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论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小编:

摘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工作路线,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共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基础。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关键词:群众路线;民主政治;理论来源;实践基础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工作路线,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共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基础。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一、 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建立在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关系,所以是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这就划分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党群观

民主起源于西方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有其历史条件和合理性,但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民主必然以阶级差别、阶层差别、不同利益集团差别和各种社会差别为前提,民主的实质是各种不同利益的博弈或斗争的表现,占有物质资料的阶级必然占领民主政治的舞台,在民主的代表性上往往是不同“资本”的代表,这也决定其民主的局限性和相互之间的对抗性。不可否定“资本”取代“君本”、“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民主政治的开辟,民主形式的构建,民主竞争的推进,为现代化和现代文明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也为人类社会开启了新纪元。今天的发达国家无不受益于此,但它本身与生俱来的病根无法消除。政客的民主表演,民粹思潮的搅动,人群关系的彼此分裂,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私有利益的对抗,使社会关系的分裂、破裂的潜在表现成为常态,这本身也为西方社会所诟病,对西方式的民主也提出了种种质疑和批判。从一些后发展国家来看,跟随西方的民主发展模式,也使其屡遭挫折、乱象丛生、南辕北辙。而西方却要把自己的“成功”强加在别人的头上,自以为是地推行“普世价值”,其中不乏强权政治的战略图谋。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所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建立在公有制、共同富裕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有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它不必然导出西方政党代表的资本性、集团性与社会的分离性;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也就消除了政党与民众的博弈,使民主的直接性、整体性和长期性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使民主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2.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在公有制基础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带来共识,决定共同的利益诉求。虽然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关系中,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不可能完全一致,人们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差别性是民主存在的前提,而且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也不会天然契合,民主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在社会矛盾的磨合中实现的。但是,毕竟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这种矛盾没有一方战胜另一方的社会对抗性,没有以社会分裂为代价的志在必得,在此基础上的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民主关系是建立在党内统一和党群统一的关系上的。所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这是基于我们党自身的性质和长期执政的表现。我们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不代表某个特殊的阶级、阶层或团体,它把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高度统一起来,把“协商”民主、“选举”民主、“自治”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可能也不需要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我们通过自身创造性的“群众路线”来探索、来实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一切为了群众”是宗旨,是根本的政治基础,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主追求的目的,除此之外民主不可能有其他目的;这一目的本身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一切依靠群众”是由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制度所规定的,主权在民和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集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只能按照群众路线去进行;并且我们党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使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励,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也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决策的方式。

3.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决定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什么样的形式,民主建立在私有资本决定的基础上,那它必然是利益博弈的形式表现,在阶级的组成上,在权力的划分上,在制度的相互制约上,在利益的代表上都必须使私有资本得到充分体现,而整体利益、社会利益不过是斗争的一种表现。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其根本目标是为民的,而群众路线则是从民主的根本性质和目的出发,从党必须代表人民、为了群众出发,并最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是否满意为归宿。所以,我们党的民主政治内容的设定和实现形式都是依靠群众路线来进行的,是按照群众路线的实际状况来推进的。虽然群众路线并不直接等于民主政治的具体体现,但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内容和实现途径只能是群众路线。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理念和民本思想,即天下观中的“统一”理念,家庭中的“亲缘”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历代带着亲情、伦理、追求“合一”的政治观,是群众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化背景。

1.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因素

一个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整合力,它本身就是我们今天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形成。在物质上的一穷二白可以通过“白手起家”、“拿来主义”的方式解决,但在文化上我们本身就是传统的产物和吸收外来文明的本体。或许我们可以从反封建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简单的否定,但是当我们回归理性,回归民情,面对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由于近代社会以来我们被西方的器物、商品和民主打败了,基于对封建专制腐朽落后的痛恨,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主流都将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否定了、抛弃了,以至于认为但凡传统中的东西都是落后的,而看不到传统社会治理思想中的客观性、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用一百年否定掉五千年,“破旧立新”的结果是 “破”易 “立”难。君主专制的糟粕是要抛弃,但是仁爱天下、以民为本、崇尚道德、和合统一的优秀传统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而群众路线所形成的理论内涵和成功实践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体现。历史的发展证明,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继承性,“温故而知新”才能延续历史发展的脉络。

2.传统文化中的“德治”因素

其实中国传统的“人治”社会并不完全是孤立的“个人”之治,是“人伦”、“人情”、“人心”等构成的道德治理体系,它所定格的文明形态和文化特质是我们建设现代民主的源流。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传统是一种内存差异而又亲情融合的统一体,它虽然确认亲疏贵贱,但它更强调“家”的统一和谐。面对矛盾纠纷、面对内忧外患、面对共同敌人,它更强调仁爱亲情,更强调和衷共济、内外有别。“徒法不能以自行”,法治与德治是相互作用的。法的内涵有道德的诉求,法的施行有道德的认同,法所不及需道德的自律,更何况法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传统道德的滋养和维系,法治社会是无法建立的。法治是民主的外在体现和保障,道德却是民主的内心认同。群众路线更在意探究民主的实质和目的,更在意法治是对民权的保障和民心的维护,它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必然是民主法治的内在要求。

