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影响力分析

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影响力分析

小编:

[摘 要]我国是具备悠久历史的的文明古国,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行形成了多种文学创作派别,为中国文学史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文学创作是塑造新作品的主要过程,作者在创作时要考虑很多复杂性的因素,才能综合保证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学价值。语言环境是文学作品创作时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起不仅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外在感染力,也影响力广大读者对作品本身质量的评判,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着作品价值。本文介绍了语言环境的本质内涵,总结新时期语言环境的艺术性特点,详细分析了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

[关键词]语言环境;文学作品;影响力;分析

一部文学作品的好与坏,常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并且在创作者本身所选主题已经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们不仅要掌握作品本身的创作内容,还要对作品中所用语言文字进行详细地揣摩。语言环境是文学作品构成中的核心要素,不同作品对语言环境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深入探讨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可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

一、语言环境概述

广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狭义上来说,语言环境即人说话时的状态。语言环境主要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交际过程来说,听、读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收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都受制于语言环境。近年来语言环境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学作品赏析中需考虑的一大要素,透过语言环境也能更加清晰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感悟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种种形象。

二、语言环境的特点分析

相比于行为活动中产生的语言环境,文学作品对语言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要符合作者创作时的意境要求,才能彰显出作品本身表达的主题思想。语言环境并非简单的语境构造,而是要根据整个编排后形成相关的环境,进而表达出文学作品内在的文学元素。新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理解层次进一步提高,语言环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要包括语言性、文学性、针对性、多边性等。

1、语言性。汉语言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同样是有不同形式汉语言组合而成,这是文学作品语言环境的本质特点。为了更好地彰显作品文学理念,创作者常常根据作品内容选择不同风格的语言环境,与作品形成相互对应的衬托关系,进而展现更多的语言文化特色。塑造语言环境必须遵循语言性准则,对字、词、句及语法等均详细琢磨。

2、文学性。发展至今,我国汉语言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其中散文、小说是主要文学载体。从现当代文学创作历程可看出,小说、散文等在中国文学变革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语言环境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意境,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来源于文学作品的类别、内容、主题等,在不同作品条件下产生的语境效果也不一样。

3、针对性。按照时间划分,中国文学经历了古、近、现、当代等四大历程,这一时间段内文学作品所处的创作环境不一样,决定了语言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过程。但是,作者们无需考虑语言环境变动会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因而语言环境具有针对性特点,可这对不同作品、特定条件等起到艺术性作品,帮助作者塑造文学语境条件。

4、多变性。与文学语境针对性相比,当代文学语言环境更具有多变、多样等风格,这是多变性特点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文学作者不会拘束于某一个题材的创作,起作品最终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姿态。语言环境可随着作品小说人物、诗歌元素、散文故事等灵活调整,进而为书写作品之人给予更多的文学思路。

三、对文学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分析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作用,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题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大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必然要求,只有掌握语言环境带来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加客观地体会作品寓意。笔者认为,“表现力”是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影响之一,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效果,而表现对象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一个情节。当然,表现力并非随便书写语言文字便能呈现出来的,而是要按照作品本身构思去逐一摸索,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结构体系,注重“语言场合”是增强语境表现力的关键。同样一句话,在这个场合由这个人说出,与在另外一个场合由同一个人说出,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同样一个意思,在这个场合对这个对象说,与同样在这个场合对另外一个对象说,使用的语言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口语交际中,有了狭义的语境,再加上谈话时的一些辅助性的非语言手段,如表情、手势、态度、语调等,要达到相互理解并不难。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写出来这个动作,母亲是“迎着出来”,八岁的孩子则是“飞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特点。如果说成“我的母亲早已出来了,接着八岁的侄儿宏儿也出来了”,语言不仅单调、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现出宏儿年龄小、动作快、活泼、天真等人物特征。从鲁迅文学创作方式可以看出,语境环境对于人物动作表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描述人物时选择与人物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可以把故事情节展现的更加精彩,这是现代文学创作比较重视的一点。

