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建构和谐社会的原则与基础

建构和谐社会的原则与基础

小编:

摘 要: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折射和反映,其实质是使人在生活世界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时应首先强调和谐社会的建构原则、建构基础和建构保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为能够实现人类这一美好梦想而奠定下坚实的理论前提和条件。

关键词:体验;感性;生活方式

体验的时代与感性的生活方式表征着现时代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统一,即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着足够的自我选择和主体间宽容的空间,而人的感性的生活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向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目前,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正是站在社会视角为人的发展而在实践中实施的一项符合时代精神状况的举措。换句话说,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当下时代精神在生活实践中的折射和反映。因此,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我们应首先加深理解和谐社会的建构原则、建构基础和建构保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为实现人类的这一美好梦想而奠定良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

一、和谐社会建构原则:人性化的生活理念

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要在生活世界视域内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人的人性化的生存与生活既要体现人的理性方面有意识、有节制的生活,又要体现人的非理性及其因素倡导和张扬人的情感、生存需求与欲望。因为人就是一个悖论性的生成性的存在物,如果只讲人的理性而不讲人的非理性,那么人就变成了神而不是人,反之,如果只讲非理性而不讲理性,那么人又变成了兽也不是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一个时刻充满着自身矛盾的存在物。所以,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建构首先要确立人性化的生活理念,即既要强调人的理性一面,又要强调人的非理性一面。

1.人性化的生活理念在前工业社会不可能得以确立

在前工业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显现为自然化的特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人几乎是按照自然界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规律而安排其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这主要源于当时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认识能力的有限。可以说,在前工业社会,人的生活完全依赖于自然,如果风调雨顺,一年的收成就好;如果遇到了干旱、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那么一年的温饱都可能成为问题。所以,在前工业社会,讲感性的生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情趣自由而浪漫地生活是不可能的;外在的客观条件和内在的主观素质及能力决定或支配着前工业社会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逐步展开和深入,人的存在的这一自然模式才在工业社会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人性化的生活理念在工业社会亦不可能得以确立

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再是前工业社会时期那样的人与自然的依附性关系了,而是人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要从自然界中独立和解放出来并在其中攫取财富。这就需要依靠理性和工具,因为理性是认识的手段,工具是实践的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在工业社会人的主要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了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上。因此,在工业社会,人的生存形式已不再是消极的自然化的生活方式,即再也不像前工业社会那样以个人或家庭为经济单位进行组织生产,而是要进行机器化、社会化大生产。

进行机器化、社会化大生产,就要求人们统一时间、统一行动,这是机器大工业的本质,同时这也是理性主义的特征。因此,在工业社会人的生活世界里,突出理性、使一切现实理性化,便成为了工业社会以来的主要任务,同时这也成为了西方近代以来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工业社会的出现及其进程归结为社会合理化,并将社会合理化的根源归结为人们世界观的理性化。对于工业社会的理性化,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也认为理性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同时也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问题在于,一切以生产为中心势必遮蔽人的生活。因为对人来说,本来生活是目的,生产是手段,现在却本末倒置,生产倒成了目的而生活却成了为创造财富而服务的机器,这势必会遗忘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人在这样一个单向度的社会 (马尔库塞语) 里生活也势必会遮蔽人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生存状态。造成这一后果恐怕是工业社会和理性主义在当初所没有想到的。所以,在工业社会,人类虽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理性化,但理性化不等于人性化。

