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左宗棠想自立门户吗

左宗棠想自立门户吗

小编: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让左宗棠在湖南招兵买马,组建一支5000人的队伍。左宗棠凭借自己在湖南幕府打下的基础和建立的威望,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募练成军,并正式命名为“楚军”。

楚军是湘军的一个支系。左宗棠不用湘军之名而用楚军,后人多以为他独树一帜、自立门户的愿望十分强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必要予以澄清。

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湘军之名也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并不是一成军就被统一称之为湘军。

在《湘阴县图志》卷十二当中,郭嵩焘确实说过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立水陆各十营,号曰湘军”这样的话。但这部志书始修于同治七年(1868年),完稿于光绪七年(1881年),不仅历时14年之久,而且成书时湘军之名已基本定型,郭在书中使用湘军名号,是一点不奇怪的。

其实,湘军初起时,并不叫湘军,而是称“湘勇”。曾国藩撰于同治八年(1869年)九月、完稿于当年十二月的《湘乡昭忠祠记》,就是这样说的:

另外湘军各将领对自己统领的部队,一直叫得比较零乱,其中称楚军者为最多。如同治元年(1861年)二月十一日,刘长佑在奏折中,就称自己统领的部队为楚军,称蒋益澧统领的部队为湘军。(《刘长佑集・奏疏》)

明白这一点后,对于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建军时称自己的部队为楚军,就会知道除了地域意义外,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左宗棠生性狂傲,自视甚高,历来瞧不起曾国藩,尤其对曾国藩在湘军集团中的领袖地位很不服气,不时向他发起挑战,这些确是事实。但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不可一概而论。

事实上正如王运所说的那样,左宗棠刚当上带兵将领时,“益谨事国藩。当补太常卿,有陈谢,犹不敢自上奏。凡有军谋,咨而后行,自比于列将。及授巡抚,竟因以起”。(《湘军志・浙江篇第七》)

此时的左宗棠,刚刚从湖广总督官文的参劾中摆脱出来,好不容易保住了脑袋,对恩人曾国藩唯恐谦虚不到位,哪敢滋生“自立门户”的想法和“独树一帜”的野心!

左宗棠没有独树一帜、自立门户之意,还有一件事可以印证。

就在左宗棠带着他招募的楚军,进驻长沙金盆岭加紧训练时,滇民蓝大顺率领他的起义军在四川闹得正欢。在贵州境内活动的石达开所部太平军,看到四川军政当局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官军疲弱无力,就想入川浑水摸鱼,图谋发展。清廷于是打算调派左宗棠督办四川军务,率领刚组建的楚军入川作战。这段时间左宗棠因工作繁忙,刚好没有给曾国藩去信联系,曾国藩因此特别担心左宗棠会去四川就任“督办”高位而不能随他“襄办”军务,从而打乱原来的计划并势必削弱湘军对安庆乃至南京的围剿。

为什么说“督办”比“襄办”地位高呢?原来到了清朝后期,中央与地方当局都会设置一些临时机构办理某项特殊事务,在这些机构任职的官员,如果品级很高,就称督办或总办,副职称会办,资格次于会办者称帮办,帮办下面还有坐办,负责处理临时机构中的日常事务。很显然,督办或总办是钦差大臣性质人物,会办和帮办是督办或总办的副手,坐办则相当于这些临时机构的办公室主任。

至于左宗棠的襄办职位,从字面上理解,则是协助办理或帮助办理的意思,地位似乎又比帮办低,相当于督办助理。譬如左宗棠后来到督办江南军务曾国藩大营襄办军务,连续打了不少胜仗,经曾国藩奏请,清廷才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发布上谕,令左宗棠帮办两江总督曾国藩军务。再过了半年,清廷又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之后又过了两个多月,清廷便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至于督办是钦差大臣性质人物,也有现成例子可做参照。因左宗棠不愿入川督办军务,清廷只好改派湖南巡抚骆秉章督办四川军务,后来又任命他为四川总督。

左宗棠不愿入川独当一面情愿到曾国藩手下做助理,一是胡林翼知道曾国藩的担忧后,马上给左宗棠写信做工作:“公入蜀则恐气类孤而功不成。”(《胡文忠公遗集》卷七十六)意思是左宗棠如果入川,头上虽然戴着一顶督办的高帽子,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头来很难与四川军政当局搞好关系,必成客军虚悬之局而受制于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二是左宗棠自己也觉得,“督办”的名分和地位虽比“襄办”高许多,其实都是有职无权的差事,都徒有虚名,入川后如果得不到上下左右支持,曾国藩昔日坐困江西的历史就将在自己身上重演,到时有能力和上升希望的人,因怕他抢了他们的位子而处处给他难堪;那些心术不正的奸佞小人,则因担心他会断了他们的财路,又少不得处处刁难、百端陷害。到曾国藩手下做襄办则不然,两人既相互了解,又高度信任,工作上肯定能百分之百得到曾国藩的支持,政治上也能得到他的关心和扶持,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看重那一字之轻重呢?所以他给胡林翼回信说: 涤公与公书,盖以在吴为“襄办”,而入蜀则有“督办”之名,疑鄙人之意,或将去此而就彼。不知“襄”与“督”,虽同有事而无权;而能办与不能办,实不争此一字之轻重。襄涤军事或能办者,以彼此相知有素,可稍行其志;督蜀军事必不能办者,以彼此不相习,君子不能无疑我之心,小人且将百端以陷我也。公幸为我致意涤公,我志在平吴,不在入蜀矣。(《左宗棠全集・书信》)

左宗棠明确表明了“志在平吴,不在入蜀”的态度后,胡林翼和曾国藩便马上联合上奏,以江西和安徽军情紧急为由,请求留下左宗棠所部增援安徽。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要求,改派抚湘十年并建立卓越功勋的骆秉章入川督办军务。骆秉章是一个具有崇高地位和名望的老臣,他进入四川后,当地军政当局官员谁敢给他脸色?工作因此很快打开局面,两年后便消灭了石达开带领的太平军,骆秉章也因此被提升为协办大学士,成了“宰相”级官员。

左宗棠到曾国藩大营襄办军务后,更是顺风顺水,否极泰来。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八日,左宗棠在金盆岭召开誓师大会,然后亲率楚军从长沙出发,经醴陵进入江西,于十月二十七日中午赶到安徽祁门,与曾国藩共商军事,受到曾国藩出城迎接。

此后,左宗棠率领他的楚军,从江西打到浙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

随后,已是闽浙总督加太子少保的左宗棠带兵进入福建、广东追击太平军残部,于同治四年(1865年)末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彻底消灭江南太平军,取得平定太平军的最终胜利。

至此,被清廷封为一等恪靖伯的左宗棠已经取得与曾国藩不相上下的地位,一同成为同治年间的“中兴名臣”。

事实证明,左宗棠当初不自立门户而是紧紧依附曾国藩的选择和朝廷的决策,都是完全正确的。

错误的判断无一不是因脱离客观实际。在不占有足够的实际材料,不了解事物真实本质的情况下,乱做结论,妄下断言,确实要不得。对任何事物的肯定或否定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言则已,言必有据,真正做到忠实、客观地反映情况,这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热点推荐

上一篇:子产:春秋时期依法治国的杰出政治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找春天课后反思大全(14篇) 最新武警执勤哨兵心得体会(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