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历史概念”的解读与高效课堂的构建

“历史概念”的解读与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编: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设计与优化,而授课过程中“历史概念”的解读影响课堂的高度与深度。本篇论文主要以“封建”、“左”“右”等词为例谈一词多义以及对立词义区分现象,探讨“历史概念”的解读对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关键词]封建;“左”;“右”;历史概念;高效课堂

何种课堂能够称为“高效课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与答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讨教育理论界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育效果。一堂高效的课包括课前预习、学案设计、课件制作、板书的设计、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技巧、学生课上的自我展示、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后的及时反馈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授课过程中“历史概念”的解读对于高效课堂的推进作用。

有些历史概念本身就晦涩难懂,更何况同一历史概念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不尽相同,这样便给学生们学习历史、解答问题带来诸多不便之处。张耕华在《有关“历史事实”及其相关问题》中这样阐述:“历史事实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第二种含义是指作为认识客体的历史事实,第三种含义是指专科信息中的历史事实。”[1]从中可以看出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不在场性以及主观性,所以历史事实即重要又复杂。那么对于历史概念的正确解读、归类、概括、总结就关系到课堂的高效程度。

一、以“封建”一词为例谈一词多义现象

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概念便是“封建”一词,中国古代“封建”本意为“封邦建国”代指分封制,古人笔下“封建”使用甚广,几乎都特指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史记三王世家》中记载“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记载“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但自从明清西学东渐以来,大量西方学术思想传入中国,伴之而来的便是用大量中文词汇来解释西语,在翻译时意义却时常诸多不同之处。

西方“封建”一词最早为中国接受是翻译“封建社会”,西方的封建社会主要指的是封建割据,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西方封建制度的三大特征是领主、封臣和采邑,领主是拥有土地的贵族,同时国王或皇帝是国家最大的领主;封臣是接受领主授予土地的人,他们的受封的土地被称为采邑。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领主对封臣的干预有限,但领主与封臣之间建立了一种封建隶属关系,封臣承担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如向领主服兵役、提供赋税、支持领主的决议等。[2]中世纪欧洲由无数这样大大小小的封国构成众多的封建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者称之为封建社会,而他们断定封建社会的标准便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建立一种人身隶属与保护关系在内的等级制度。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中国的“封建”主要指中国古代的分封制;西方的“封建社会”主要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地理大发现这段时期的历史,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极为相似;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指自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对于“封建”一词多意的理解关系到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考试内容的理解。

二、以“左”“右”为例谈对立词义区分现象

在历史授课以及做题过程中“左”“右”二词经常出现,如:“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词,如果学生弄不清这些词意则不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历史事件与史实的掌握。

“左派”与“右派”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是第三等级,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享有诸多特权,而第三等级创造社会财富却深受剥削和压榨。1789年为解决财政危机,重新召开三级会议,当时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代表大多数支持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右边;而第三等级的代表则反对国王的意见,坐在国王的右边分左右两派而坐,此后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种惯例继续被延续。所以“左派”通常指激进派或革命派,一定程度上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右派”通常指保守派或反动派,更多的代表上层统治者的利益。在学习国民大革命时不可避免的一个名词“国民党右派”,“国民党右派”主要指以蒋介石为首背叛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以及三大政策的一部分国民党成员,他们违背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潮流、违背中国人民的意愿,在他们的破坏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大革命失败。 “左倾”和“右倾”的区别在于“左倾”是指超越了当时的客观实际,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冒险主义和机会主义倾向。如在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造成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损失了大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并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给我党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造成巨大的伤害。建国初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左倾”错误在经济上的反应,在当时中国工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前提下,中共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在此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灾难。又如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的指导下进行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右倾”则与“左倾”相对,是指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当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忽视人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保守主义和投降主义倾向。如在国民革命后期,面对以蒋介石为首国民党右派一系列破坏国民革命的活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一再妥协退让,低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与共产党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篇论文中的“封建”、“左”与“右”这些词只是众多难以理解历史概念中的一小部分,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历史概念需要解读,这些历史概念要么有很多种解释要么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它们解读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与高度。我们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将这些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与解释放到学案中供学生参考,这样即节省课上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热点推荐

上一篇:从《提牢备考》看清代的治监理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谈新疆发展变化心得体会范文(20篇) 2023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述职报告(案例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