3.人性化的生活理念只能在后工业社会中才能得以确立

在后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生产力水平不仅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类生存的物质财富的匮乏问题也已基本得到了解决;这为在后现代社会的人们能够确立人性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时代条件和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如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后工业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关键是管理,它重视和强调生产组织中人的因素,它让每一个生产者都了解生产的整体运作,使责任与利益和效果挂钩,并使之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这就要求生产者不仅要付出体力劳动,而且要付出脑力劳动,这也就是要求生产者不只是理性主义时代生产组织方式中被动的、工具化的、非技能的人,而是具有一定文化能力和生产技能的人,从而改变了过去对人的单一的要求,使人向个体性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丰富的物质商品、多姿多彩的闲暇娱乐活动使人类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因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普遍不再专注那个以获取财富为目的、具有征服和控制性的生产世界,而是转向了人际交往的生活世界。因此,人类已不再满足过去那种单一、固定的理性的生产、生活模式而逐渐向人的本真的多样化、个体化方向发展,即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心已从单纯的产品生产和创造物质财富开始转向了对有意义的工作的渴望和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关注,更多地是以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为基础,一方面体验使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存在和生活发生确定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在我们的生命过程和时间意识中留下了痕迹,但却不能测量和规定它的准确意义;另一方面体验给予我们的周围世界以一种深度的模糊、自在的奥秘、理性或思维规定边缘的不规则性、异质性、流变性,都使意义的世界难以中心化、理性化。后现代社会强调用直觉、本能、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去认识世界,这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生活模式,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状况是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倾向或共同倾向。人类社会经过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后工业社会中得到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和谐社会建构基础:理性化的生活环境

理性化与人性化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理性化是基础、是手段、是实现人性化的工具,人性化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说,理性化的程度越高,人性化的可能性才越大,没有理性化作为基础和手段,人性化就是空中楼阁、一句空话。所以,理性化的生活环境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构的前提和基础。人类自工业社会以来,建构的理性化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管理的理性化

理性化生活环境的建构,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而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和原因共同促成的结果。组织管理的理性化最早是在生产领域出现的,后扩展和延伸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它的好处在于能提高生产质量,能提高工作效率。正因为工业社会的理性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切实为人们带来了好处和利益,所以,学校、公司以此为榜样,政府、管理部分也以此为榜样,也就是说,组织管理的理性化不仅存在于工厂企业,也存在于政府部分,还存在于任何组织之中,只要有行政任务,就需要理性化的社会秩序予以保障。在现实生活中,组织管理理性化的典型模式是科层制。科层制便是组织管理理性化的演化结果。组织管理的理性化是社会历史迈向文明和进步的关键之步。

2. 技术、工具的理性化

理性在认识论上的本质是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种外化和表现,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理性理解为是一种工具理性。理性与知识、技术密不可分,它决定着人类的实践水平和活动能力,所以工具的理性化主要指的是理性的技术化。

在工业社会技术革命的年代,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蒸汽机的发明,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新工具的使用,从而使人们改变了过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式,它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工具。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不仅延长了人的本能器官,而且使人的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既表现在生产领域,又表现在生活领域。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了技术,我们将不知所措、寸步难行,技术、工具的理性化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说,它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新的权威。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技术的社会,是一个使用工具和不断制造新工具的社会。技术、工具的理性化表征着社会理性化程度的高低,是社会理性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生活方式的理性化

工业社会改变了千百万人民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的生活方式,工业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首先改变了家庭本身的结构。在前工业社会,家庭的组成形式一般是几代人同堂生活在一起,而在工业社会,由于集中化的生产和管理,不再需要亲属关系,越变越小,越富有流动性,越来越适应新的技术领域的需要。一个家庭有一、两个孩子,男人进工厂,女人操持家务,这是工业社会典型的家庭模式。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从婴儿开始,他生长在典型的小家庭中,然后进入工厂式的学校。他所获得的对世界的基本观念,来自于电视,广播,报刊这类群体化的传播工具。也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开始就都生活在规则、规定之中,社会把每个人的行为都尽可能地规范化了。从动态上看,人是在规则的包围中成长的,从婴儿就可以预见他的未来;从静态上看,人已不属于了他自己,而属于了社会在为社会生产着的劳动者。小家庭,工厂式学校以及大公司,把这三者加在一起,成为所有第二次浪潮社会确定的社会结构。这是统治人的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的关键所在。

三、和谐社会建构保证:感性化的生活方式

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工业社会以来理性主义强调和张扬人的理性,追求和建立理性化的社会并没有错,相反,这正是提升人,使人不断地摆脱人的生命性、动物性的根本所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不能贬低、更不能否定人的生命性:非理性及其因素。工业社会以来理性主义的错误也就在此:贬低、否定、遗忘了人性中的自然生命性。这意味着突出强调人的理性和建构理性化的社会,只是反映了人性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也就是说,理性化不一定合乎人性,理性化的社会也不一定是合乎人性的社会。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凸现,就是深刻地洞察到了工业社会以来理性化的弊病或不合理性,即单一、僵化、固定的生活模式,从而拿起否定性的批判武器,针对人的理性和主体性,向理性主义展开了全面的挑战,旨在使人逃离那合理性的铁笼 (韦伯语) 去建立一个更符合于人生活的人性化的社会。我们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应该主要体现在具有感性主义倾向、个体主义倾向和多样化倾向三个方面。

