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汇总15篇)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汇总15篇)

小编:笔砚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一

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

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

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

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

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

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

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

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

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

城市社区自治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

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

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城市基层社区。

管理体制。

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当代中国。

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

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

制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

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

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

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

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

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

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

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

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

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

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

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新论。

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

生态城市研究。

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

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

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

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

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

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

网上公关初探。

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

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

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

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

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

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

论城市本质。

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

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

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

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

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

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

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

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

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

语言在谈判中的作用——威胁。

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

网络人际交往探微。

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

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人的建设。

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以家庭为公层单位。

城市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社区建设中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社区建设实验为例。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及管理模式研究。

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落宗族现象透析——以安徽省陈阁村为中心。

社会化有效性研究。

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

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网络聊天:第三种公共交际方式。

吉林省农民外出对求非农活动的村级研究。

关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整合研究——社区整合的理论建构与机制创新。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

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探析。

苏南村民自治的考察——对村民权利虚化的分析。

探索中国城市管理之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社区人口管理转型研究。

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

农村社区精英与村民再组织——皖西大别山区石村的观察与思考。

沈阳市社区建设的思路及其对策研究。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械理集结探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个案分析。

网络组织的兴起——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

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

试析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研究。

对中国旧城更新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沪东教会为例。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公民文化——一种政治文化的思考。

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

中国现阶段农村上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

社区:福利的新型依托——城市社区福利的尝试性制度创建。

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对河北农村社区“私了”现象的分析。

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

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对丰宁黑山嘴镇农。

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

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

西北农村地区回簇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镇上集村为例。

非正式制度与乡村制度变迁研究——五里树实地研究。

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以旧沟、赵家沟村为例。

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

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

论网络交往实践。

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对炎方苗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社会视角:“部市村庄”都市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韩谈判手之间文化差异。

西方社会化研究的新拓展。

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秩序。

论促进城市社区空间邻里环境塑造。

村级社区带头人:农村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分析。

城市贫困化问题研究。

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

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

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

颜村家庭养老研究——理性选择视野下的老人对。

p与l/g的权衡太极拳群体的社会网和社区养老研究。

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

互联网网上聊天中的人际知觉的研究。

成功老龄化毕业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

智慧显义理论研究:成年人生活规划能力及其评价。

“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

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

肥东县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平等地位研究。

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

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

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大理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女性地位的变迁。

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

社会转型与hiv高危险行为:甘肃戒毒所的调查与研究。

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

日本老龄化问题及春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

论个性化消费与企业营销文化的关系。

中国地方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运作——以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个案。

探讨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模式的建立。

婚姻家庭和谐论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初探。

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探析。

同性恋合理性研究。

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休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互动特征分析。

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

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

社区为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

论促进城市老龄人口政治社会化。

论人类性别观的现代转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甘井子区青年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调查分析。

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青少年与黑恶势力犯罪问题研究。

社会变革中女职工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发展。

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青年网络犯罪防控体系研究。

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

土地被征用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中国现代家庭文化嬗变研究。

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个人地位、网络结构、社会支持与身心状况。

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二

如何定义“档案社会学”是其研究的基础与先决条件。保自澄在《开辟档案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一文中提出:“所谓档案社会学,就是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的学科”。陈智为在《档案社会学概论》中指出:“档案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对档案与社会的关系作专门的社会学研究。”[7]两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运用社会学基本原理去研究档案。笔者认为,档案社会学是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档案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这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弄清楚。否则,研究活动就会误入歧途,走偏方向。保自澄认为:“档案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档案工作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二)档案和档案工作发挥作用的范围、程度和效果的社会原因,以及档案、档案工作的社会作用。

