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宋代陇右石刻碑文中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

宋代陇右石刻碑文中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

小编:

【摘 要】陇右石刻是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陇右独特的地域文化。宋代陇右石刻数量多,涉及面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立足于宋代陇右石刻,参考西方记忆理论,对宋代石刻文本中所表现的集体记忆和和个体记忆进行分析,试图探讨集体与个人不同的记忆模式与相互作用。

【关键词】宋代;陇右;石刻碑文;集体记忆;个人记忆

集体记忆在宋代陇右石刻中,特别是在有关事件记录的篇章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这类石刻的表现对象相对客观,因而较少受到主流社会科学范式的束缚,当作者选择以某种方式将事件中的记忆呈现出来时,尽管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会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权利范式,但集体记忆往往具有更大的话语表现力。

这类重在表现集体记忆的记事石刻中,有关土木工程的新修与重建的石刻数目最多,大体可以归为府邸宅院的建筑、城市建设和宫殿寺庙的建筑,这三个部分的记忆模式是相似的。

譬如,从行文的布局来说,《庆州新修帅府记》记叙了重建的人事背景;《成州重建学记》记叙了重建的缘由、经过、状貌及撰文的缘由;《西和州筑城记》记叙了筑城的外部环境与人事背景、缘由、经过、引发的历史感慨及目的;《重建真武殿记》全文分述了重建的缘由、状貌及时间;《重修慈霈庙记》记叙了重建的外部环境背景、经过、目的与理论依据;《重修王母宫颂》记叙了重建的理论依据(祭祀的重要性)、神话背景、缘由、经过、状貌及引发的想象感慨。在这6篇石刻文章中,重建的缘由提了4次,重建的经过提到了4次,重建的状貌提到了3次,重建的外部环境背景提到了3次,重建的目的和依据提到了3次,重建引发的感慨提到了2次。将这些被屡次提及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时间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即“重建的外部环境背景(空间)―重建的缘由(时间)―重建的经过(时间)―重建的状貌(空间)―重建的目的和依据(时间)―重建引发的历史感慨(时间)”。由于这些记载都是集体记忆的产物,可以从这些文献的结构中总结出甘肃宋人追忆土木工程时的思维范式。作者多倾向于将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巧妙结合,以空间作为时间平移的节点和标志,赋予时间记忆一种固态性,加强时间记忆的观感和真实感。

在另一些作品中,集体记忆的述说更多表现在内容的选择上,特别是对经典或神话的再叙述和道德的再阐释。《重修王母宫记》中,作者引用了《祭法》、《尔雅》、《易经》等大量经典,对经典的再回忆成为碑文的主要内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而《田公刺虎碑》、《刺虎碑阴》则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了同一事件“田公刺虎”。刻石者强化英雄彰显个人力量而谋求官位以达成服务于国家的目的显而易见。无疑,道德观念与历史理性往往隐藏在集体记忆的表象之后,集体记忆的多次叙述力图加固的是既定的社会规范和政治秩序。

虽然集体记忆大多数存在于公共空间内,以公共话语作为表达方式的事件记占据了中心,但个体记忆的主体性及其对集体记忆的影响仍未消失。体现个体记忆独立性与相对集体记忆裂变性的典型作家是晁补之、晁说之,《陇右金石录》中收录了晁补之的《庆州新修帅府记》以及晁说之的《成州龙池湫潭庙碑》与《清风轩记》。

庆州帅府与江汉堂是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修建的,《庆州新修帅府记》的书写本意是赞扬范纯粹的政绩。然而作者晁补之却在文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范纯粹大致承袭父兄的做法治理庆州,才使庆州人民安居乐业。在记述模式上,按照上文总结的甘肃宋人追忆土木工程时的思维范式,范纯粹与其新建庆州帅府和江汉堂的行为应当被作为舞台模式的前景,其父兄的功绩应当被作为背景。而晁补之却颠倒了这个图式,范纯粹的父亲范仲淹的事迹得到了突出,而范纯粹的形象受到了淡化。文章的叙述内容和记叙模式和都反映了个体记忆对集体记忆的反抗,个体记忆有着极强的主体性。虽然“集体记忆的框架把我们最私密的记忆都给彼此限定并约束住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体记忆对此无能为力。个体在消费、使用集体记忆的过程中会为其打上个人的烙印,通常的做法就是在给定的社会框架中添加更具个人色彩的新内容,从而稀释集体记忆的同质性。晁补之的做法就是如此。

《成州龙池湫潭庙碑》中记载:“于是乎王剪、白起不得称其武,而韩非、李斯辈又安在而智哉?”作者把韩非、李斯、王翁、白起与龙池相提并论,表现出个人有意向集体经典记忆的“皈依”。但是,在集体记忆的复现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展示了晁说之对个体记忆的申说,是作者气质与性格的外化。同样,《清风轩记》在表现手法上,文字淡然雅致,犹如行云流水,毫无西昆富丽之弊;在内容上,先是简洁扼要地描写了这个轩子的外形及布局,交待了命名的缘由,然后引申,介绍了武都太守阿阳李翁伯的清廉品格。从此也可看出作者独特的人格倾向性与审美情感,即晁说之主张人应志于道德修养,而非功名利禄。

除了以上三篇文章外,《五仙洞碑记》也体现了个体记忆的主体性特征。异乡人作者,并未从小浸润在相同的话语情景下,但在文中,作者似乎也沉浸在该洞神秘的气氛中,亲见五仙洞,个人实现对地方集体记忆的接受,区域文化也实现渗透。

个人身心交织状态下形成的集体记忆,确实有个体的无奈。但是,在权力关系上并不全然是集体记忆支配个体记忆,同时也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参考文献

[2] 冯亚琳,阿斯特莉特・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维.陇右金石录[M].甘肃省文献征集委员会,1943.

[4] 叶昌炽.语石[M].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5] 岑仲勉.金石论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M].文物出版社,1997.

[7] 赵超.古代石刻[M].文物出版社,2001.

[8] 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M].中华书局,2009.

热点推荐

上一篇:限制主义双刃剑下的中国该何去何从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 2023年发展对象转预备党员谈话记录 发展对象转预备党员会议记录(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