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吴柏森:逐梦书坛 老而弥坚

吴柏森:逐梦书坛 老而弥坚

小编:

吴柏森先生出生于1936年,年近八旬的老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十岁。他满脸红光,精神矍铄,说话声如洪钟,握手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手腕的力量。书法家,每天站立着运笔,乐观而沉着地思考,果然是艺术家中最可能长寿的人,活到百岁决不是梦。

欣赏吴柏森先生的书法作品,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书卷气,显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深厚的文化功底。尤其是他艺术成熟期以来的草书,书风潇洒、恬淡,雅逸脱俗,收放自如,仿佛闲庭信步的君子。书学即是人学,吴柏森先生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在人生道路上苦苦寻找真理,追求完美,永不言败密切相关。

早年失亲,寂寞青年追寻真理

吴柏森先生出生于上海,祖籍无锡,母亲是苏州人。早先,吴先生的祖父在上海做五金生意,家产颇丰。吴先生的父亲是长房长子,吴柏森是长孙。按理说,吴先生应该是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可是,吴先生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因祖父严厉责备而不服,居然不告而别,离家出走杳无音信(从此再没见过),母亲愁苦之下转至无锡乡下独居,小柏森留在上海由祖父抚养。

虽然小柏森吃穿不愁,也有学上,但是失去父母的关爱,内心孤独无人诉说,变成性格内向的孩子。初中一年级起,小柏森去了上海的教会学校徐汇中学读书,是寄宿生,学杂费都由祖父承担,经济上没有拮据的窘况出现,但是平日里却无人前来宿舍嘘寒问暖,就好像一个孤儿似的。

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使柏森向外寻求出路,他去附近中学图书馆借书,阅读了馆内所有的书籍,狼吞虎咽般补充文化营养。夜深人静之时他问自己,难道我就这样度过人生吗?可以吗?我甘心吗?回答是:不可以。于是他立志要考大学。没有想到,经过两年的文化补课、准备,当他向领导提出考大学的申请时遭到了拒绝。愤懑之下,年轻人冲动地给当地《金华日报》写了一封群众来信,主题是有关知识青年的“大材小用”问题,追问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这封信很快被在《金华日报》上刊登出来,随即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而年轻气盛的吴柏森不知道彼时彼境说真话的后果,他不会料到大祸即将临头,因为1957年反右斗争的火已经悄悄点燃……

遇见贵人,书法艺术点亮心灯

人的一生也许都会遇见一些高人,运气好的话,其中会有你命中的贵人。78岁的吴柏森先生回忆道,此时,第一个贵人出现了,就是当时在金华县卫生院当副院长的侯剑。侯剑是一位老革命,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出没,解放后当上了地方的领导,有社会经验且心地善良。吴柏森代表卫生所经常去县城进药,那时候认识了侯院长。因县城远,出差总要住一晚上,吴柏森就有机会在卫生院宿舍里与老侯聊天,这位年轻好学的药剂师与副院长很谈得来,一来二去变得像忘年交一样。当老侯得知小吴不自量力发表“错误言论”并已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之后,鉴于当时政治运动形势,他预感到小吴处境有危险,便建议他立即打退职报告,离开原单位回上海去,以免遭受到批判、处分甚至更大的不幸。

吴柏森听从了长者苦口婆心的劝导,他虽然还没有想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但人的趋利避害本能指引了他。退职报告到了老侯手里,他大笔一挥通过。吴柏森拿了三样东西匆匆离开金华,这三样东西吴老至今记得:两个月工资82元钱,退职证明,袋袋户口。

回到上海,吴柏森成了一个真正的三无人员,无房、无工作、无户口,因为他在上海的唯一亲人祖父,已经在他中专毕业的时候去世了。当时闻讯赶去奔丧的长孙吴柏森,坚持用自己省下来的钱为抚养他长大成人的亲祖父买了一口棺材。送走老长辈,树倒猢狲散,大家庭散了,那个年轻的后祖母自己有6个孩子需要抚养,所以根本不可能再接纳吴柏森。

幸而附中同学李大为是个讲义气的朋友,家庭条件也很好,吴柏森得以暂住。每天借了辆自行车外出找工作。从中山公园骑车到杨浦区军工路,经过几番努力,终于在江宁区工厂联合保健站医务室找到药剂师工作,在上海立下脚跟。1958年起吴柏森进入普陀区第八联合诊所,后改成街道医院,一直工作到退休。