(三)档案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心理和智慧才能发挥的'社会影响。

(四)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保自澄强调的是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陈智为指出:“档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档案的文化特点与文化表现。二、档案来源的社会性。社区档案、家庭与个人档案.以及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三、档案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档案的提供利用与开放,档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四、档案面向社会的窗口—档案馆;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的关系。五、档案事业的公共关系。六、档案工作与社会意识;档案工作与社会环境。七、档案社会舆论。八、档案立法。九、国际档案社会。”陈智为强调的是档案学与社会学的交界处。笔者更加倾向于保自澄所提出的档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档案社会学研究对象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档案的社会属性。“档案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有文字、和国家之后而必然出现的社会产物。无论是古今中外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都必然会出现档案这一社会现象,也无论是通用文书档案,还是专业档案(包括科技档案)的出现也都是社会现象,前者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后者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产物。”我们可从上述言论中得出,档案的来源是具有社会性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条件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形成。总体上说,研究档案来源的社会性,除了要了解社会这个宏观因素外,还要研究立档单位、档案员等微观因素的社会属性。二是档案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档案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人类保存和利用档案正说明档案具备特有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档案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密不可分。档案越齐全完整,就越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也就越能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档案的社会价值还与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编研能力以及对档案宣传的能力直接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越高,就越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编研能力越强,就越能拓宽档案工作的服务渠道。三是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从档案的社会功能来看,档案能够折射出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等诸多现象。档案工作不仅能为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服务,还能够为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保存档案,留下史料。研究档案工作在不同领域的社会影响,也是研究档案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研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可以分别从两个层面去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档案工作者队伍整体的社会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发达程度中,去研究档案工作者的构成、层次及影响力。二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个别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当代,一批优秀的档案工作者涌现出来。如:军旅档案人刘义权“、最美”基层档案人周珍、优秀干部信息管理工作者刘珍娥等提高了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通过研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档案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重要性。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档案学没有专属于自己的原生性的研究方法。传统的档案学借鉴的是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档案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除了要保留传统的档案学的研究方式外,还应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研究档案社会学要掌握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一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档案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10]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又侧重于事物的含义和特征。二是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指的是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此种方法对于研究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及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可以从利用者、社会人士的角度去了解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利用问卷、访问的方式直接地了解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

2结语。

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此方法具有很明显的间接性,通过文献资料来分析档案的社会价值与实现以及档案工作的影响与地位。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三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语文“综合性”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综合性学习要有计划性。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学生明确任务,有组织、有章法地开展活动。具体操作可参照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建议进行。

2.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千万不能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新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以及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它与阅读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要矫正过于依赖课本和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的倾向。如果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就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应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在不断生成中,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因此,不能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要发掘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及时评价、激励和督导。例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的要求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的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感悟、遐思……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仅是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四

[2]戴勤燕.浅论校外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机制与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3]张兰.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4]张晓红.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舞蹈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07)。

[5]闫小飞.校外舞蹈教育现状与发展初探[j].内江科技.2009(06)。

[6]陈述知.沈亚威歌曲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7]柴亚萍.少儿舞蹈究竟为谁而舞--兼谈少儿校外舞蹈的教育管理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8]阿斯茹.幼儿舞蹈教育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1]苏立.音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2]冯蕊.从视听结合到视听融合[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5]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16]翁伟民.试探少年宫舞蹈教育对儿童智能的开发[j].舞蹈.2001(06)。

[17]张怡.舞蹈教育与美育--儿童舞蹈教学美育探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04)。

[18]周仪.中国古代儿童舞蹈的功能类型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9]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20]黄明珠.论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21]王宁.略谈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2]齐建丽,周艳华.浅析少儿舞蹈培训[j].科技资讯.2006(21)。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五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也是党的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但是进入新时期,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员内部思想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政治信仰迷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向我国传入。这其中难免有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垃圾,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到党内,使我国党内的部分党员出现信仰危机,部分党员开始怀疑共产主义的目标,对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悲观的情绪。一些党员开始逐渐倾向于西方的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形式下,党员内部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盛行,许多党员开始把利益看做是唯一的目标。

(二)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行动指南。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向前的灯塔。自我们党成立起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一系列崇高的理想信念。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这些信念和理想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党内一些党员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只讲利益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工作中心浮气躁、精神萎靡不振,这些都是理想信念滑坡的表现。

(三)宗旨意识淡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最大的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当前,党内一些党员只把为人民服务说在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贪图享乐蔓延。”[1]胡江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2]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体路径。

面对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先进性的关键。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党员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巩固思想防线,提高思想觉悟的先决条件。加强马克思理论的学习,能使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政治信仰。同志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机制的看家本领。”[3]教育党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必须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4]所以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同时把理论用于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关键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取得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很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优势。”[5]他同时强调:“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了一切。”[6]因此,在新时期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三)在党的思想建设中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他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坚持什么和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应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基础,特别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应该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六

