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社会学小论文 社会学论文选题(实用10篇)

最新社会学小论文 社会学论文选题(实用10篇)

小编:紫衣梦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学小论文篇一

1.浅谈投资项目评估中贴现率的选择。

2.民营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型的改进与应用。

3.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战略思维。

4.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5.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6.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

7.把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8.财务管理八大陷阱。

9.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

10.浅析我国民间投资的问题及对策。

11.浅议股份制施工企业上市前的财务准备。

12.浅谈资产证券化融资。

13.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析。

14.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

15.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浅谈。

16.无差别点分析在资本结构中的运用。

17.资本成本在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正确运用。

18.如何制定最佳的融资决策?

19.关于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0.销售百分比法在确定企业融资需求中的运用及其局限性分析。

21.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现状浅析。

22.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

23.浅析财务管理网络化新举措。

24.浅析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25.现金流与企业盈利质量分析。

26.小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27.企业变现能力分析。

28.浅议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

29.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30.浅谈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及控制。

31.高等专科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32.财务报告粉饰行为及其防范的研究。

33.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

3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35.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探讨。

36.企业会计政策及其选择问题的探讨。

37.公允价值应用的研究。

38.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研究。

39.合并会计报表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40.试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41.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探讨。

42.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43.关于中国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探讨。

4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45.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46.经济环境与会计计量模式。

47.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探讨。

48.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与防范。

49.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50.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51.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53.论现代会计的发展趋势。

54.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55.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

56.存货计价方法比较研究。

57.关于金融资产会计的研究。

58.研究和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趋同以及影响分析。

59.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研究。

60.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影响的研究。

61.权责发生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62.对当前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考。

63.会计要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64.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利润指标的效用比较分析。

65.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探讨。

66.当前我国会计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

67.会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会计理论的重构。

6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69.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研究。

70.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研究。

71.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72.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

7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中外比较。

74.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因素分析及对策。

75.股票定价策略研究。

76.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探讨。

77.股权激励及其对财务的影响。

78.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79.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激励问题研究。

80.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81.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82.erp产品成本控制系统设计。

83.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84.当前我国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研究。

85.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86.电算化系统审计的若干问题。

87.对加强网络财务系统安全运作的探讨。

88.会计发展的网络化问题研究。

89.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

90.会计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问题研究。

91.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92.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93.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94.企业实施erp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95.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erp。

96.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

97.新准则下会计科目的变化。

98.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思考。

99.财务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探讨。

100.会计人员自律机制研究。

101.浅谈谨慎性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102.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103.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104.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105.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

106.会计诚信问题研究。

107.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08.试论会计风险防范。

109.论经济效益审计。

110.试论战略成本管理。

111.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研究。

112.现代。

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113.试论成本控制。

114.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

115.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116.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117.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118.浅谈公司股利政策问题。

119.存货管理方法研究。

120.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分析。

121.论会计监督职能。

122.人力资源会计及会计核算的探讨。

123.论无形资产会计的发展趋势。

124.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12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126.审计的诚信问题。

社会学小论文篇二

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关注于当下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社会学的论文,供参考阅读!

国际建筑学界有句名言:“城市建筑是长官、开发商、建筑师和市民合谋的产物。”[1]这句名言可以推广到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的各个环节。城市建筑就是一种制衡与博弈,在这场“制衡”之中,城市市民作为这场“战争”的主体,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出现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潮流,开始进行城市运动。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的中小城镇,大约有1.6亿的农民改变阶层性质,转变成为工人、城市居民、商人等,这些农民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就是中国农民造城运动所取得的巨大“胜利”。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社会阶层出现了极端化的分离,产生了更加严重的收入微薄、生活条件艰苦的底层群众。[2]近年来,不少学术界的研究人员针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减轻贫富差距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减少此类现象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大城市化的进程。目前,由于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城中村的流动人口被边缘化现象也随之出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只有纠正歧视民工的心态,通过政府不断改进政策,才有可能逐步解决民工潮和农民进城的种种问题,才有可能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走向稳定、积极向上的道路。