听到这里,读者和我一样,已经明白了吴柏森先生所说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苦”。正是生命中注定要承受的这些苦,使他拥有了坚强的意志,锤炼出韧性的性格,同时,寂寞人生培养了他内省反思的习性,养成他喜欢读书的好习惯。学好书法必备的素质已有,契机便奇迹般地出现了。

说起来,中华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于青年吴柏森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领域,在参观上海书法展这一重要日子到来之前,书法在吴柏森看来只是毛笔蘸墨汁写的字而已。那是1963年早春三月的一个休息日,吴柏森独自上街闲逛,路过如今的上海展览中心,当时叫“中苏友好大厦”,看见里面有书法展,他为打发时间就进去瞧瞧。大厅里有很多书法家的作品在展出,吴柏森一站到署名李天马的条幅面前,就觉得那上面秀气、文雅的字令他十分舒服,进而喜欢。此时李天马先生正被很多人围着在做书法现场表演,因挤不进内圈,吴柏森便转到摊位侧旁盖章处看了一会儿。他说当时心里有很多问题想问问书法家,但人太多没可能,这时他发现桌上有一个装图章的旧信封,上面写着李天马家的地址,灵机一动就抄了下来。

在这之前,27岁单身青年吴柏森除了爱好阅读外,业余时间已经学过吉他,学过日语,还去教堂做过礼拜,15岁的时候祖父还介绍他学过中医,但他都没有长性,半途而废。这次他再次萌发出拜师学习书法的念头,没有多加考虑,便提笔写信给李天马,请求拜师学写字。 吴柏森没有想到,当时已经成名的李天马老师被这封既莽撞又真诚的素不相识的小青年信上的言辞所打动,他用毛笔郑重回信,让吴柏森带着单位的介绍信去他家见面。

可是吴柏森单位领导不肯开介绍信,也不能怪医院领导,药剂师去学书法确实算不上正当理由。吴柏森不管,大着胆子空手上门,李先生见状让他用毛笔写几个字看看,当年吴柏森毛笔是没学过,钢笔字不错,看下来见先生对那字脸色还满意,吴柏森连忙拍响胸脯说,李先生你看我人的长相,你要相信我是好人!小青年端端正正像正派人,李天马老师沉吟一会,郑重答应了,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学习书法必须坚持;二是不收学费;三是送给你东西要拿!吴柏森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口答应,商定每周到李先生家上两次课,其余时间每天要练字。这次莽撞的拜师学艺成功了!零基础的吴柏森当上了恭恭敬敬的学生,每天回家埋头苦练,内心变得无比充实。

热爱艺术,跋涉书海无怨无悔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话虽然不错,但是人的一生如能工作与爱好兼顾,那就更“美丽”了,一般这样的几率并不高,在一行怨一行的人是大多数。由于学医不是吴柏森年轻时自愿的选择,他心里一直有点耿耿于怀。从金华调回上海进了正规的医院,他还是干老本行,因为是小医院,药剂师不太忙。

拜师李天马老师,进入到书法艺术领域,就像打开一扇窗,吴柏森业余时间都扑在练字上面,反复写,反复琢磨,每天晚上6点直练到12点,雷打不动。他狂热地陷入这门中华传统技艺文化中,在一篇题为《倾心书画三十年》文章中,吴柏森这样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挚友,喜不自胜。”

李天马老师是从广东调到上海的,因书法才华出众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每月有60元津贴,他妻子是英文老师,家里生活条件好。李老师喜欢柏森,留他吃饭,送他笔墨纸砚,不收一分钱学费,还尽量提供机会让他接触书界,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开会都将他带在身边,谆谆教诲他:“书法与学问有密切的关系,腹中空空的人,其书法绝写不出高的意境”,“必须多读古文,多读书,提高文化素质”。

第一次见沈老的场面在吴柏森的《三见沈尹默》一文中详详细细地记载了下来,那些宝贵的专业经验,沈老现场运腕使毫、淋漓尽致的表演,使他茅塞顿开,这次会晤深深镌刻在初涉书海的青年人心中,一辈子都视为珍宝。沈老身后,吴柏森还常常去看望沈师母,帮助她配药,嘘寒问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柏森感到自己是幸运的,能在学习书法的起步时期就亲泽大书法家的恩惠,更加坚定了这一生定要在这条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的决心。吴柏森很早就失去双亲,结婚也比较晚,幸好他遇到一位通情达理的妻子,一家5口人包括他丈母娘挤在很小的房子里,和谐地生活,丈母娘和妻子承包了所有家务,保证他有练习毛笔字的时间与空间。