[3].董伟丽;浙江蚕学馆与中国近代蚕业科技的发展[d].浙江大学.2006。

[4].李龙;印度蚕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周卫阳;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6].向生刚;新时期我国蚕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7].段卫平;南阳市蚕业生产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d].扬州大学.2006。

[9].徐晓莹;江苏海安县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11].田智得;广西蚕业经济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7。

[13].崔云;中国蚕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

[15].李晓晴;文化产业发展中科技文化价值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七

摘要:鲁迅的古典文献研讨是鲁迅学术研讨的主要构成部门,整顿古籍又是他文献研讨的基本。《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集中表现了他晚期研讨的特色。他对不为主流所看重但有价值的小说文献、美术文献和处所文献却倾泻极年夜的热忱,停止连续赓续地研讨,并获得了丰富结果。鲁迅以严谨的立场对史料停止精密的梳理,以“不为清儒所囿”的立异的校勘办法,超出了传统学术研讨的范式,不以校勘为目标,而是把它当作研讨的一种手腕。对史料的汇集是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华文学史纲领》而停止的学术预备,这一切都使得他与普通的辑逸和整顿迥然有异。

中文摘要2-3。

abstract3。

绪论6-10。

二、辑补完备丰厚35。

一、辑录缘起39。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八

保险需求及消费分析。

论公司社会责任的体系构建。

国外生态村社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宗族与农村社区建设。

人力资本与选择行为——国企改革前后企业职工的择业行为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信任危机及对策研究。

《音乐的文化研究》译文及书评。

弱势群体民事诉讼保障制度论。

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研究。

芜湖地区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检察机关功能研究。

何声奇长笛教学研究。

科技传播行动系统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门诊交际中敏感话题的会话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九

通常人们总结大数据有“4v”的特點:volume(体量大),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速度快)和value(价值密度低)。从这样大量、多样化的数据中挖掘和发现内在的价值,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数据分析技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了解数据处理和分析最新技术与方法的迫切需要。对于常常和数据打交道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课程教学探讨。

针对统计学本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数据挖掘”课程一般在他们三年级或者四年级所开设,他们在前期已经学习完统计学、应用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所以在“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所取舍,同时把握好难度。不能把“数据挖掘”课程涵盖了的所有内容不加选择地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不太现实的,需要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个性化定制”教学内容。

(1)“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应该偏重于应用,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树立数据挖掘的思维体系,掌握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在大数据时代,进一步学习各种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工具打下必要的基础。按照这个目标,教学内容应以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技术和方法的来龙去脉、功能及优缺点;以算法讲解为辅,由于有r语言、python等软件,学生了解典型的算法,能用软件把算法实现,对软件的计算结果熟练解读,对各种算法的改进和深入研究则不作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课下探讨。

(2)对于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再详细讲解,而是侧重介绍它们在数据挖掘中的功能及综合应用。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注意和已学过知识的融汇贯通,既复习巩固了原来学过的知识,同时也无形中降低了新知识的难度。比如,在数据挖掘模型评估中,把混淆矩阵、roc曲线、误差平方和等知识点就能和之前学过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3)结合现实数据,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型的学习。在讲解每种方法和技术之后,增加一个或几个案例,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内外数据资源,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国家及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充分考虑前述提到的三点,课程内容计划安排见表1。

(5)课程的考核方式既要一定的理论性,又不能失掉实践应用性,所以需要结合平时课堂表现、平时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来综合评定成绩。采取期末闭卷理论考试占50%,平时实验项目完成占40%,课堂表现占10%,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表现。

三、教学效果评估。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取得了如下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在提升,课下也会不停地去思考数据挖掘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发现问题后会一起交流与讨论。

(2)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数据分析的有关竞赛中,选用数据挖掘方法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部分同学的成果还能在期刊上正式发表,有的同学还能在竞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3)统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利用数据挖掘有关方法来完成的论文越来越多,论文的完成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4)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从事数据挖掘工作的人数有所提高,说明满足企业需求技能的人数在增加。继续深造的毕业生选择数据挖掘研究方向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挖掘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知识内容体系不断地发展和更新。目前在大数据背景下,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有其现实意义,同时对教学是一个挑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引领学生发现数据挖掘方法与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区别和共同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十

[1]任大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牟少飞.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m].刘永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陈丛梅.农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赵小平.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2012.