(一)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从目前的土地面积上看,已经无法满足我国70%的农民数量,加上现代生活成本的提高,农民无法依靠农业生产得到充足的收入来源,往往需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才能满足。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大量的阻碍,[5]所以分析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改善城乡劳动力结构,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合理规划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化进程是同步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更高城市化的水平,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则有利于促进实现全面小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开辟一条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路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2008年,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为“基尼系数”,城乡差别的指示为“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两项指标自2000年以来持续扩大,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程度上的差距,[6]使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生活存在诸多的阻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要解决城市化面临的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要善待进城农民,要关心和保护农民和市民的利益。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由于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农民为告别落后的农田生产耕作享受现代城市快捷方便的生活而进行的“跳龙门”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使得国内亿万农民汇成浩浩“民工潮”。[7]然而从目前国内城乡制度和政策上来看,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面临着地域、收入条件的阻碍,同时由于落后思想文化、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使得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缓慢。

(一)思想观念的障碍。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众多大中小城市的政策的影响,农民用地被很大程度地限制。由于教育条件的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程度低,这就造成了农民在与城市居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加上城市居民为保护自身的城市不受伤害,在思想、行为上无法接受农民,进而形成了一道道的人为壁垒。[8]然而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缺失,加上长期受到压力,造成农民自身转化成市民的矛盾心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出现农民与市民之间相互排斥,因而使城市化进程的主题出现矛盾,严重地阻碍城市化的进程。

(二)利益的障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78年3月,国务院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80年10月,又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0]在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实际上就是控制农民进城的现象,同时控制农村人口进城的数量以及城市化,这就大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加上其他一些人为的限制政策也在阻碍农民发展,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四)经济发展的内在障碍。

(五)户口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体制,采用二元制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处于较大的状态,并且长期造成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处于对立的关系,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造成了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在这样的对立中,城市市民由于承受心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我膨胀的错误思想,将农民阻挡在城市的门外。农民为了城市的建设以及自身的发展,纷纷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建设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生。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六)保障制度障碍。

首先我国房价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主要针对高要求、高薪资的客户。[12]其次,由于社会分层的不同,农民工子女在享受教育资源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由于当地出台的对农民工子女占用教育资源的反补偿政策,农民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支付超出数倍的借读费用等,由于高额度的教育支出,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着失学和辍学。第三,在今后几年,我国新增的劳动力市场不足,使得就业率仅在40%-50%之间。[13]这就使那些无法改善就业的底层人民生存、生活条件。这些问题都成了阻碍农民工进城的关键性问题。

(七)文化素质的障碍。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教育资源却相对不足,许多农民本身对教育也缺乏重视,受教育程度低,这就使农民与现代城市的高科技、高水平的生活格格不入。农民的精神生活依旧贫困,生活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始终保持着落后的习俗和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陋习,同时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一)构建合理的规划体系。

由于社会的失衡,构建城市规划的过程就需要建设者从失衡中走出来,走向惠普,同时密切联系农民,关注他们的心声,既要尊重市民,又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和地位,提高农民、市民的参与度,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一个能统筹兼顾的全面协调的城市规划。

1.规划注重需求关系。

2.改善住房供应结构。

3.加大公共设施投入。

要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和改善底层群体生活区及聚居区的城市公交系统和公共设施系统的配套,缩小居住环境之间的各部分差异,重点抓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的公平性,让农民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优质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

4.公众参与机制。

昔日农民工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的新主人,城市化进程引发的中底层社会问题应该予以重视,坚持底层群体的利益为本,使其始终保持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学小论文篇三

法社会学是法律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法律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和社会中的影响。在学习法社会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和社会之间密切的关系,认识到法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落实和发挥作用。

第二段: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法律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行为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中,法律不仅是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被执行者和受益者。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没有法律作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很难得到保障,没有社会作为背景,法律也无从实现。

