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不公平奖励对幼儿园学生自尊的影响及其

不公平奖励对幼儿园学生自尊的影响及其

小编:

【摘 要】在教育当中有效运用好奖励一直是家庭、学校、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作为教师应注重奖励的公平、公正,让孩子享受奖励所带来的快乐,在被奖励中建立自信,使奖励真正能在教育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下由于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把握不够深入,致使一些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心理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公平奖励对幼儿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幼儿表现出一定的厌学、嫉妒、不自信、失落等,并依据幼儿不公平奖励所所引发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如:注重奖励频次的适宜、多角度评价孩子、多纵向比较孩子的进步、注重奖励方式的个性化、奖励方式的民主化、奖励公正公平的策略等。由于幼儿自尊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幼儿自尊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以不公平奖励为嵌入点研究它对幼儿园学生自尊的影响,探索如何有效、公平的奖励才能对维护幼儿的自尊,进一步促进幼儿心理及其行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不公平奖励;幼儿园学生;自尊;引导策略

0 引言

当下幼儿教育教学中的教育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园教师为了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其认为合理的奖励方式运用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得到的奖励差异来激励表现一般的学生,鼓励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殊不知这种做法在幼儿的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让得不到奖励或得到奖励较少的学生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奖惩方面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而自尊水平正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当下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把握不够深入,致使一些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运用奖励方法,让其在幼儿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不公平奖励及其产生的背景

1.1 什么是不公平奖励

关于奖励前人也有不少的研究,檀传宝认为奖励是众多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方法,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和较高评价。本研究对奖励的界定为对个人或者集体好的方面行为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奖励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励性的手段,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使他的行为结果发生根本的变化。然而,现实幼儿教学当中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的奖励只针对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却忽视了那些表现一般,但却在一点点进步的孩子,使得奖励有失公平,这就是所谓的不公平奖励。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赞赏与肯定。”对一个人的物质和非物质奖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和表现之一。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奖励的积极意义已被教师和家长普遍认同和运用,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现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都在最大限度地运用奖励来改变孩子初衷,规范孩子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从家庭到幼儿园学校,奖励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幼儿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奖励,在某些方面确实也起到了这样那样积极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是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运用恰当,所有的奖励都是在公正、公平的角度出发,从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1.3 本研究中不公平奖励及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某幼儿园班级中的老师采取奖五角星的方式作为一种奖励方法为例。在这些奖励当中那些听话、守纪律的孩子获得的五角星会多些,而调皮、好动的孩子五角星则相对少些;外向、爱表现的孩子五角星多些,而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五角星就少些。孩子们对于五角星每天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随时注意老师奖励的五角星。班上的孩子所得的五角星有很大的差距,多则7,8颗,少的一颗都没有,说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角度比较单一,评价标准也相对固定,这使得孩子们得不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奖励,因此本研究中不公平奖励对象为幼儿学生,奖励内容为五角星。

1.4 本研究关于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影响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从幼儿园家长中随机抽取20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并从幼儿园中随机抽取20名幼儿学生进行访谈,以期了解家长和幼儿对幼儿园奖励制度的看法。

1.4.1 调查结果

其中,95.0%的家长认为五角星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100%的家长都认为奖励标准不应该太单一,100%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否得到五角星奖励会影响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其一,在这份调查问卷中不难发现,家长的想法其实都比较一致,都认为学校在实施奖励方面应更人性化一点,奖励的方式可以更灵活点。从访谈中那些稚嫩的嘴里能说出这样的话,应该让我们家长和老师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产生了变化?一颗小小的五角星起到的真的只是激励的作用吗?孩子们在渴望被重视、被肯定的同时换来的只是别的孩子得到奖励,自己的努力不被老师发现,会直接导致孩子的积极性受挫,从而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明显的偏差,让他们变得失落、不自信,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其二,通过调查发现,孩子的成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十分关注的问题,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好不好,学到的本领和知识多不多,很多时候是通过孩子得到的奖励来反应。那么,如果孩子在学校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奖励,家长将无法掌握孩子实际成长的进度,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其三,孩子得到不公平奖励,会让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让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被老师重视,亦不利于孩子的正确教育。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如果不能够及时被肯定和表扬,那么这种特长也有可能就会被埋没。 其四,家长都认为孩子由于存在个体发展上的差异,有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发展上跟不上年龄较大的学生,但同时他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的,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不该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对于奖励的结果,不该以评比栏的方式予以公布。

