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城市街道的美学控制

城市街道的美学控制

小编:

【摘要】街道虽然不是人们的居所,却容纳了最多人的活动,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笔者尝试从人的体验角度来讨论下城市设计中的街道美学控制,希望这些观点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美学控制、人的尺度、流动的景观

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大城市的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而大多数城市给人们的印象却千篇一律。凯文.林奇曾在其1960年的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到:“一个可识别的城市,它的区域、道路、标志易于识别并又组成整体图形的一种城市”。这种城市展现给人们的印象是由记忆片段构成,人们通过片段重组可以总结出这个城市的特色,有特色才易于识别。在书中,凯文.林奇还提到,与城市印象的内容相关的可以分为五类: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可见,城市中的街道对于展现整个城市的面貌和体现城市文脉的重要性。

一、城市街道的定义

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就已经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明确指出:“城市建筑分为城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两部分,两者之间街道系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私人建筑和公共建筑作为容纳人们活动的空间,在人们的日常行程地图中,只是各自形成零散的点而存在,人们不停地来回建筑之间,于是逐渐地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了一些线性空间,这就是街道。

城市街道意即城市中由建筑之间围合成形成的线性空间,它们好比城市这个有机综合体中的血脉,而人流即血液,他们是城市活力的最根本保证,由此,着重从体验者的角度去发掘街道的审美特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城市街道的更深层次的特性。

二、城市街道的构成元素及构成形式

城市街道不仅是联系各个城区的纽带,也是一个个景观通道。构成这个通道的元素包括街边的建筑和围墙、植被绿化、路灯、广告牌、小品和环卫设施等,若管理有序,它们能美化和丰富街道的空间景观,并增强街道的引导性,然而若无人管理,这些元素则会各自为政,秩序混乱,给行人带来不适,所以,首先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和了解是有机组织它们的前提。

建筑是诸多构成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也是规划管理机构实现其管理施行力度显著性最高的一个。大多数情况下,建筑界定了街道的最外部的边界。所以笔者认为,就建筑与街道的关系作为研究街道构成形式的切入点,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城市街道的重要特征。依据建筑与街道的关系,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城市街道的构成形式:

1、 紧贴型

这种形式在高密度城市当中最为普遍。这种形式的城市街道的形态基本上完全由周边围合的建筑所决定,街道就是建筑间的空隙。这种形态的街道的空间比例往往在1:1之内,截面或形成窄长的空间,人们的视野中只有建筑和建筑的附属物这两种元素。如我国北方的老胡同、南方的冷巷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空间。在亚洲的发达城市及建筑密度较高的地区,这种形态尤为常见。

2、 过渡型

这种形式的街道一般多出现在城市公共建筑集中区域,或是在土地开发不是很高强度的郊区,小范围来说许多住宅小区的内部街道也属于这种形式。在城市中这种形态的街道显得比较舒展,一般在街道和建筑之间有种植绿化、设置水景、小广场等,因街道不是直接紧贴建筑,所以显得疏朗。这种街道截面的一般比例大于或等于1:1,有利于从正面来观察街道两边的建筑或者过渡带中的一些元素如植被、路灯、小品等,将建筑本身或者植被等作为街道顺畅的连续景观。

3、 渗透型

除了上述两种,城市街道与建筑还有一种很值得提倡并发展的关系,那就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所谓相互渗透,就是说街道和建筑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街道延伸进入建筑,建筑界定街道并作为街景而存在,二者是一种互相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咬合。如现在城市中的各大“室内商业街”,都是将街道的概念引入建筑当中,但需要与外部城市街道交接好才能起到“人流渗透”的作用。否则空有一个噱头毫无意义。其实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这种街道与建筑“渗透”的形式,较为典型的就是广东地区的骑楼。

三、针对几种街道构成形式的美学控制要点

芦原义信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学》中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欧洲城市的街道大部分都是由“第一次轮廓线”决定的,而亚洲城市的街道则大多由“第二次轮廓线”构成。所以欧洲的地图中,建筑与街道的图底关系很清晰,可是亚洲却无法用黑白图底来真实反映二者的关系。许多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的许多步行街道上,大都是招牌、广告灯等,这些元素阻碍了行人看清街道两边的建筑,导致行人对这条街道的印象只是一种零碎杂乱的感觉。笔者就此分析紧贴、过度和渗透这三种不同的街道形态,并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的审美控制原则和方法:

1、紧贴型因其街道的形态完全由周边围合的建筑所决定,它在美学上的实现基本就要靠建筑的外墙来实现。对于这种形态的美学控制主要可分为两点:各个建筑外墙自身的美学控制(包括门窗洞的分布、墙面凹凸关系、外墙的材质等)和建筑外墙之间的美学控制(各建筑外墙的疏密关系、角度关系等)。这种形态的街道两边建筑的墙面就好比是都市室内的墙壁,正如室内墙壁上的色泽、材质、灯光、壁画的挂置、内嵌柜的设置等都大大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漫游者的心理感受,街边建筑的外墙上的色彩、石材、门窗的所在位置以及开洞的大小、墙与墙之间的夹角等也主导着街道行人对这条街道的感受。

2、过渡型是一种较为宽敞的街道形态,相对来说这种街道两旁的建筑对街道形态的影响较弱,对这种街道进行美学控制的重点是“第二次轮廓线”的处理。“第二次轮廓线”的形态界定了街道的使用宽度和心理宽度,而非规划者图纸上的设计宽度。对于这种形态的街道,则需精减元素和控制秩序。例如广告牌可以嵌入墙体中,成为建筑中的元素,或者与路灯结合一体,合并成一个元素。有些元素若无法精简,则可以控制它们的秩序、统一它们的外观,从而让它们形成一片沿街面建筑之前的面纱,丰富沿街景观。

3、渗透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在建筑与街道之间有一部分空间是既属于建筑又属于街道的,所以这种形态的美学控制要点就在“渗透”二字上。真正做到“渗透”不仅仅是建筑和街道要有空间上的交集,更要有人流的流畅连接和人的视野的穿透。行人能可以看清建筑的立面,且可自然地从外部街道流畅地进入到建筑内部,而在建筑内部的人们能够清楚看到街道上行人的活动,并可以无阻碍的随时参与进去。通过这种“渗透”可以愉悦城市街道行人的心理感受,同时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建筑,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效率。

四、结语

上述几种街道构成形式是当今城市街道的主要形态,它们构成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轴线。然而,街道的主角是行人,除了考虑一些基本条例,我们更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设身处地的为街道的使用者着想,规划出的街道才会成为美好的风景通道。

热点推荐

上一篇:概述市政路桥裂缝形成的原因及措施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2年医院行风评议工作总结(5篇) 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意见建议范文简短(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