法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主要研究法律的产生、发展、实施和变革,以及法律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影响。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其中,实证研究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情况和数据,从中获取对法律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段:法社会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法社会学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为法律优化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它能够揭示法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导法律制度和政策的改进和升级。法社会学还能够深入分析和解释法律的实践应用和社会影响,为社会福利的提升和发展做出贡献。在具体应用方面,法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被用于改革和完善法律制度、推进司法改革、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领域。

第五段:总结。

通过本篇文章的阐述,可以看出法社会学对于法律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以及理解法律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法社会学的研究不仅关乎法律的改革和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的持久繁荣和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这说明法社会学是一门富有前途和重要性的学科,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究的领域。

社会学小论文篇四

abstract.ii。

一、前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

1.国外研究现状...1。

2.国内研究现状...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2。

1.研究目的...2。

2.理论意义...2。

3.现实意义...3。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3。

1.研究思路...3。

2.研究方法...3。

3.研究对象...3。

(五)相关理论概述...3。

2.社会排斥...3。

3.社会互动...4。

4.文化认同...4。

(六)相关概念界定...4。

1.农民工...4。

2.城市融入...4。

3.边缘人...4。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域性分析――以j市为例...5。

(一)j市农民工现状...5。

1.基本情况...5。

2.生活状况...5。

3.工作状况...6。

(二)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需求...7。

1.经济层面的融入...7。

2.社会层面的融入...8。

3.心理层面的融入...8。

4.政治层面的融入...9。

5.文化层面的融入...10。

6.融入需求...10。

(三)j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问题及原因...11。

1.存在问题...11。

2.原因分析...11。

三、建议和对策...13。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13。

(二)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13。

(三)提高农民工在初级分配中的待遇...13。

(四)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13。

(五)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14。

(六)建立属于农民工的工会组织...14。

结论...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社会学小论文篇五

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旨在发掘自然中的价值,他认为对于提出大自然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的看法“是我们要逐步予以检讨的”[1]2。他的价值理论首先针对的是流行于现代西方的以人的主观偏好为标准的主观主义价值论[1]6。他认为,现代西方的主流价值理论是一种依赖于人的主体的价值理论,缺乏对价值问题的客观性解读。在实用主义哲学那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更为强烈。在对现代西方主流价值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罗尔斯顿力图探寻自然的内在价值,确定价值的客观性和自在性。

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罗尔斯顿总结出自然的十种价值类型:生命支撑价值、生命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1]119148。之后又进行了补充,在《环境伦理学》中扩充到了十四种,添入了历史价值、使基因多样化的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1]134,他认为这些价值是自然独有的价值,而不是基于人类创造或者评价的。

虽然罗尔斯顿的初衷是正确的,对问题的认识也是明了的。然而,细究起来,他所提出的上述价值分类的基础仍然停留在人的价值评价的层面。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价值评价与价值是两码事,价值就是事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价值本身是效应,价值评价则是从人类自身的价值标准出发对相关效应作出的评判。罗尔斯顿始终没有走出传统价值理论的阴影,显然上述的分类不是关于效应本身而是关于价值评价的。由于罗尔斯顿的这一分类不是关于价值本身的,所以,这种分类并不是直接针对自然价值而提出的价值理论。

经过分析,可以大致把罗尔斯顿提出的上述十四种价值类型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抽象价值,包括三种: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这三种价值从表面来看,既可以针对自然,也可以针对个人、人类和人类社会。然而,它们都不是在“效应”的层面上作出的解释,而只是一种评价,因为多样与否、统一与否、稳定与否、自发与否、辩证与否等等,都需要借助某种有智慧的评价主体才能作出评定。

第二大类可以看作是具体价值,占了大多数,包括十一种:生命支撑价值、生命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使基因多样化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和宗教价值。这十一种价值基本上都是从人类自身角度出发的价值评价,虽然罗尔斯顿一再强调这些价值是不基于人类的创造或存在的,但事实是他还是不经意间走入了从人类角度出发的价值评价的误区。其实,仅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就不难发现,这十一种价值都被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类需求尺度的烙印,这些价值评价在实质上都不是从自然本体出发的,而是从自然对人类自身利害关系的角度出发的。