著书立说,书法教育惠泽众生

随着书法艺术的精进,吴柏森先生渴望与同道交流。“文革”期间,他结识了沈尹默的学生王壮弘先生。说起来王壮弘也是有些传奇的人物,他比吴柏森大五六岁,原本是在“朵云轩”站柜台的,单身又傲气,人非常聪明,他有三大本事:一是太极拳打出名堂被誉为“王式太极拳”,人民公园晨练的没有人不认识他,曾被邀请到新加坡与美国教授太极拳;二是有名的自学成才碑帖鉴定专家,专业著作很多;三是对书法有研究,能讲出很多道道。

吴柏森与王壮弘一见如故,每周要见面一到两次,倾心相谈艺术,在书法理论上探讨。王壮弘为吴柏森诊断写字的优点与破绽,比如一个最普通的“大”字,吴柏森一直写不好,心中纠结好多年,王壮弘指出他“大”字的重心掌握得不好,必须在写竖笔的时候直着向下,过了横一点后再撇过去。王壮弘那里资料丰富,两人在一起研究古人名家高手的帖如何写“大”字,仔细切磋,吴柏森茅塞顿开,一生受益。

“文革”期间世道很乱,吴柏森什么派别也不参加,一心练字,与有相同爱好的朋友聊天,拜师学艺,进步相当快。其间他结婚,抚养两个女儿长大,为自己简陋局促的小家东奔西走想要改善环境,终于在写了几百封群众来信之后,由长宁区房管所分配了两居室的房子,他才安定了下来。

检视吴柏森先生一生的著作,有《吴柏森书法作品选》《书法心语》《吴柏森书法集》;教学著作有《欧阳洵九成宫临写法》等四册,《书法考级应试指导》《中学生字帖欧体书法教学》《草书百日通》《草书辨识指南》《草书技法指南》《名句佳联集字字帖》《实用书法教程》等十多种,摊在桌上拍摄时蔚为大观,足见吴柏森先生学问上的渊博,教学上的无私奉献,在这个社会是多么令人崇敬。 2005年,书法的春天到来,国家教育部重视这门艺术,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设书法本科专业班,首届学生就聘请吴柏森先生前去执教。

谦虚大度,为人处世堪称楷模

1985年吴柏森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成了名副其实的书法家。那时候他还在医院工作。和所有国营单位一样,单位人不多但人事关系与利益分配却很复杂。工作并不顺利,他心情郁闷想离开是非之地,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实现更大的书法梦。

于是吴柏森找到机会去位于巨鹿路675号小楼内的上海书法家协会办公室帮忙打杂,因为调动困难,他借用在那里一呆就是三年。做上自己喜欢的事情,经常接触书法同道,信息多了,朋友多了,让吴柏森如虎添翼。他刻苦撰写书法理论文章,去市、区老干部大学教授书法,非常敬业。吴柏森老师的书法课特别打动人,他先要对学生讲道理,分析示范,再让学生写。他课上的学生可以一跟就是三年,不舍得毕业。后来吴柏森教书法的名声大到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都托人请他去上课。

吴柏森是个热心的人,喜欢帮助人。在书协的几年中,他乐呵呵的工作精神感染了身边很多人,在1989年书协换届大会上,吴柏森的名字不在候选人中却被意外地选为第四届书法家协会理事,人缘之好被传为佳话,之后第五届连任书协理事。

吴柏森先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珍惜生活中对他好的每一个人。他的结发妻子病逝之前在床上躺了八年之久,吴柏森无怨无悔地照顾她,为她最终还是没能赶上住宽敞的新房子而心存抱歉。他的言传身教使自己两个女儿女婿都对他很孝顺,这样的晚年幸福是他自己平生积攒来的,上帝很公平。

正如吴柏森先生发表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六十以后再青春》一文中所说:“依自然规律而言,人生理上渐渐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若以心理而言,由于入馆(上海文史馆)后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怀和照顾,享受着‘老来福、真正福’的生活,心中温暖、愉悦,也能勃发出熊熊的精神活力,做成一些事,说明人是可以老而弥坚、老有所为的……”

我还记得2009年10月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办的“吴柏森书法展”开幕式,真像是过节。红光满面的吴柏森携夫人、作家孔海珠站在门口接待前来祝贺的嘉宾,笑得合不拢嘴巴。

中国书法学问博大精深,由于历代优秀书法家不断创新,后继有人,书法艺术在中国群众基础很好,在世界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各国爱好者众多,这一切使得中国书法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就有吴柏森先生贡献给书法艺术的一份功劳,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继续为保护好这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而努力吧。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华诗词研究院关于征集抗日战争诗歌历史文献的启事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参观大馕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21篇) 最新精益化管理安全心得体会(模板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