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战略协整

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战略协整

小编:

一、引言

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不仅涉及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还包括东部发达地区。截止目前,对地方中心城市的研究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张海丰和黄河东从工业化绝对向心期理论出发,认为广西经济发展需要全省地方中心城市的带动,为此必须提升各地方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争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通过集聚与扩散功能,发挥地方中心城市在县域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支撑作用。〔4〕戴宴清提出我国城市化在达到30%水平后,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起飞点,中心城市理应承担城市化的历史重任。针对县域经济大而全、小而全带来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问题,应做大做强地方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高县域经济协调能力,使地方中心城市成为当地一方发展的增长极。〔5〕胡碧玉等从城市经营视角出发,以南充、广安、眉山和巴中为例,认为实现四川地方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城市主导产业,以此提高城市竞争力。〔6〕田学思和赵崇生认为地方市级政府既是“政治人”,又是“经济人”,应当从行政区整体利益考虑,实现辖区共同发展。 〔7〕这些研究指明地方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发挥引擎作用,应因地制宜朝着扩大规模,优化功能,提高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不可忽视的是,“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由于政治、地理、经济、文化与历史渊源而存在的共生关系所决定,发挥“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县域经济”必然与之紧密相连。这里“县域经济”是指除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市区经济之外,仍属该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市级行政职权所辖的所有县域经济。就现状而言,一方面,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强调自身中心作用却忽略自身有限的条件,以致所属县域经济无法感受向心引力和辐射,表现为孤立和分散;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往往忽视对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使得整体互补和积聚效应乏力。其实,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二者之间整体上潜存着一个动力系统有待发掘利用,通过系统的有机衔接,可以解决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断裂问题,从而有效地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和促进城乡持续发展。〔8〕任迎伟和胡国平提出,城乡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客观地要求加深城乡产业互动和发挥区域政府的促进作用,通过区域政府的合理干涉避免不利于城乡产业互动的城市偏向发生。〔9〕

本文立足于城乡区域系统共生视角,从增强和发挥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主导作用,有效推动相对微观区域城乡经济互动、共同发展与动力发展出发,探讨和研究我国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之间战略协整的方法路径。

二、构筑一个统建实体――“点域共生系统” 地方中心城市负载着所属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特有功能,在服务自身的同时,不断扩展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与所属地域的联系。城要管理,市要繁荣,故而城市需要发展。地方中心城市所属区域,除市区外还有所属县域(主要包含三农区域),都需要发展。毋庸置疑,两者如同一个共生体。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这种联系客观上会越来越紧密。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地方中心城市带动,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县域经济支撑。事实证明,二者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是高度关联的。〔10〕这必然要求地方中心城市所在区域主体顺应客观现实和利用客观条件,实现双赢。

作为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一方面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信息集散与服务中心、技术支持基地、商贸窗口、物流交通中枢和人才聚集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突出优势,使得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环境的生态链难以形成。虽然具备一定的经济常态要素,可市区经济实力有限,由此制约了地方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引领和扩散作用的发挥。再者,县域经济与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在自然地理上一脉相承,在政治文化上上下相齐,一般而言,不会单独存在突出表现。县域经济纵然有较为独特的一面,仍难越过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扩展其外部效应。因此,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及其县域经济要在经济日益开放、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中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属于共有的竞争优势。那么,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其所属县域经济之间的最优选择便是“合谋而动”,通过自主和内在的资源要素与利益行为联合,改变所属区域经济的平庸处境,发掘潜力培育优势,创造条件进一步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力。

实现二者的真正联合,首先必须造就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县域经济要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收入持续增加,农副业繁荣,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有效推进,急切需要地方中心城市的带动。同时,地方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承载生产、生活与服务体系功能,提升城市文明和现代化水平,真正发挥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辐射、调节和服务功能,同样需要县域经济支撑。其次,将开放性融入其中,促进历史和地理彼此相依的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之间物质关联系统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和运用城乡“共生”关系,确立二者稳定合作、共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对称性互惠的共生系统性质。〔11〕由此打破城市和镇乡彼此分割的局面,使“三农”支持地方中心城市发展,地方中心城市则依托“三农”,进而形成城乡互动,互助互推,紧密依靠,有机统一的发展整体。