现在分别对罗尔斯顿所提出的这十一种具体价值作一概要的评价:

天道价值可以理解为是自然本体的自在价值,是自然界遵循其运动进化规律而产生的相互作用效应。正是这些相互作用使自然界演变出了生命维持体系,进而产生了生命,然后是智慧生命,人类只是这些漫长演化过程中的沧海一粟、昙花一现罢了。人类传统的价值观念一直停留在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阶段,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在价值的本原性和决定性。自在价值,也就是天道价值才是自然界最高的价值。四、建立包容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罗尔斯顿提出了辩证价值和进化价值的概念,用因果联系以及进化的思想来为价值溯源,找到价值的出发点和基础。这样的做法就是一个突显自在价值或者说天道价值本原性和基础性的过程。信息价值论中这样写道:“从自然本体的角度来看,天道价值是原生价值或本源价值,人道价值是次生价值或派生价值,而人的价值反映、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价值设计则是对原生和派生价值的主观认识,以及主体观念形态的价值模式创造。”[2]371罗尔斯顿指出,传统的辩证价值评价,仅仅是主客体二者的相互简单变换,并没有考虑到复杂性世界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大背景。应当说,罗尔斯顿的这一批评是深刻而合理的。

根据现有的信息价值论和生态价值论的理论,我们应当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哲学,这一全新的价值哲学不仅能够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而且应该有它自身全新的价值评价体系。这样的价值论学说首先应当立足于自然进化的自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而复杂的多重价值关系。

既然价值是事物相互作用的效应,我们就有必要对事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作出一个基本的分类,信息哲学的相关理论认为事物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多重效应,这些效应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

a:物自身的一种直接存在的样态向另一种直接存在的样态的转化;

b:中介物的产生和运动;

c:物物间的联系、过渡和转化;

d:物自身的直接存在向间接存在的过渡;

e:相互作用物的间接存在的相互凝结;

f:新的间接存在样态的建构。

这六种效应里的前三种属于直接存在的物质性变化的效应,而后三种则属于间接存在的信息性变化的效应。这样,我们就区分出了在一般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实现的双重性质的效应:物质性效应和信息性效应。我们有理由将这双重性质的效应分别称为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2]205207。

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要建立的全新价值哲学理论中,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占据着价值体系的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传统价值观中所缺失的也正是这两个重要的价值维度。新的价值评价体系,也可以说生态的价值观应该是从自然本体出发,不仅仅要用复杂性的辩证关系来对待价值关系,还应该考虑到进化演变的自然生态大环境,最后还要以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的态度来评价价值现象。

生态价值论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根基,合理的生态价值论必须确立自然本体的自在价值,亦即天道价值的第一价值的本原性地位,这样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才不至于限制于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这些无休止的争执中。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社会学小论文篇六

法律社会学在西方国家首先兴起,时至今日其发展的历史将近百年,是一门发达和繁荣程度较高和较快的学科。在我国,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起始甚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学者们才在大胆借鉴国外法律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我国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并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去推进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也是让人深省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阐释。

首先是对法律社会学称谓和含义的界定。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地认为:采用法律社会学的称谓是比较妥当的,也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他们认为,法律社会学和社会学法学二者的含义在实质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仅是研究者本人在研究同一问题上所处的角度和着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在社会学法学中,一个社会学家要综合各种社会因素(包括法律因素)来研究这一问题。而在法律社会学中,法学家则重点研究这一问题的法律方面,但是又不仅限于法律方面。