[6]刘慧平.农产品质量法律规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7]孙小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8]赵荣.中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9]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0]钱永忠,王芳主编.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1]王伟.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司法鉴定专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2]邓少军,樊红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认证[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区,2013.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十一

3.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中缅.中老.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式为个案。

12.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景。

14.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0.乡土社会与市场经济的互嵌--福建省莆田市东庄镇同乡同业现象的调查。

21.论西方女性主义者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22.社群和社群经济。

23.以社群经济推进社会与市场的有机对接。

24.新型社群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5.社群经济与企业转型发展。

26.社会经济视野发展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综述。

27.“隔代休闲”经济探寻。

28.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

29.研究室主任张继焦访谈。

30.浅谈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师职业的定位及职业价值。

31.国家威权.市场.信念与宗族组织。

32.“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33.广州近代社会经济变迁与城市文化特征。

34.恰当的社会.经济政策对增进老年人福祉至关重要。

35.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中国长期照护体系完善路径。

36.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的“剩女”现象。

37.单位宏观利益固化与微观利益分化的突破分析。

38.民族村寨的衰落:组织排斥.经济边缘化与文化断裂。

39.经济新常态下统计工作的改革对策。

40.守护人之本性--再论节制欲望的共产主义和人类文明再启蒙。

41.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健康--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

42.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关系及建构。

43.基于就业与收入视角的安徽省女性经济地位分析。

44.市场经济下我国统计组织体系改革。

45.经济社会学的演变及其与中国研究的关联。

46.关联取向的经济社会学家以及如此转向的意义。

47.理论分析与中国经济:韦伯经济社会学实用指南。

48.南昌市城中村居民城市适应性的定量评价。

49.基于pca的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50.我国扶贫开发中社会资本作用机理及效应。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十二

“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要精髓,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也是主要目标。“单”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要求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它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擎,是学习材料呈现的平台,更是学生活动历程与结果的记录。“单”设计的基本理念: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导学”,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被动接受型,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方式的单调而缺乏变化,过多的重复操练是学生感到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而在新的导学单模式下的“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活动任务及要求,学生思考后进行小组活动。“活动”一般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这样的四个基本要素,“自主学习”是活动的前提要求,“合作探究”是活动的主体参与,“成果展示”是活动的外部显现,“自我完善”是活动的最终提升。活动又有“隐性”和“显性”之分,课堂上的一些隐性活动也很重要,比如学生坐在位置上认真地读题、看书、思考等,这也是活动,而且是重要的活动。表面上的静,思维上的动。只有注重自主学习,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才能让个体既有独立尝试的机会,又能及时得到同伴必要的帮助,才能在活动中切实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错误时,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指导,真正实现“学生动起来,气氛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活动单设计应遵循四个基本方面的转化:1.教材使用的转化:由教材为核心转向以课标为核心。2.设计思想的转化:由利教转向利学。树立课堂学生主人观,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场所。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在活动设计、制度设计、情境创设、组织调控、有效促成、适时点拨、提炼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3.学习行为的转化:由被动接受转向自觉体验,活动设计要利于学生的体验,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利于知识的生成、生长、深化。4.教师工作的转化:由以讲课为主转向以备课为主;由以研究知识本身转向研究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平时的课堂上,总是那些成绩好、性格活泼的学生会成为活动的主角,而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难有表现的机会,课堂成了“强者”的课堂。如果教师、学校不重视这点,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参与的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要采取对策。我们可以让小组相对固定下来,每个小组分1、2、3、4号成员,让他们分工明确,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集体观念来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也要求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样的评价体系,采取“兵练兵”、“兵教兵”的方式,鼓励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合作学习过程,并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我们学校、年级组采用对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累计积分,按周、月、学期来评比优秀小组,定期给予奖励和授予荣誉称号等。这样,在以小组成员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鼓励对自己团队集体荣誉而出力。既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总之,“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从教师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的崭新平台,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以形成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并获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活动单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形态,也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的改变,更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深层次变革,我们期待着“活动单导学模式”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十三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市场”才能更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和引导服务企业,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也应理顺市场各方关系,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完备的市场。