1. 感性主义倾向

感性主义是指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和流动变化的,它以人的感觉或经验为基础,力图从人的自然生命本性或本身来认识、把握和说明人和世界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以人的生活实践感受和体验为尺度去衡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说人性化具有感性主义特征,但不等于说人性化就是感性主义。因为后工业社会所强调的感性或非理性及其因素,不仅仅是指人的感觉和经验,它还包括对人的全部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更主要的是它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为前提,着重强调人的内心对于生活的全部感受和体验;也就是说,在后工业社会,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和体验,是以物质生活或世俗化的生活为基础,但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把这种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和体验上升为了是人的本然的要求和应该其所是的前提或内容。所以,在后工业社会强调感性主义或具有感性主义倾向,是指那种已经经过了抽象和概念化阶段以后的具体,即经过了具体抽象再具体这样一个过程。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的具体,就已不再是原初意义的即感官或经验所确定或确认的单纯的物质或实体的具体认识、理解、感受和体验了,而是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所以,它与工业社会所强调的感性主义和世俗化的生活具有本质的区别。现代社会这种感性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主要体现在追求无压抑自在的生活、追求有品位有格调的生活、追求乐观向上的生活等方面。

2. 个体主义倾向

后工业社会所说的人与工业社会所说的人有质的区别。在工业社会,以笛卡尔为开端的理性主义所理解的人不过是一个大写的共名,作为专名的个人尚未降生。这里的人是指具有群体性质、类的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切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人;或者说,人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工业社会中生活的人便处处体现着共名的人。而后工业社会所说的人是一个专名的人,像个体主义 (以原子主义为基础) 所认为的那样,人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人,这个独立存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以感性存在的方式存在着,也就是说,感性生活是个体存在的主要方式。这里强调的人是专名的人。另外,后工业社会在这里所强调的专名的人与个体主义所理解的独立存在的人也有区别,个体主义的人虽然也属专名的人,但对生活的理解较为贫乏,像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那样,它突出强调人自身的感官感觉,而后工业社会所强调的专名的人不再满足于单一、单调的感官物质生活,它对生活注重的更多的是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意义以及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感性生活方式的个人主义倾向渗透在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现代社会,确证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处处与他人一样,而恰恰是他的个性、他的创造力、他的与众不同。也就是说,人具有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塑造的个人主义倾向。个人主义的充分发展是后工业社会人性化建设方面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多元化、多样化倾向

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形态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的不一样,但只是在后工业社会,这种差异才能得以充分的显现出来,原因就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工业社会,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其概念的辩证法所强调的就是统一性和同一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世界里,就是人的生活的规范性和标准化;而在后工业社会,非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或此或彼的思维方式,其否定的辩证法所强调的则是差异性、异质性和非同一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世界里就是人的生活的多元化、多样化和非同质性。这意味着:由于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从而使人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显现出来,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和欲望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便显现为多元化、多样化和非同质性。实质上,多样化、多元化与个性化、个体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个性化的另一面就是多样化。多样化与个性化不是对立和割裂的关系,而是呈现为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是使这个世界呈现出丰富多样、五彩斑斓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这也可能正是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

结语

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离不开理性化和人性化,理性化是基础,人性化是目的,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和对立的,即不存在纯粹的人性化生活,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化生活,人性化与理性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目前,由于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不一样,所以,在发达国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人性化的建设;而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却都在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即完成着理性化的建构,这是因为理性化是基础,是通向人性化的必由之途。所以,对于我们正在向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一方面要避免理性化的弊病,另一方面要为人性化的生活提供可能。正确认识理性化与人性化的统一关系以及牢固树立人性化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是帮助我们认识人与社会及其关系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尤其对于我们建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时代网络舆情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新时代人生价值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趣味游园活动方案(优秀21篇) 2023年一模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优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