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有效默读与有效课堂

有效默读与有效课堂

小编:

【摘 要】有效课堂的阅读教学,不能只重视朗读而忽略默读,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

【关键词】默读;有效;课堂

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默读的目标如此明确,课堂上的默读怎么能缺失?

一、在“静”与“动”的转换点进行感知性默读

(下转第21页)

(上接第20页)

感知性默读,就是阅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触文字符号,以了解阅读材料字面体现的信息的过程。课堂感知性默读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初读课文的环节。

学生默读课文,是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课堂的讲解、问答、议论等,不过是一种走过场而已。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刚刚启动的学生默读,还没安静几分钟,就被老师迫不及待地打断,开始了此起彼伏的讨论和纷纷嚷嚷的朗读。刚刚启动的默读就这样灰飞烟灭了,变得“热闹”了,变得“生动”了。教师截断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牵着学生的鼻子直奔“标准答案”。这样的默读只贴上了一个“讨论”的标签,却抛弃了课堂默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有了这“默读静思”的读书过程,在交流时课堂上举起的小手岂会“稀疏”?有了“深思熟虑”的学习过程,学生岂会就事论事地谈文本之皮毛?有了充足的读书批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独特的感受岂能不形成?先“静”――静静地读,再“动”――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在“疑”与“思”的断裂点进行质疑性默读

质疑性默读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揭露矛盾、激发思维、形成“悬念”。在默读中潜心会文,独立思考,在比较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然后交流探讨,以交流促进反思,优化默读的过程,从而使默读教学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因此,进行默读训练,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激起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他们有目的地去读。

如笔者教学《剪枝的学问》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质疑: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剪枝有什么学问?到底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笔者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我引导学生抓“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然后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段第二、三自然段去反复研读,理清质疑。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默读研读的局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

在一段充足的默读静思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有的说:“从桃子丰收的景象我读出了王大伯要剪枝的原因,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有的说:“王大伯剪枝的减少是为了增加。”还有的说:“生产劳动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能人。”

三、在“积累”与“内化”的熔解点进行咀嚼性默读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抒情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洋槐花盛开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美好生活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美为切入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的感受大体相同,是一个字:美。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个“美”字,引导学生感悟美、积累美、表现美。我应引导学生在默读静思中赏析、涵咏、咀嚼重点语句,从而让学生漫步槐乡,体验槐乡花的“香之美”,槐乡人的“情之美”,槐乡孩子的“享受美”。

首先,通过默读来引导学生感悟美。我引导学生抓住槐花之多、形态之美、味道之香,来体会槐乡五月的景色之美。结合学生的讨论交流,通过品味“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白茫茫”等重点词句来体会槐花的多、白。让学生在充分的默读想象后,出示“槐花抱在一起”的图片和槐花“一条一条挂满枝头”的图片,加深学生体会槐花“抱”、“挂”的形态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与画面、文本产生强烈共鸣。

其次,通过默读来引导学生积累美。本篇课文,文字格外优美。如,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叠词――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傻乎乎、甜丝丝、香喷喷,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这类ABB的叠词,然后通过朗读,丰富学生的词语宝库,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 “字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笔者在教学时紧扣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充分的默读,进行赏析、涵咏、咀嚼,其感知和理解的效果是妙不可言的。

实践证明,课堂默读和朗读一样,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是学好语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们彼此互相结合,互相促进。课堂上默读的回归能实现“动”与“静”的平衡,“感知”与“内化”的和谐,“欣赏”与“感悟”的共生……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有效默读,提高学生默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创建有效课堂。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高中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