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小编:

摘要: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介绍,再试图探寻该理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所需遵循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张白桦;《格林童话》

一、引言

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中的基础,认为文学意义的产生必须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理解意义的关系文学理论。而翻译是用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将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研究的也是作者与文本、读者的理解过程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二者的关注点都是文本、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将接受美学同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然性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存在地位,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他们与成人读者有着不同的思维、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成年译者,译入儿童文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例如:儿童读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没有成人强,注意力不会一下子集中,这就需要译者在兴趣调动上下功夫。此外,儿童的知识范围有限,可能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上不及成人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做适当的变通。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体上儿童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是滞后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开展,不能较好地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解释。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活力。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以及儿童所期待的视野。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拓宽儿童读者的认知范围。

二、接受美学影响的翻译策略在《格林童话》中的反映

(一)“以读者为中心”指导的选材原则

“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思想是接受美学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学者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它必须得到读者的接受。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作品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能动参与。”[2] (P372)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极易受书本内容所引导的读者群,因此一部好的儿童文学译著格外重要。译者在翻译之初首先遇到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译作的选材――传达怎样一种精神的作品才能最大化地给孩子带去益处?接受美学读者为重的思想要求作品真正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在选择儿童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能为孩子成长产生正面影响的文学材料进行翻译。

《格林童话》诞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早在20世纪初《格林童话》就已经传入中国,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格林童话》中除了传递善良、诚实、勇敢、友爱等积极方面的精神,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充斥了许多暴力、色情、欺诈等负面因素。对于这部分内容,张白桦在《格林童话》译本封底的最后一段专门解释了她的选材原则和策略:“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宁可不求齐全而将这部分内容予以舍弃,使之成为一本真正适合国内儿童阅读的文学经典。”[3] (封底)如《野莴苣》一文中,女巫师将莴苣公主关进一个城堡中,一位王子每晚偷偷来看她,最后写道女巫师发现他们的私情时是因为发现公主的衣服越来越紧,原来公主怀孕了。这一涉及婚前性行为与色情的情节被译者删去。

选择将传递不利于儿童读者身心发展的因素最小化,着重描写为读者传递力量的部分正是“以读者为中心思想”的体现。在翻译儿童文学过程中要切实为儿童读者群考虑,尽量避免对不良题材的重点刻画,也是接受美学之于翻译的客观要求。因此,该译本符合接受美学的翻译策略。

(二)“期待视野”关照下的语言风格选择

“期待视野”也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接受者的既往经验、重视理解的历史性。“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1] (P11)一部文学作品通过种种方式唤醒读者过去的阅读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阅读情感中,唤起读者对该作品的期待。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模式,并在阅读中不断地修正、改变,这种修正、改变在与新作品的互动之中不断进行,逐渐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后,会按照以往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期待视野去衡量作品,如果合他“胃口”,就会给予作品肯定的评价。除此之外,读者不会满足于老一套的“炒冷饭”,他们的求知欲会不断上升,会期待新的东西来“刺激”自己。这样,原有的期待视野慢慢被打破,新的审美经验形成并进入新的期待视野之中。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相对于成年读者的他们,更不喜欢固定不变的、乏味的东西,更加喜欢不断地搜索新东西来刺激自己。[4] (P77)也正是源于这一特点,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本语言的趣味性就显得极为关键。译者应该在翻译作品时学会转换视角,以读者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将现实译作与儿童的期待视野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童趣。在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押韵与节奏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对节奏与韵律的兴趣上。儿童首先会把注意力放在节奏与韵律这方面,其次才是内容。这也就要求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将节奏与韵律把握好。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汉斯与格瑞特》中的一段:

“Nibble, nibble, gnaw,

Who is nibbling at my little house?”

The children answered,

“The wind, the wind,

The heaven-born wind.”

译文:

“咯吱,咯吱,咯吱吱,

谁在啃我的小房子?”

孩子们回答:

“是风,是风,

是天上来的小孩子。”

在此译文中,“小房子”与“小孩子”之间押韵、“咯吱,咯吱,咯吱吱”也处理得富有节奏感,较好地处理了节奏与韵律,使译文朗朗上口,充满乐感与美感,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与阅读期待。

2.词汇

儿童化的语言与用词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地进入阅读。儿童化的用语,如:感叹词、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俏皮的词语等,这些词汇都会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符合期待视野理论中的要求,满足了儿童的期待。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聪明的人们》中的一段:

“You, indeed, said the man. You once fell on your head when you were a little child, and that affects you even now.”

译文:

“唉,你呀!”农夫说,“你小时候有一次把脑袋碰了,直到现在脑子还是缺根弦儿。”

在这段译文中作者将“You,indeed”译成“唉,你呀!”相比直译成“你真是”更加妥帖。“唉”“呀”这类感叹词的运用使语言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既表达出农夫的无奈,又十分生动形象,很口语化,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易引起儿童共鸣,可以成功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缺根弦儿”的翻译更是神来之笔,不仅贴近儿童读者的生活,还使译文富有趣味性,满足了儿童的期待。

3.“文本意义空白”指导下的译文文化阐释原则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的“图式化结构”,其中充满了许多意义空白和“不确定领域”。在接受美学学者们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更新。作品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这些意义空白,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作品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作家或译者用全知全能的方法写作或翻译,尽量把一切空白填满,把一切弄得确凿无疑,读者的主动性就会被压抑到最低,这样的作品味同嚼蜡,令人难以读完。反之,如果文本充满空白,满篇不确定,读者便会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一样也无法激发起阅读兴趣。因此,“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做到在照顾读者期待视界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创造较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2] (P309)

《格林童话》源自200年前的欧洲,作品中充满着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欧洲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作品中也存在着与现今历史时期不相符的文化因素。作为儿童读者,知识量与理解能力都相对于一般的成人读者有所欠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切实地以儿童读者为本位,在文本意义空白留多与留少之间多做权衡。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的《金山国王》中多次提到了一个人物――“小黑人”,原文用的词语是“a dwarf black”,直译过来就是“黑人侏儒”的意思。在当时,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出现的,在文学作品中黑人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原文对黑人带有羞辱的意味,而现在黑人也享有平等的人权。为了对儿童读者少一些误导,“小黑人”的译法显然更为妥帖。相比“黑人侏儒”,“小黑人”能够传达出同样的小个头与黑皮肤的意思,却少了一份歧视的味道。除此之外,“小黑人”的选择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不像原文描述出来的那般具象,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再如《格林童话》一书中多次出现与宗教有关的词汇,如“上帝”“圣母”“耶稣”等,译者直接选择运用这些外来词传输外来文化,让儿童读者可以接触到一些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并对这些可能并不是很熟悉的事物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既扩大了读者的知识面与视野,又让文学作品读起来充满新鲜感。这也就是留出文本意义空白的一大优点。

三、结语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翻译并非易事。张白桦翻译的《格林童话》所采用的策略是美学视角下比较成功的尝试。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读者本位、期待视野、文本意义空白,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着指导性的现实意义。它们要求译者在选材方面切实以读者为本,要有利于儿童读者的思想发展、要求译文充满童趣,符合儿童期待视野,充满新鲜感、要求在翻译时注重文本空白的去留与否、为儿童留下想象与学习的空间。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深受儿童的喜爱,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当然,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同时,也不要一味地删减原文、修改原文,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修饰,切莫背离翻译的基本原则。只有做到这些,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才能实现。接受美学理论为儿童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还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探索与研究。

热点推荐

上一篇:结构改革视角下教学成效评价机制的完善策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初三下劳技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优质(五篇) 志愿服务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