3.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一统”因素

和合统一所强调的“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家国合一”、“君臣合一”和大一统的社会、大一统的思想、大一统的天下观,使其统治理念以 “统一”、“和谐”、“合一”为核心,在社会矛盾的关系上以弥合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分离、割裂为主旨,其“君羊”为群的“牧民”思想,虽有等级但更强调相互依存。这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有所差异,因为西方的私有化、商品化发展得比较充分,加之民族大迁徙和战争征服,血缘家庭关系被解构,个人、个性突显,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而中华文明与之相反,私有化并不充分、私有财产的积累并不巩固,又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更谈不上商品化,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文明不是征服而是同化,奉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体观,必然倡导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如中西差异为“集权”与“分权”、“集体”与“个体”、“家人”与“个人”、“尚德”与“尚法”、“大公”与“重私”、“大一统”与“分彼此”等。中西两大文明本身不分高下,只是在文明起源的“轴心时代”就各彰其质,形成东西走向。中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更多的是突出“仁爱礼义”的德政,“君臣父子”的忠孝。“官”是父母,“民”是子女,以“水舟”关系加以告诫“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道理,以“爱民如子”甚至“民贵君轻”加以亲密、加以自律。它不刻意放大差别、激化矛盾,倡导的是“不分彼此”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天下一家”的“和谐万邦”。所以,“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核心。为此,中国数千年文明赖以维系,历代君王都以此为纽带执政,它的“民本”“爱民”“亲民”的理念可为今天的“人本、为民”思想所借鉴,群众路线的内涵也体现了这一点。

4.传统文化中的“亲情”因素

群众路线的提出与实践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与色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具有政治性更有道德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有方法论更具有人情味。群众路线的实质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但并非使党的领导高高在上,而是强调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为了人民;它所指的群众是党依靠的力量、服务的主体和领导的基础,它强调的是“党群一体”,所以是“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它在思想情感方面切合了中国传统理念而深入人心,它把民本思想提升为人本理念和民主意识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党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联系就有了传统文化的根基,而群众路线所包含着的中国人的血脉与情感在民主政治发展中的表述,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倡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1](P534)的体现,这表现了东方式的民主特色和内在的生命力。

二、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建设早期的实践基础

群众路线在党领导的民主运动中产生和发展,在中国走向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探寻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了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宗旨,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建立的,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建立的。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了人民,“血肉联系、鱼水关系”是其深刻而又形象的表述。因为我们进行的革命是“人民革命”,我们进行的战争是“人民战争”,我们所建立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因为民主的内涵、目的和方式独特,它不是西方的民主形式,不是普选、不是分权而治,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用“群众路线”的方式开展的,最终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的,所以我们说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的群众路线是基于民主理念、民主追求和民主革命产生的,只不过它是无产阶级的民主、人民的民主、中华民族的民主。所以,它的民主本质和民主形式为群众路线所体现,这与西方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截然不同。由于民主概念、民主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交织性,或者说我们对民主还没达到“自觉”,一方面我们用民主来唤起群众,一方面把民主做武器与国民党做斗争,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用自己创造的群众路线来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如:我们形成了“三大作风”、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有“群众路线”。我们党秉持的“红军是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群众路线的理念和表述是民主实质的具体展现,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挫折走向胜利”。革命如此,建设如此,改革开放亦如此。哪怕是我们党在民主探索中犯错误、遭失误、遇挫折都是靠群众路线得以纠正,靠群众路线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靠群众路线走出困境。因为我们党没有谋取私利,因为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为我们党是追求民主价值的,是能够以人民的利益来修正自己,靠人民的力量来支撑自己,在群众路线中践行民主的。这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最可宝贵的政治资源、最优良的政治传统,只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不断丰富,加以创新,就可以一如既往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今天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民主执政是其本质要求,把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高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此顺势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基于对历史任务的全新认识,今天,党对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全新的解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加广泛深入的领域和空间,有了更加丰富的新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民群众为主体地位,主动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利益诉求多元、多样、多层次,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更高、更新、更期盼,党的执政方式需更民主、更法治、更清廉,党的领导要从管理转向服务、从坚持转向创新、从权威转向民主,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更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除了坚持和创新群众路线别无他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提出党群关系的重要性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产生了一系列的新论断、新表述,其阐述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如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提出了 “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这些都很好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对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认识。

2.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破解现实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改革的价值取向会存在不同,改革触动既得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团比“触动灵魂更难”。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的平衡,改革的重点、力度、节奏在动态变化中进行。改革激活了不同的利益诉求,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更需要改革的勇气和智慧。为此,我们党能不能做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事关改革成败。其关键点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体和改革的受益者。改革是一切为了群众,改革就只能一切依靠群众。越是攻坚克难越是要凝聚力量,众志成城;越是啃硬骨头、涉险滩,越是要依靠群众同舟共济。群众路线就成为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选择。

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新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证据法视角下的夫妻共同债务推定规则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保险业务员个人工作计划和目标(九篇) 2023年决策的心得体会及感悟(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