3.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与工业集聚注重区位和成本因素不同,服务业集聚更依赖人力资本。因为服务业是终端产业,基本活动是为其他企业或组织提供知识、信息或者技能服务。服务业要实现由一般发展模式向集聚发展模式的转变,人才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应利用安徽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吸纳各种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创新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十四

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中文普遍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理念设计(mi)、企业形象设计(vi)和企业行为设计(bi)。中国的ci至1986年广东太阳神集团导入ci并获得巨大成功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随之突显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其中最大问题就是通过ci塑造的品牌形象没有中国特色,究其根源是由ci教育界忽略了对mi和bi部分的理论教学而造成。客观上,由于ci发端于vi视觉系统,因此vi教学理论也最为成熟,并且在我国最先引进ci理论的不是企业界,而是艺术教育界,因此各大高校的ci课程体系普遍缺乏mi和bi的理论支持。这样的ci教学必然导致学生mi和bi理论的缺失,在实际操作中产生mi、bi与vi脱离的情况。随着ci热潮,ci策划与设计教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现在我国的ci策划与设计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ci设计的社会需求稳定增长,对ci设计人才的需求也稳定增长。这就对我国的ci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广告学ci策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理论体系不完整。主要表现是课程内容重点过于强调视觉识别,忽略了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行为识别等理论教学体系。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恰好是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营销和文案策划能力,因此通过教学理论体系的调整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第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分离。广告学的ci策划与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而传统教学内容往往与社会实践相分离,设置的课题也以纸上谈兵居多。学生的设计作业多以虚拟题目为主,不进行市场调查,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进行策划和创意,这样就造成设计出来的ci系统缺乏企业的理念、文化的灵魂,仅仅是满足了视觉的需求。第三,团队合作训练缺乏。广告学ci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ci系统的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需要和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才能保证ci策划与设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传统的ci课程体系,往往忽视对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多以个人独立的形式完成ci设计,这样与ci设计的实际工作情境不符,缺失了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

在课堂理论讲授部分,首先应加大对mi、bi的理论讲解及案例分析,使学生对ci系统有整体的认识,明确mi、bi和vi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三者之间的协同运作,其次再介绍ci手册的整体编写。在mi、bi的统领下,vi设计才更具有灵魂与说服力。同时,在理论教学中,更应该与时俱进,专业教师应当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获取最新的相关理论。

2.加强广告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广告学传统的ci设计课程中,只有理论体系,没有实验教学体系,这是导致广告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广告学专业ci策划与设计课程被设置为32个纯理论课时,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基本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从笔者几年来累积的广告学专业ci策划与设计的教学经验来看,在ci教学体系中必须增加实验教学体系,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

3.加强校企结合,增强实践能力。

4.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

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导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法,则能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仿真情境中,去体验ci策划与设计的内涵、流程及评价体系,两种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快乐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分组创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另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青年创意大赛等相关设计赛事,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宣传策划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应用能力。最后,如作品赏析、举办作品展、开展课堂讨论等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也可以运用到ci的教学中。

在ci策划与设计的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首先,在该门课的理论教学上,我将ci的三大组成部分mi、bi、vi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作用给学生讲授清楚,并在讲课中注意结合实例。这样使得学生对ci理论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ci策划的顺序、vi设计的方法等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其次,在ci策划方法的讲授上,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需要收集国内外成功运用ci系统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案例,从该品牌ci策划的市场调研阶段开始,包括企业理念的提炼和升华、新logo的设计、营销和推广方案的制定、为企业重新带来的生机和活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拓宽眼界,更加深刻地领会ci策划的内涵。再次,在vi视觉系统的核心标志设计的方法讲授上,我根据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特色,制定了适合广告学学生的教学计划。在标志设计的授课中,我采用阶段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目的分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标志赏析,教师分类标志设计的成功案例,针对其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结合审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理念等进行赏析,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标志设计的思路。第二阶段为标志创意提案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其自身兴趣等寻找社会实体标志设计项目,然后进行标志创意的提案,用简单手绘结合文字说明。第三阶段为提案讨论修改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鼓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对自己和同学们的方案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建议,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方案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修改,提高设计水平。最后,是ci手册的制定,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ci设计方案,在最后这个阶段,就是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上机操作,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形成完整的手册。手册的制作同样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在制作上力求精致,避免抄袭和粗制滥造,教师应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设计要素进行把控。