其次是关于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者们各持己见,仁智双全。有的学者认为,法律社会学是以社会中的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任务在于研究法的作用、价值、以及法实施的运行机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更为广泛,包括法和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既要研究社会中的法,也要考虑法的社会因素。所以说,法律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可太过宽泛,否则就失去了学科划分的意义。通过对法律与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来解决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施问题,从而推动法律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再次是法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特征。法律社会学并不是就法本身来孤立地研究法,而是将其置于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中,通过法律和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对其进行研究的。因此它首先具有综合整体性的特征。此外,法律社会学还是一门讲求实效的学科,它不奉行本本主义。我们必须把书本上的法的理论贯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不能高谈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更不能置身于实践之外,而一味地关起门来皓首穷经般地研究理论。这样的做法是本末倒置,这样的理论则是无源之水。

最后是法律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法律社会学虽然是一门边缘科学,但对它的研究几乎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和角落。随着法律与社会接触面的延展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的法学理论问题,同时既有的法律规则也需要对这种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所以说,这种从法律制度和理论到社会实践、再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研究,不但使得法社会学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而且现实中集聚的经验也会对法学理论的创新作出相应的指导。

法律社会学着重研究法律的实行,而法律的实行正是当前法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阻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已制定的许多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不能真正实行,缺乏应有的实效。由于过去长期不重视法制,因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几年中人们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加强立法,迅速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但随着立法的逐步增多,有法不依的问题就成为主要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法制建设的一个最迫切的任务。制定法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法律的实行,通过法律的实行才能实现法律的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即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如果很多法律不能真正实行、缺乏实效这种现象长期继续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开展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它将有助于法学研究中贯彻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法律社会学的任务既然是通过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来研究法律在社会中的实行、功能和效果,那么它本身的研究必然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必然要“以社会为工厂”。如果一个法学论著,不接触社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研究人们的实际行为,就很难称为法律社会学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法律社会学,由于它所研究的特定对象,有可能在法学领域中为贯彻这一原则而作出突出成绩,从而推动整个法学学科向这一方面迈进。在法学领域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过去长期以来之所以贯彻得并不理想,其原因相当复杂,既有研究工作者本身主观上的原因,但也有很多客观上的原因,包括原有政治体制上的缺陷:统计资料的严重缺乏,难于进行定量分析以及人们对法学研究的错误观念,等等。过去法学研究工作者在贯彻理论与实际联系这一原则上的各种困难因素,对今后志在从事法律社会?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同样是存在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综上所述,由我国当前的法治现状以及法律社会学在现阶段的研究任务和特点所决定,对于西方法律社会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或是一概拿来;我们要在借鉴吸收的同时,摸索创新出一些适合我国社会现实与国情的原理和本土方法论。惟其如此,法律社会学才能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社会学小论文篇七

参考资料:

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

丁玮《社会学法学思想探析》。

孙晓东、赵辉《试论社会学法学的流变》。

概况:社会学法学,又称法律社会学、法社会学(最早出席显现于昂齐洛迪《法律哲学与社会学》),出现于19世纪末,主张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法律的实行、功能和效果。是继自然法学派、实证主义法学派之后的西方主要法学流派之一,可以与二者并称。

一、兴起及存在的原因。

1、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由向垄断过渡,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的变革,社会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导致法律必须顺应社会要求进行调整,法学研究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作出回应。

2、法学理论一直受其它学科影响颇深,比如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19世纪末期出现的社会思潮对法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怀疑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

3、发端于欧洲,后在美国获得充足发展,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和司法制度有着较深的渊源。

二、发展历史。

1、萌芽时期――社会学的方法和观念上的提出。

孟德斯鸠:法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孔德(社会学的开创人),《论实证精神》,注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说),《社会学原理》,社会发展是法律发展的'基础。

2、确立时期――独立研究并获得发展。

(1)欧洲的社会学法学(古典法社会学派)。

涂尔干“法――社会连带关系说”,“法不是别的,正是组织化社会中最稳定、最准确的因素”

