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清入关后满族的汉化问题

浅谈清入关后满族的汉化问题

小编:

[摘 要]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在中国历史的文明进程中,不但建立了少数民族中统治全国最长的一个封建中央王朝,而且对于中国现代版图的形成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清朝1644年入关后,满族加深了和汉族之间的联系和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满族人那种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融入了汉文化的色彩,这种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官僚体制、土地经营、军队的建制和文化等方面。以至于有人说“满族汉化”了。但是我认为满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是双向的,这种融合是推动了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关键词]满族;入关;满族汉化;融合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祖先女真人时期与汉族的关系就较为密切,互市通商,相互联姻。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后,满汉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后在皇太极时期,满汉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加深。满汉两族人民在清军入关后杂居共处,互为婚姻,满洲与汉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八旗兵入关,灭了南明政权,建立了统一的满汉统治阶级联合专政的清朝政府,满汉关系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清朝的官僚体制、土地经营、军队建制和文化等方面均受中原地区的影响而发生急剧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满族汉化”。汉文化对满族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文中我着重从政治体制、旗地经营方式的转化、八旗军和绿营军的建立以及思想教育文化四大方面来阐述。

一、封建政治体制的演变与继承

清朝入关后在政治体制方面,主要是因袭明制,然后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作了一部分调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央政权机构

清朝的中央官制多仿效明朝,但又有自己的新特点。首先,清代的内阁职责一如明朝,但是实际权利比前代小的多。另外还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作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其次,清入关后仍然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一八旗联合共治制度,但是在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就成为虚衔,乾隆年间取消了该制度。经过长期的摸索,这个满人王朝终于完成了皇权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结构,把秦始皇创建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对于皇位的传承一改旧有的嫡长子继承制,雍正继位之初就创行秘密立储制。这一制度基于满族社会特殊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融合了汉族立太子以定国本的有益经验,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对满洲国家不立储君传统的修改和发展。

2、地方机构的健全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按其级别由高至低依次分为省、道、府、县四级。省的设置大致沿袭明代,但在具体的设官上有较大的变化。督抚的设置,清初时仍沿袭明制,但逐渐演变为完全按省为单位派设,至乾隆中期,总督、巡抚作为省级固定性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建制基本固定。

二、旗地的经营

清朝入关后,由于旗人和汉人杂居共处,耳闻目睹汉人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满族人民逐渐向先进的中原文化学习,吸收汉族文化。随着满汉民族的深入交往,互为婚娶,满人的变化也就十分明显。这一变化首要表现就在生产方式上,尤其是土地的经营方面。

因此,满族的统治者不能把它自己的生产方式――农奴制强加于被征服的汉族,也就只有让汉族原来的生产方式――租佃制继续下去,在封建租佃制的强烈影响下,农奴制日趋衰落,原来的八旗王公贵族转化成封建地主,在生产方式方面,满汉基本一致,原有的差别也逐渐消失。

三、八旗兵制的扩大

由于满族的先人女真人是一个狩猎民族,擅长骑射,兵强马壮,而且女真人原本住在山区赫图阿拉一带,因此其民族根本是“国语(满语)骑射”[4]。但是清入关后,在汉族高度封建经济的冲击下,满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杂居共处,吸收汉族的先进体制。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把牛录组织扩大化,创立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令300人为一牛录,而牛录额真成为统领300人的将官名称。并规定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个甲喇为一固山,设一个固山额真统辖。一个固山即一旗,共有八旗,每期7500人,八旗各有其主,由努尔哈赤的亲近子侄担任。努尔哈赤为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君长,拥有全部军政大权。八旗组织就是女真族最初的国家政权构成形式,即是政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后来,八旗制度进一步发展,八旗发展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24旗。

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五、对满族汉化的历史评价

满族汉化对清入关后稳定全国局势,奠定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满汉的融合问题,综观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二,满族吸收汉族文化,满汉相互学习,共同进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清朝统治者极力维持满族“国语骑射”的民族根本,实行“民族有别”的政策,阻碍满汉融合的发展,但满汉之间密切不断的交往,满汉人民的杂居共处,并肩战斗,有力的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和满族的进步。人民要前进,民族要发展,各民族之间就要密切往来,相互学习,共同前进。

第三,满族人自古就是尚武、务实的品德,汉人则深受四书五经和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因此二者相遇时会不可避免的有冲突之初,满族王朝的统治者一方面不自觉的融入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去,另一方面又在维护祖制的心理驱动下,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个性。所以说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中,满汉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但是,满族的汉化并不是完全的汉化,而是一种带有满族民族特征的向汉文化学习的过程。

第四,满族的汉化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看作为清朝统治者巩固统治基础的过程。清统治者在政治上学习明朝的官制设置,军事上扩大八旗兵制,文化上尊朱熹理学为正统,以外儒内法的方式治理国家,渐次平定了各级地方叛乱,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长达两百六十八年的封建王朝,这与对汉文化的吸收、学习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第六,满族学习汉文化,总的来说扩大了满汉统治阶级的合作,为清朝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并且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综上所述,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无论是生产方式、阶级结构,还是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满汉之间的一致性愈益增多,原有的差别显著减少。清中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满族已经发展到基本上与汉族相等的水平,满汉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可以说,所谓的“满族汉化”是满族、汉族的双向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繁荣,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英语教学要善于总结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写鲁迅对我的影响作文600个字(通用16篇) 普惠金融贷款营销心得体会 金融培训心得体会(大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