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工作观和事业观,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完善生态保护法规政策;文化诉求,要求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性质,建设“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文化,增加生态性的教育、道德、科技、文艺等内容;社会诉求,要求全社会树立适度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科学、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新风尚。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推进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政策激励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社会共建体系等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On Current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in China

Wang Lihe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 practice, it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society. A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ecolog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lso involv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major aspects such as man and natur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New requirements and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ecological promo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Chinese people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so as to realize la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ow to further advanc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actice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a critical issue in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Since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has made achievements in that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formed and practic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Chinas ecological promotion is conducte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rovince, city, county (district), town, village (community) and so 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State Forestry Bureau,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Nati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 and other departments are engaged in the pilot work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come to a new historical stage. In this new er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is an organic system with multi?dimensional demands and it should b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In the political report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it is pointed out that ecological promotion calls for the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the building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the system improve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system improvement

热点推荐

上一篇:延展心灵论题中的积极的外在主义和认知颅内主义之争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汽车除碳工作总结(专业17篇) 2023党建工作个人述职报告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