社会学小论文篇八

体育消费品与其他生存需要的必需的实物消费品不同,其主要特点有:1.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同时性,即生产消费品的同时,其使用对象同时在利用、消耗这种消费品。2.体育消费品不是以实物形式而是以非特质形式存在,是无形的,潜在的。3.体育消费品使用价值具有后效性,即其效用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4.体育消费品价值不易衡量,不像其他实物形式的产品那样能够按成本定价,而常常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与社会上相类似的其他服务行业进行比较、定价,故其定价一般具有动态性。5.体育消费品不能贮存和继承。6.体育消费品的价值与社会需求数量、紧缺程度密切相关。

二、体育消费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随着都市化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余暇时间的增多,现代人健康长寿意识的增强和精神需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必将导致社会对体育消费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三、体育消费品的商品化。

特征体育消费品能满足人们身体健康和享受的需要,就有使用价值。在这种特殊消费品中凝结着生产者们的劳动,必然有其价值的属性,当社会需要者与提供这种需要者双方相结合时,劳动交换就成为可能,因此这种特殊消费品也有其商品的特性,可根据价值规律实行价值交换。当然体育消费品的效益不能纯粹用金钱来衡量,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方面的数量、质量及人们需要的满足程度上。

四、当前高校体育消费现状。

(一)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消费普遍存在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与产业开发能力低下的矛盾。

(二)高校体育消费内容、动机及影响因素。

五、开辟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辟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必要性。

1.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体育提出的客观要求。2.有利于培养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开辟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可行性。

1.消费对象的广泛性、服务区域的相对集中性和无限扩大的体育消费需求趋势有利于高校形成大众健身娱乐的中心场所。2.高校体育教师智能优势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他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各有专长,信息灵通,吃苦耐劳,是开辟体育消费品市场的生力军,同时离退休人员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3.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数量上、规模上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弥补了社会体育场所设施的不足,而且体育场馆地域分布、项目分布相对修路,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在保证教学、训练的前提下,相当多的时间处于半闲置状态,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优势。4.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时空自由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安排和调整,做到统筹兼顾,扬长分流,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六、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体育消费品市场体系的建立。

学校管理者就转变观念、更新意识,以市场为主导,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校资源的配置,挖掘现有的体育资源,突出整体优势,形成良性循环。高校体育消费品市场的开辟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体育学科优势为依托,面对社会,扬长避短,量力而行。高校体育消费品市场体系主要包括服务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和开发市场几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二)体育作为文化范畴。

其发展不能孤立来看,应充分联系和调动相关的文化产业,大打文化牌,同进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减少体育消费的盲目性和攀比炫耀,培养良好体育消费习惯与意识,充分运用互联网、校园广播传播信息和科学体育锻炼,培养体育消费健康发展意识,掀起大学生健身热潮,使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以期待最终实现产业供需平衡,互相促进的的“共赢”发展局面。

(三)高校要积极加大高校体育市场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力度。

多渠道筹措资金,开拓思路,面向市场,增强高校体育产业造血功能,加大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场地场馆条件,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指导和开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要相协调,建立市场配置的优化机制,达到资源的“社会共享,合理获利”,从而推动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

社会学小论文篇九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发生的前提是外来社会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和当地实际情况能够充分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对象就是外来社会学,而这一过程是外来社会发生转变并且使得理论自身满足当地需要的过程,这种具体的转换过程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当一种外来社会学理论被引入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后就需要充分了解到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理论的转化需要以当地的理论需要为基础,如果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没能和当地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就很有可能使得进入的新社会学理论始终处于一种被研究的“外来社会理论”状态而难以拥有社会基础,更无法谈及更好的发展,最终会成为一种没有社会根基的、不能被社会实际使用的“花瓶文化”,逐渐被本土社会逐渐遗忘。就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外来社会和本土社会相结合的结合点一般都选择在本土社会的某个具体现象上,有时也会选取在某个本土社会的传统作为连接点,如上世纪中国社会学理论先驱严复在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时,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一个界定,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达到治这一状态的有关社会学理论以及相关常识,所以严复在对外来社会学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将不同文化的结合点选在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学术的群学特征上了。

