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1900年后的满清“小辫子”

1900年后的满清“小辫子”

小编: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对汉人颁布了“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很多明朝的遗老遗少原想保住中原汉族的束发习惯,以身试法,却因此丧身殒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也照方抓药,倡导民众剪辫子,以此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

当时社会各界关于“辫子”的议论也风起潮涌。当剪辫运动席卷全国时,革命军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宣讲团和“剪辫队”,不仅沿街盘查讲演,而且“服务上门”。有的地方为了迅速达到剪辫子的奇效,招术很雷人,譬如对于自愿剪掉辫子的同胞,奖励大肉面一碗。

1917年7月,张勋与康有为一伙人抬着溥仪搞的复辟闹剧中,宣示了一个所谓的“九条大政”,它的第九条说:“凡我臣民,无论已否剪发,应遵照宣统三年九月谕旨,悉听其便。”迫于形势,为了拉拢人心,清末皇室在原来的立国根本问题上也是要作出妥协的。

然而有趣的是,作为汉族人的张勋在复辟入见宣统时,据说是一边叩头痛哭流涕地表达忠心,一边“以手探脑后,尺余长之小辫,举以示之”,把瑾太妃感动得直抹眼泪,连连夸他为忠臣。

“自清祚鼎革后,稍有智识之士,无不剪发,即爱新觉罗氏之宗室子孙,毅然去辫者,亦复不少。”在《复辟之黑幕》一书中曾有记载,当复辟中的张勋见清朝皇室贵族溥伦也“自由断发”,就“大不为然,斥其非爱新觉罗氏之肖子。”两人互为攻讦。

在张勋开列的复辟宣统朝廷的官员名单上“凡前清官僚,自亡国后,保存发辫而不服官于民国者为上选,可得内阁宰辅位次;有发辫而曾应民国之聘出山者为次选,可得尚书、侍郎之职;至若无发而又为民国官员者,虽有奇材异能,亦屏而不用。”在张勋看来,才华能力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有“辫子”。这样一来,“京师理发铺之假辫,售卖一空。”参与复辟的诸人“无不脑后有辫发垂垂”。

在复辟派中有一个人的辫子很引人注目,他就是康有为。康有为的“辫子”长只二十厘米左右,造型“蓬蓬如蒲草者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自己一直逃命国外,自辛亥年后才回国,蓄辫子至今只五年。众人又问他为什么一回国就蓄发?他说,早就料到有今日之复辟。可惜没多久,复辟闹剧就寿终正寝。

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就向光绪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呼吁光绪帝率先断发易服装,给国民做个榜样。他甚至还“高瞻远瞩”地把工业时代与辫子联系到了一起,“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折子写得振振有辞,时过19年,到了复辟时,康有为就不再谈他以前的调子了。

满清灭亡后,学贯中西、个性张扬的大学者辜鸿铭依然留着长辫,穿长袍,有人戏称“全世界只有一条男辫子保留在辜鸿铭头上”。当辜鸿铭梳着小辫儿走进北京大学课堂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先生很淡定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此言一出,素来狂傲激越的北大学生们鸦雀无声。而辜鸿铭的辫子以及这句“辫子”名言成为历史的绝响。

热点推荐

上一篇:英国学者:重写中国抗战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改善环境的建议书字模板 202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报告(通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