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民间童谣对小班幼儿的影响

民间童谣对小班幼儿的影响

小编:

【关键词】民间童谣 小班幼儿 影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24-01

民间童谣,以其丰富的思想情感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是中化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小班幼儿教育中运用民间童谣,对于幼儿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发展、情感的启迪、思想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一、民间童谣可以有效训练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想法的工具,是大脑思维的表达。人的思维是伴随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并完善的。小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不管是语言的正确、错误,或者是词汇的积累,都是通过语句来表情达意,全部反映并制约着幼儿的思维发展变化。民间童谣在上述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童谣具有口语化、浅显、通俗易懂、语句明快且有节奏感的特征,易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民间童谣,有助于矫正幼儿的发音,使幼儿能初步认识事物,正确地把握概念,并在反复的吟诵中锻炼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连贯力,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适合小班幼儿的民间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小蜜蜂》等,让小班幼儿吟诵,受到了幼儿们的追捧。由于这些童谣是小班幼儿喜欢的,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促使幼儿通过童谣主动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民间童谣可以改变小班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问题始终困扰着教师。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缺乏规则意识。具体表现在:小班教室经常会出现一片狼藉、哭声不断的现象;整理东西、到处捡玩具是教师每天的重要工作;当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提出要求时,幼儿便放声大哭,而且还会带动一大片孩子跟着大哭……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选取内容符合幼儿特点的民间歌谣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专心听童谣,并且从童谣中懂得道德行为习惯的知识。记得有一天,在小班幼儿们大哭之际,笔者打开了DVD,播放了一曲《小白兔》童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听到声响后,教室立刻安静了好多。小朋友们都顺着声音看过来,不少孩子止住了哭声,有的虽未停止,但哭声也小了很多。在这一首通俗易懂的民间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吸引下,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自此之后,笔者开始大量搜索与幼儿行为习惯相关的民间童谣,并在教学当中大量地使用。针对孩子们自由活动之后乱丢玩具的行为和习惯,笔者选用《家》这首童谣,并进行了适当改编“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玩具宝宝也有一个家,找不到妈妈会害怕,请小朋友帮它找到家”,引发小朋友的爱心,使他们都积极地将积木等玩具放回到筐里边。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们便形成了习惯,只要《家》的童谣响起,便会条件反射般地将玩具分类收拾好。教师的工作因此变得轻松了。笔者还用同样的方法,告诉小朋友们垃圾筐是果皮纸屑的“家”,使幼儿看到垃圾后便能够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筐。

另外,针对有的幼儿午睡起床时不会自己穿鞋子、依赖性强的问题,笔者教给幼儿《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童谣。童谣里的“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一只右,一共十个手指头,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深深地影响了幼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幼儿们午睡起床时便试着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了,而且还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早晨起床后都有提出要自己穿衣服。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很显著。

三、民间童谣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小班幼儿教育中,恰当地运用民间童谣,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的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幼儿有爱心、有同情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充分挖掘民间童谣的各种功能,让其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

热点推荐

上一篇: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