综上所述,广告学ci策划与设计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意将授课内容与社会实践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且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穿插运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广告人才。

社会学小论文题目篇十五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产物,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产生的直接明显或潜移默化的导向功能。在社会变革的深化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呈现出特有的现象:纷乱、新旧冲突、无主流、浅层次化等,给青年大学生心理、行为、思想观念带来茫然、困惑。我们必须进行积极的新校园文化的塑造和建构,发挥其重大的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困惑构建思考。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学校教育的产物,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产生的直接明显或潜移默化的导向功能。成功的校园文化,能积极引导学生思想和生活,激励学生精神,对个体不良行为起规范、约束作用,在学校各方面工作共同效应下,增强学校凝聚力,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及应用操作能力,扩大视野,提高整个素质等。一所大学的特色,主要表现之一便是校园文化特色。全国著名的“北大文化”,便是以学术自由、学风严谨为其突出特征的。

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青年与高文化修养结合的产物,表现出其特别强烈的社会现实敏感性,是社会动态的晴雨表。社会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的不断裂变和更新,社会文化的日新月异、热点变迁,折射到校园中,造成极大的冲击。高教体制的改革,则是校园文化变动的直接动因。当代的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象牙塔文化”和“围墙文化”,它表现出社会文化的求同性、内容丰富、个性强烈、观念创新、文化形式更活泼、更富生命力等等特点。但是在社会变革的深化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呈现出特有的现象:纷乱、新旧冲突、无主流、浅层次化等,给青年大学生心理、行为、思想观念带来茫然、困惑。我们必须进行积极的新校园文化的塑造和建构,更快地让校园文化走出困惑,发挥其重大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困惑,是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双重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主旋律未突出。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而当代校园精神呈现出涣散状况。大学生个体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及兴趣、爱好上千差万别,导致群体价值的无倾向性和无主流。大学生无主流思想使校园无法形成主流文化。这从校园中各各相异的服饰、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别就可看出。这样的校园更加难以抵挡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的冲击,使得校园文化成了社会文化各种热点和流行文化思潮的直观反映,甚至为热点流行文化起推波助澜作用,使校园文化成了流行文化,加剧了校园文化的无主流。这作为特殊时期的文化反映,是合理的,但走出这种状态是我们的必然。

二、浅层次和通俗化。

大学生是文化知识积淀与素质在高层次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群体有极大的区别,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群体文化,应该是代表人类文明审美进步的先进文化,是高雅文化。然而校园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却被社会浅层次通俗文化所牵制。在校园内,单纯的娱乐文化盛行,曾经一度风行的浅层次文体活动、“吃喝”文化代替全部校园文化建设,片面的对消遣和享受文化的追求,在大学生中呈蔓延趋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模仿,降低了校园文化的品位,甚至派生出消费文化在校园畸形发展的状况。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深层思考是了,盲目接受社会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群体价值选择能力的层次降低,知识结构浅层次,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功利性增加。

在以往,校园文化是最少功利性的,但近年校园功利化有升温之势,比如:高校的证书热、考证热,学生参加学校活动要报酬,甚至同学之间借阅笔记也要收费。它表面地把市场理解为以实现利益作为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同时把能否最大限度实现个人利益作为行为标准。在这种偏见心理支配下,使原本不带任何功利性的文化活动,也蒙上了“自我利益为上”的色彩。

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和对个人价值的理解,误导出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其原因不仅在学生,还有社会舆论与教育者的错误引导。其弊端则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它的解决不能再是“上山下海”的争论不休,而是全面准确认识市场经济及其对人才的要求。

四、教育引导不够。

作为大学教育,在整个大学期间,学生课堂教育与自学时间的比例是1:4左右,特别是在各高校普遍推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也显得没有确定性。因此,教育者应该看到校园文化教育引导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但在现实中,学校和教育者偏重于课堂教学,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有所削弱,具体表现为:在制度建设中,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教学管理体制,却疏于基础配套制度的建立,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形成了教育引导的真空;在指导力量上,教师忙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多出科研成果,无暇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更谈不上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在激励机制上,学生入党、评优、奖学金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挂钩,以完成组织交办任务的优劣来衡量,无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更难容充满活力的个性化活动和学生;在实施方式上,管制多于引导,以处分代替教育。