四、对文学作品“文字寓意”的影响

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或其他类型的载体,文学作品总是在表达着某个主题、寓意,为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提供了语言方面的保障。语言环境是贯穿作品全部的核心要素,文字语言塑造环境促进了寓意的客观表达,让作者个人思想意识与文字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文学作品表述过程来看,作品人物与语言环境基本处于“同步”状态,这种同步是相互统

一、协调利用的表现,即语言环境随着文学作品的变化而变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借助语言环境发挥创作寓意,让小说作品内在渲染更加多样,读者们对作品产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在品读文字语言时也掌握了作者的文学寓意。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先驱者”,其在创作散文、小说等作品时,则擅长于把语言环境跟人物情节相互联用,让个人创作意图在小说里得到充分展现。例如:“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人物描写,鲁迅对“教书先生”的描述颇具内涵,首先,从文字语言上描述了先生的容貌,“高而瘦、须发白、戴眼镜”等是对教书先生最直观的表达;其次,在行礼前后,教书先生都给予相应的答礼;这些都是对作品人物的详细描述。进一步分析,鲁迅所用的汉字、词语,都是按照当时年代教书先生的实际形象来写的,同时利用语言交流环境表现了先生的和蔼、礼貌等,以对中国传统教育给予了认可,这也正是鲁迅在三味书屋度过快乐时光的潜在要素。

五、对文学作品“词义”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运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词语的理解和选用上。同样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准确的理解。一个句子,表达的可能只是很简单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可能是语境所赋予的一种深层的含义,还有可能是一种言外之意。字面义的理解比较容易,只要弄懂每个词的意义以及词与词组合起来的意义就可以了。字、词、句是汉语言文学的三个语言层次,每一个层次可灵活选用汉字、语言进行组合,而语言环境对“词义”表达的影响也是颇为明显。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词义都有固定的模式,但在语境变化状态中,词义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在变化中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回顾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词义多样性的表现方式,这些都是借助语言环境才能体现艺术魅力的作品典范。例如:“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词义的掌握十分精准,用了两个“英雄”,前一个作“有”的宾语,受“这样”修饰,指英雄的人;后一个是定语,修饰“国度”,是指所具有的英雄品质。另外,“骄傲”是相对英雄说的,又与下文的“自豪”对称使用,表达的也是自豪的意思。实际上,魏巍之所以构造如此巧妙的语境,关键在于其对汉语言词义的透彻分析,把“英雄、过度、自豪”等词语设置在特定的语境下,才使得作品显现出不同的艺术姿态。

六、对文学作品“意境补充”的影响

语境对语言理解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则不同,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多数情况下,由于语境所起的补充作用,人们都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意境补充”是文学创作革新的常用方法,借助革新方式摆脱了传统文学的固定语言模式,为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突破提供了意境指导。仔细说来,意境补充也是符合了中国人语言表达的习惯,常常会在语句表述之后,又重新补充对某个事物的描述语句。

在文学作品里,作者也习惯用意境补充来表达主观思想,前提是必须有语言环境作为补充条件。朱自清《荷塘月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描述荷塘之后,作者又用“曲折、幽僻”补充说明了核桃周边的环境,对小路进一步描述,让读者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然而,语言环境对文学意境补充需要读者细细品读内容,否则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语言环境用作意境补充必需做到“精、准、好”才能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真正塑造符合作品情节的意境形象。

七、结论

文学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文学作品内涵分析有助于提升文化涵养及文学素质,满足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文明需求。我国从古代发展至今,已有无数文学作品诞生,每部作品都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彰显出时代特色,都是作者个人主观思想的表达。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其介于汉语言文学理论下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也恰恰是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评儒家礼学的“至善”观念及其价值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青年志愿者协会献血活动总结书(10篇) 最新大学学业规划书财务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汇总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