2 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自尊及其心理行为规范的影响

很多研究认为自尊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更多是经过后天习得的。儿童的自尊在两、三岁左右便开始出现并在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最初的形式是儿童开始要求自己进行独立活动,如三岁左右的儿童很喜欢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以求得到他人的肯定。如果在幼儿的教育当中忽视奖励的公平性以及奖励方法的多样性,将引发幼儿在学校、家庭当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现象,孩子在不公平奖励中接受教育,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幼儿自尊心理的发展。具体影响如下:

2.1 不公平奖励不利于幼儿自尊自信的培养

五角星奖励在孩子心中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们会以五角星的多少来判断谁是好孩子,谁是老师喜欢的孩子。孩子得到的五角星多,会让孩子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反之,得到少的孩子由起初的不开心、失落,慢慢变得不自信、自卑,班级中孩子得五角星的差距过大,无形中伤害了部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阻碍了他们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这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也是通常被老师所忽略的五角星奖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自尊是幼儿积极的情感成分,是最有积极意义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自尊感能否得到满足,决定着幼儿是否充满自信,可见不公平奖励不利于幼儿自尊自信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不公平奖励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

有研究表明:缺乏自尊感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有自尊感的儿童则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富有朝气、人际交往主动。正常幼儿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幼儿的性格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的学生刚刚踏入学校这个小社会,从家庭里父母长辈全心全意的爱,到学校里和那么多同学一起分享老师和阿姨的爱和照顾,已经让他们小小稚嫩脆弱的心产生了落差,如果这个时候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爱和关注少于其他同学,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失落的情绪。老师对他们奖励的少容易让他们在维护自尊的时候产生自卑,在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产生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慢慢的性格方面会变得内向,不爱说话,不喜欢表现,从而会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利的影响。

2.3 不公平奖励对幼儿行为规范的影响

有的幼儿表现在对上学没有兴趣、厌学,每天早上都跟父母说不想上学,在父母坚持要送其上学后,就开始哭,退而求其次的要求上半天课。有的孩子即使上学了,回家没有拿到五角星就表现出不开心,就如某幼儿,会跟妈妈说:“我在学校不开心”,问他为什么?他就说今天又没有拿到五角星所以不开心,再问他今天老师因为什么奖励五角星,他说“画画,我画的不好,老师奖励会画的同学。”这使得孩子对画画更加产生了一种排斥与反感。

教师对幼儿奖励五角星的不平等,以评比栏的方式公布奖励结果,无疑会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在他们幼小的心中自然认为五角星代表的是老师的喜欢,老师的赞扬,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孩子会跟别的孩子比较,从而产生觉得不如别人的想法,以至于发生上述厌学、不开心、嫉妒等等现象的发生。有些孩子在一直拿不到奖励后,会变得不听老师的话,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的纪律,有时候会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在他们的心理认为反正我得不到奖励的,也就无所谓表现好与差。可见奖励是否公平公正,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规范。

3 幼儿教育中公平奖励的常见引导策略

3.1 注重奖励频次的适宜性

教师在对幼儿的奖励中通常会出现滥用奖励的现象,比如上学不哭有奖励,来园早的学生有奖励,上课不说话的有奖励,家长配合教师带去一些学习用品如小夹子、棉签棒、一次性杯子等,也有奖励……,这种太容易得到的奖励,有时候不会被孩子所珍惜,也会对奖励的滥用产生“德西效应”,一方面会使奖励变得微不足道,失去对幼儿原有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会使幼儿对奖励产生依赖,偶尔的一次拿不到奖励就变得不开心、失落,被奖励所左右,把为了得到奖励而作为学习的目的,失去该有的内部动机。

要做到奖励次数的恰当,首先要确认幼儿有没有内在的行为动机,如果孩子对做一件事情所产生的结果认识不强,或者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外在的激励,来促使幼儿产生内在行为动机,推动幼儿向前发展。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动机,那么教师没有必要再去通过奖励来促使孩子发展,以免使孩子的内在动机发生变化,影响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就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会让花朵枯萎,而按照花朵的生长,有规律的培育才会使鲜花茂盛。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奖励这把尺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发掘孩子自身不同的特点,多角度评价孩子

人的发展是多样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能力特质,很难以固定的方式加以评价。教师在教育当中,应当要以多元智能观作为指导方法,尽可能帮助孩子发现、挖掘自身的特点加以培养,以强项带动弱项,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发展不同特点上的差异,教师应观察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奖励,使孩子在奖励中找到自信,并且相互间发现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为幼儿老师应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都有机会得到奖励。