以上情况是造成当今校园文化迷茫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求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和科学引导,用学校制度和计划来规范、引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之外,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名师”、“大师”的作用和文化制度的宽容性。

五、缺乏文化自觉性和创新意识。

市场经济使社会利益多元化,影响了校园里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的增强,使他们注重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忽视了个体的社会属性。即使在校园文化中,大多数参与者也只是限于按部就班地观望,缺乏对创新的追求;而当今社会职业应用性的加强,更加深了大学生对传统校园文化的不满而脱离校园文化。高年级学生很少参加学生社团就是一例,他们热衷于资格证书和实用技能。这些使得校园文化难在参与者更高素质的`要求下和在更新的知识领域内得到创造性的深化和发展,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性,使校园雅文化难以形成大气候。

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当代校园文化独特的特点。教育者应该思考它的深层原因,更快地解决校园文化的困惑,使它免于造成混乱,向更健康、高雅发展,发挥其更强的功能。

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教育者高瞻远瞩的策划和积极的引导参与。

现在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因素特别多,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规范比较难,对教育者的要求也特别高。对校园文化的引导也一样,要求教育者有跨世纪的眼光,把握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培养市场经济建设人才的目标,高瞻远瞩的规划、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抵制社会不良文化,同时加强对现时期校园文化关注、研究,及时予以改革和创造性地发展。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名师和校外权威人士的作用,使他的人格、思想信念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影响、感染学生。

二、调动集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是群体文化,需要群体中的个体参与建设,来产生频率的共振,发出强音。调动起每个个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兴趣,是教育者引导校园文化的基础。如果学生价值倾向千差万别,对学校主导和提倡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兴趣,则学校的强调和倡导便成了空中楼阁。当今校园文化由于大学生个体思想活跃和受外来文化影响冲击大,因此教育者的引导应是因势力导,循循善诱,而不能规定具体模式和片面地禁止。调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积极性靠各梯次的鼓励和发动。大学生正处于充满激情、思维活跃的年龄,只要调动起他们的热情,不愁校园文化不繁荣。

三、批判吸收社会流行文化,对时代作出独立的思考。

大学校园文化是时代文化的先锋,当代大学生应加强时代的思考,对社会文化作出独立的判断,而不是盲目地追赶流行色。当代大学受社会纷繁的文化景象所诱惑和迷惘,只顾欣赏外面世界的精彩,在眼花缭乱之中忘却了自己存在的环境和肩负的使命。大学生应从自有的高度,从个体的探讨中得到群体的思考,有思考就不会盲目,有思想就会深化,这样校园文化的品位才会提高。

四、倡导、鼓励高雅、严肃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

大学校园有代表人类最高知识水平的教授、科研人员,而且大学有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如果校园与社会一样,那么大学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素质的培养,是难在通俗文化中的孕育出来的。高等教育目标明确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初步具备学术科研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了,但学术研究能力却降低了,发表的上乘论文凤毛麟角。缺乏学术气氛使大学生缺乏对庸俗流行文化的免疫能力。教育者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引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鼓励学生个体的创作,同时倡导严肃、高雅文化,引进著名艺术家、开展严肃文化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志趣和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大量组织学术团体,是形成学术气氛的良好途径。

五、时代呼唤校园文化的自由、浪漫和理想色彩。

大学生思维活泼,尚没有形成知识模式结构决定的。他们有丰富的个别结论,片面的认识,直接的机会,偶尔的灵感,而且由于专业各异,校园人才的多样性、水平的参差性、论辩的直率性和立场的复杂性,这都给大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的观点提供相互借鉴、启迪、修葺等条件。大学生个体也在这种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中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大学校园的理想、浪漫色彩是抵制校园文化市俗化的良方。

六、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校园文化的非功利性需要学校给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以及一定的经济支持。学校应积极认真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支持学生文体科技活动。以学校的物质保障来淡化校园文化的功利性,是校园文化的要求和基本前提。

校园文化期待走出困惑,走向繁荣。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不比课堂教学小,甚至更大。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成功的校园文化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头。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高中生作弊检讨书(实用17篇)

下一篇:2024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