可见,这里所探讨的是以无强势支撑的“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为中心点,以“县域经济”为域,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的既相对微观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建设实体,故称之为“点域共生系统”。

三、点域共生系统的战略协整及共生价值品牌

点域共生系统的构筑只是满足了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前提,但真正实现其发展战略,还需要所在主体的能动协整开拓。

1.点域共生系统的战略协整

不谋全局者,难求其一隅。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所属区域经济的发展,应放在国家经济整体格局中考虑,这就要求点域共生系统通过协整方法实现自身协调、持续和富有竞争力地发展。

依据战略理论和协整理论,为了点域共生系统的战略协整,必须首先做好三方面事项。一是发挥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由所属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和组织资源发挥的有效性决定,主导不仅事关发展方向,而且紧密相连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战略利用。二是中心城市由于具有中心地位和身负主导作用,为了引导点域系统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以制度确立中心城市的长期发展目标。正如企业一样,要经营好城市必须选择好自身的发展目标,着眼全局,立足长远,运用目标带动资源、优势和潜力,实现整体优化,造就特色。〔12〕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在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下的目标,而县域经济是地方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带动下的经济。三是围绕点域系统发展战略与中心城市长期发展目标,对区域资源做到有效整合,中心城市抓着能够体现和支撑点域系统共生协同发展的产业经济,不仅应选择好主导产业,还要考虑协调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主导和扩散效应,发挥好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功能,坚持用产业集群模式培植产业经济特色优势,并利用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协调布局规划,从而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发展。〔13〕在此基础上,推进协整和战略,创建点域系统共生价值品牌,以品牌价值影响力推进点域系统的发展。

2.点域系统的共生价值品牌及其对协整战略的助推

品牌对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犹如血液之于生命。有了品牌,特别是创立了价值品牌,就等于有了消费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就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和促动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所属区域经济富有活力地发展。故,在原有县域和市区产业经济品牌及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品牌基础上,通过点域共生系统目标战略的协整,坚持培优和挖潜,并在注重产业与文化的核心、内含创新建设上实施有效的、有机的整合,创建属于点域系统共生的价值品牌,从而依托该品牌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为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有效联动、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动力和源泉。

四、双向战略协整概念及双向战略协整水平测度

1.双向战略协整 双向战略协整是将辖区内重要的和具有一定特色、优势、潜力的资源与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机渗透和结合,也即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充分考虑了县域和市区在内的区域经济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自觉融入跟进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使之发挥整体联合互动效应和要素集聚的系统优化效果,从而形成点域共生系统鲜明的优势与特色,以此创建点域系统共生价值品牌,推动点域系统经济整体动力发展。

五、点域共生系统战略协整实例

在前述理论与方法分析基础上,本文借助“许昌实例”进一步探究由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共同构筑的点域共生系统及其战略协整,并以此检验其可行性和最终效果。

许昌市作为我国中部后发地方中心城市,就其地位、资源条件和经济特征而言,属于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尽管相距省级首位中心城市郑州不足100公里,能够分享来自郑州的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却十分有限。在我国所有地方中心城市中,许昌市本身并不具有特殊和突出的经济优势及经济环境优势,自然资源与地理条件的潜在可能性优势有待挖掘,社会文化资源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但比较分散,也比较荒疏,整体上缺乏重视、创新和提升,称不上特别丰富与奇特,影响力自然是有限的。此外,该区域内既没有国家重大投资项目,也没有称得上“浩大的建设基地”。在国内较知名的企业仅两家,产业集群数量很少且规模分布不均衡。作为一个内陆地方中心城市,难以享受国家各项投资或税收等优惠政策。因此许昌市作为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具备一般意义上的代表性。