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进入环境文化的结合种类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用外来的社会理论对自身环境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用本土的社会经验对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验证,同时也会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及有关方法为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资料,这些都是利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在这些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学学者们在这些结合的理论中找到了外来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在不同社会学理论的对比中找到了自身理论和外来社会理论的不足,并且在不同社会学理论融合的过程中对双方理论中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和改造,最终这些行为都会体现出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倾向,还有一些学者和社会群体甚至会直接提出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外来社会文化,通过这种积极的引进促进社会的变革,如新民主主义葛敏时期对“科学”和“民主”的引用。

最后,社会学理论本土化更高层次的指的是社会的学者在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使用外来社会学理论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因为历史和整治方面的原因,社会学起源于欧洲后传播至美国,在这之后两者交替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主要发源地,因为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他们所主导的社会学理论成为了强势社会学,而且这些社会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除了欧美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社会学也必然存在一个学习和对欧美社会学掌握的过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先进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使得外来的社会理论对本土社会产生积极意义。

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意味这要对本土社会中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真正科学的理性的社会学本土化是选择和本土文化有差异或者本土文化中的空白作为外来文化研究的突破口和重点,而从社会学本土化的不同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社会学者比较重视社会结构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这些作为最基本的问题突破口,如墨西哥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学者曼努埃尔加米奥在对土著印第安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和非洲学者a阿格沃沃对约鲁巴人口头文化传承以及日本社会学学者有贺喜左卫门对日本乡村租赁制度方面的研究等等。

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不同文化进行研究的社会学术活动,其研究重点并不在于对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改变和修正,而在于通过对外来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本土社会中问题又帮助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本土化结合,从而形成能够解决本土问题的具有本土特点的理论和实际方法。

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更具体的层面来讲,社会学本土化有着这样几个主要目的:首先,社会学本土化的最基础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外来社会学的进一步认识来增强对外来社会的认识,而在研究这种认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虽然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社会学学者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研究获得了几乎大部分社会学理论的共性研究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无论从结构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中心主义”等西方特征。所以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西方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或者和欧美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不具有相对适应性,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也都是有限的,如果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外来进入的社会文化的内容上有所了解,还要对外来文化相对于社会本土的适应性进行仔细的研究,这些研究通常是以一些具体的形式进行的,如拓展对本土社会的了解,深化对本土社会的理解,强化对本土社会的有效预测等等。

其次,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在于促进全社会对社会本土化这一行为的应用。社会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应用性,社会学的正确应用以及合理的外来社会学的引用对于解决本土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种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科学化水平。社会学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解决社会问题时不仅可以根据某个社会学理论提出相应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实施,还可以利用社会学理论中的具体实践方式(如社会市场调查、社会指标统计等等)进行社会组织活动管理。然而在对外来社会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或者没有以本土社会理论环境为依据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机械的照搬照抄,不经过本土化而直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当中来社会问题,就难以实施或者在实施之后无法得到措施实施前的预定效果,还会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学方法,这个目的和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目的和核心目的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要增强对本土社会认识和外来理论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科学方法,因此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新的社会学理论就需要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本土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对外来社会理论进行合理地改造。除此之外,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改造成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学理论学者加强对本土社会理论、研究活动以及各项社会活动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外来社会文化的接受改造能力,也发现了对本土社会有利的社会学方法,获得了更加科学实用的理论。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学本土发生并体现于外来社会学尤其强势社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地过程中,其目的就在于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增进社会学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社会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学学科的引进国和后发展国家(如非欧美国家)来说,只有经由社会学本土化这一途径,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社会学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得以成长发展,根深蒂固,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社会学学派,社会学者才有可能获得在世界社会学界中与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国和发达国(如欧美国家)的学者平等地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条件。

社会学小论文篇十

3.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试论专业化.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6.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穗.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30.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述情障碍.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59.大学生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的相关研究。

60.常见校园犯罪的法律说明及其预防。

热点推荐

上一篇:水浒传读书心得初中 水浒传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优秀9篇)

下一篇:黑色三分钟生死一瞬间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