3.3 尊重孩子发展的不同水平应更注重幼儿自身的纵向比较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往往喜欢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这很可能引发幼儿不愉快的感受,因为在一些孩子得到奖励的同时,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会受到伤害。

孩子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特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如班级中最大的孩子跟最小的孩子,在行为能力上肯定存在差异,如果以同一时间的表现作为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师应该多从幼儿自身纵向进行比较,以每个孩子自身的进步作为奖励标准,让孩子明白自己只要有进步了就能得到奖励,得到肯定,赢得自尊,让孩子在被肯定中开开心心学习。 3.4 注重奖励方式的具体化和个性化

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应该具体化,让幼儿了解自己被表扬的原因,以便让幼儿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哪些方面做的好,需要坚持下去,还能增强幼儿的积极体验,让幼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效应。比如,今天部分幼儿学习珠心算学的很好,老师发了一个五角星,对孩子们说因为你们今天表现很好,所以拿到了五角星,那么孩子不会知道自己今天具体在哪些方面表现好,如果老师跟他们说清楚,因为今天大家学习珠心算,算的很好,所以奖励小朋友们,那么孩子们回家后就很容易回答爸爸妈妈问的今天得到五角星的原因,也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珠心算方面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那么即使部分没有拿到五角星的同学,也会在第二天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努力,如果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的进步,就应该对孩子积极的奖励和肯定,而不是换个标准去奖励,那么这些通过努力,今天有进步的同学,他们的表现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就会削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奖励的过程中要多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奖励的形式应多样,不应单单停留在一颗五角星或一些吃的东西上。避免幼儿对于奖品不感兴趣,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而使奖励失去激励的功能。针对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公平、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给予他们适宜的奖励。如对需要特别关爱的幼儿,教师可以经常性地拥抱他们、牵牵小手;对于内向的幼儿,教师可以多跟他们进行互动,有意识的当众奖励,表扬他们,使他们能够变得外向起来;对胆小的幼儿,教师可以多鼓励他们,多和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重视,变得勇敢起来。在奖励方面,应多采取精神性奖励,这样更容易让幼儿得到自尊与自信。教师的一份肯定、一份鼓励,会成为推动幼儿积极向上的力量。

3.5 注重奖励方式的民主化

一直以来,奖励的特权都属于教师,使教师的奖励变成一种权威。幼儿一直处于一种服从与被奖励的位置上,只有服从了成人的安排才能得到奖励,这扼杀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奖励的民主化,使孩子们成为评价、奖励的参与者,将奖励的权利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同伴间互评,这样更容易使孩子发现其他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加以学习。

3.6 注重奖励的公正、公平

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公平性和公正性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能够有效实施奖励的关键。如果在奖励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致使幼儿对奖励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信任。通过观察看到一位幼儿指着墙报上自己的照片,对他妈妈说“我一颗五角星也没有”,神情显得很失落,幼儿老师是否忽略了对这一部分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孩子的关注。难道这些孩子身上真的一点值得奖励的地方都没有吗?让这些孩子在这样缺少自尊的环境中学习,这应该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应该扩大奖励面,依据每个孩子各自的特点,奖励孩子,让他们都能感受到重视和奖励所带来的快乐。

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个不仅包括缺乏自尊与许多消极的可能性如抑郁、焦虑、情绪低落等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包括拥有足够的自尊经常与积极、开朗、活泼等等性格密切相关。自尊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感的根源。这个核心状态直接关系着心理健康的状况。高自尊由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衍生出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包括健康的认知、健康的行为以及健康的心态;低自尊由于对社会的适应不良则导致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学校是满足学生自尊需要的最主要的场所之一,学生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需要的是自尊和归属感的满足。如果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学生的自信也就建立起来了,(下转第197页)(上接第177页)他们也就比较容易找到归属感。因此保护好学生的自尊,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促进教学优化的基础。在注重奖励方式的多变性后,适时、适度、适宜地给予幼儿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在某个层面上对学生给予信任和了解,尊重他们,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逐渐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在自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的影响力,寻找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家长走出认识的误区,从而相互配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成长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

【参考文献】

[3]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热点推荐

上一篇:基层医院年轻医生临床素质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内控建设实施方案(通用5篇) 诗和远方作文600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