1.确立点域共生系统战略协整的层次因素

(2)资源因素。许昌市区及所辖周边五县的经济资源及可转化为经济效应的地理、政治和文化资源。就鄢陵县而言,有“腊梅之乡”之称,建有中原花博园和花卉基地,以花卉、花木产业为主导,以棉花生产为支柱。而禹州以钧瓷为特色,禹州钧瓷享有一定范围的知名度,且有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以中药材种植为支柱。许昌县以发制品产业为主导,以河南瑞贝卡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产品主要对外出口①,其次是以粮食产业为支柱,以腐竹产业为特色。长葛以黄河模具金刚石制造业为主导,以农业机械为支柱,以众品实业及养殖业为特色。①襄城县山水资源较为丰富,紫云山风景有别致的一面,该县域以烟草、蔬菜种植为支柱。毫无疑问,许昌市区,是许昌市这一地方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位交通地位比较重要,也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的通过地。工业上具有一定行业实力的许继继电装备集团和许昌烟草公司,有日益兴旺的商贸业,前景向好的房地产业,还有分散但可以适度挖潜并具备历史依托的三国文化资源。许昌市作为地方区域,地处中原,地理位置较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潜在聚集。

①众品实业重在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模式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制造。

2.点域共生系统协整层次因素的权重分析

一个系统通常由若干层次结构构成,对于系统的总体评价通常运用层次分析法,即对层次之间及层次内部聚类均采用加权量度法。无论采用客观赋权,还是主观赋权,运用得当都能获得较为可靠的评价效果,如同Marinoni(2006)的研究所呈现的。〔16〕现在,设定该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战略协整中,其点域共生系统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首要的层次,即目标因素层,第二个是资源因素层,主要为经济因素,以及蕴涵经济效应的文化、政治和地理因素。各个层次又有若干分类,由于对层次类别难以做到客观赋权,故根据调查、考察,及其他可获得性信息与数据的纵横对比,结合有关专家建议,经综合分析给予主观赋权。

3.点域共生系统的层次因素赋权与其共生协整的阶段成果

六、结论与启示

不难发现,战略协整过程就是对内帕累托改进和对外竞争占优的过程,也是一个“点域系统共生品牌”塑造和价值提升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创新演进过程。创新协整意味着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稳步推进,及点域共生系统原有经济活力的相互影响和增强。这一过程自然蕴涵了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管理水平、服务功能和产业集群效应的相互反馈、支撑、促进,以及点域系统共生品牌形象的树立与不断提升。再通过进一步的协整创新,可以不断呈现和发挥点域共生系统的整体优势和潜力,使属于点域系统共生品牌的价值力量逐步得以形成和提高,并以品牌吸引人气和人才集聚,化现实和潜在资源为经济优势,积极汲取外部信息,形成点域系统内在的特色属性,从而通过核心产业和核心技术的内在创新持续增强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主导下的点域系统共生品牌的价值竞争能力。事实上,这种战略协整的创新演进,不仅体现在相对既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即使在发生目标改进或调整、资源要素出现新的组合或形态变化,抑或环境、政策变迁等条件下仍然具有创新演进的功能。正是战略协整的这种创新演进特性,可以保证在双向战略协整中能够不断提升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功能,并逐渐摆脱区域经济的分散和平庸,最终使 “点域共生系统”竞争力优势得以逐步形成和增强。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推进中,为发挥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根本上增强所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活力,本文从研究结论中得出几点实践启示。

首先,应树立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之间“点域系统”的共生共演意识。对于数量众多的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而言,没有极为突出的地理区位、政策支撑和经济资源优势,所以不能沿袭一级和二级中心城市及强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但又不必像劣势型中心城市那样被动地等待外来支持力量和机遇。由于地理空间上的经济血脉相连、文化近同和政治相依特性,决定了在内外开放环境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系统的共生关系及战略协整演进发展的必然性。 其次,应提升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战略主导能力和引领区域经济紧密互动、共同发展的协同服务水平。从战略引导出发,坚持发挥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作用,提高承载相对微观区域以经济联动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综合治理能力,并在战略协整中, 提升以技术支撑与效率关联为中心的协同服务水平。

再者,应坚持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点域共生系统的协整创新演进,促进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区域经济协同与动力发展战略。借助企业家精神培养、服务业专业化扶持及“回波效应”的新增力量,致力于点域系统集群企业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业创新,促进目标和环境动态跟进的战略协整,内在地推动点域系统共生异质性价值品牌的核心技术链和产业链培育,从而保证其独特价值品牌的内涵不断积淀和价值竞争力的增强与提升,推动产城互动和城乡区域经济协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分税制与地方财政赤字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家庭住家保姆聘用合同优质 合法的用工劳动合同范文(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