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香港和大陆喜剧电影中的“衰男”形象

香港和大陆喜剧电影中的“衰男”形象

小编:李兴国

衰男一词起源于互联网,概念则来源于香港的方言 衰仔,意指男性中的那些运气差的倒霉鬼或者不上道的败家子等。由于 衰男的气质中多存在闹剧和滑稽成分,有博人开心的喜剧效果,因而该类形象较多地存在于喜剧电影中。作为喜剧电影中的形象,衰男的特征则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被多向度拓展,如自身条件不佳但本性尚可,格调不高且处世态度轻佻,想出人头地却通常处处碰壁;大多出身草根但家底殷实,受命运捉弄而运气不济,想达到目的却不断受挫; 做事南辕北辙、屡败屡战,但有时却歪打正着,出乎预料地获得成功,出现圆满的结局等等。衰男形象在香港和大陆喜剧类型电影中经历了数十年的流变,各个时期的衰男呈现出不尽相同的 神情。

一、回溯香港银幕上的 衰男群像

香港的一部短片 《偷烧鸭》开诙谐默片之先河,之后,虽然影片类型繁多,但是喜剧片一直是香港电影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上世纪 70 年代, 衰男形象与英雄形象分别存在于喜剧片和功夫片两大电影类型中,成为 70 年代香港电影的两大潮流。在叙事上,衰男形象总是倒霉不断,行为表现与受传统观念所推崇追捧的 英雄形象截然对立,他们总是渴望成为英雄却事与愿违。故事背景立足当时的香港社会,反应出在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背景下,资本压榨剥削、雇佣关系紧张; 而衰男群体的遭遇不正是小市侩们的手足无措和挣扎求生的写照? 一般而言,工业飞速发展和资本加速积累的时期往往也是人情最为淡薄、贫富差距拉大的时期,此类衰男形象多因为人刻薄、贯彻实用主义原则而处处碰壁,头破血流后妥协,从与人对立回归到与他人合作共处的关系。他们作为一个彻底的 失败者的身份,呈现驾驭生活和工作的无力,引发了一件又一件 失败的事情,从而使电影呈现出喜剧性。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在极盛之后出现动力不足、发展疲软之态,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周星驰的 无厘头喜剧成为当时香港电影最炙手可热的招牌,其塑造的 衰男喜剧占据主流,成为独特的个人符号。衰男从刻薄刁钻的形象演变为胸无大志、玩世不恭、屡屡受挫但生命力极强,往往在紧要关头化腐朽为神奇,歪打正着而取得成功的群体。除了继承 70 年代衰男群体的 倒霉特质外,其他的气质可谓差异甚大角色设置具有相当颠覆性,行为举止时而打破常理逻辑,人生态度弥漫着戏谑、轻浮,致使影片充满恶搞、无厘头的气味。周星驰电影的大获成功也说明具有 屌丝特质的 反英雄衰男群体大受观众欢迎。米兰昆德拉说过,愚弄: ( 是) 不认真对待世界的积极办法。 不认真对待世界的衰男,以无所谓的态度接受生活愚弄、游戏人生,又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顽强地存在,最后反而出现反转和奇迹,这本身就是对胸怀大志、不遗余力的 英雄的调侃和叛逆,给大众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暗示: 不管有多衰,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奇迹。这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香港人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精神宣泄和抚慰作用。

二、大陆电影中 衰男形象的崛起

比之香港,大陆喜剧类型电影的发展可谓是另一番光景。大陆喜剧电影中 衰男形象主要出现在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陆社会逐步转型,政治、经济、文化快速的发展,决定了新时期大陆喜剧电影较之香港呈现出大相径庭的态势。改革开放后,中国门户向世界敞开,资本开始冲击并渗透进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中。特别是进入到 90 年代以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促成了启蒙文化向大众文化、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向媒介平面文化、高雅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过渡和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变导致社会生活各方面快速变化,流行文化的兴起带来新的文化思维,传统价值观的转变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现实,因而正在形成的市民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产生冲突,由此引发的家庭冲突、人际关系紧张,使得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满各种困惑和不适。这时期的喜剧电影多有表现经济形态变化中人们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转变和冲突。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由陈佩斯塑造的衰男让观众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那些追逐梦想、渴望过上小康生活的小人物们是如何在此种剧变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实现自己的心理期待的,而这个过程注定充满聒噪、荒唐、艰辛乃至悲剧。

数年后,时代开放程度尤甚,出国热风行,此时涌现出一批受困于时代大潮的 衰男群体,与他们紧密联系的往往是 出国这个话题。他们大多在爱情上失意,对时代变化产生 过敏反应,折射出时代背景下某些男性吸引力的丧失。在 《上一当》、《大撒把》、《离婚大战》、《没完没了》等多部喜剧片中,男主角留不住美人的芳心,徒留困窘、落寞和对命运的摆布之无奈; 作为男性的自信和吸引力输给了 幻想中的美国、敢于冒险的时代精神等。资本越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明显,衰男的无力就愈加真实。在众多的国民将外国视为 天堂,想尽办法出国去的时代,衰男们一方面抱着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鄙弃人们对出国的狂热和 崇洋媚外,一方面因自身能力有限,作为男性的威严、魅力和对家庭的主控力在时代潮流中黯然消退。衰男们面对爱情的失败,正是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化价值传统的瓦解。银幕上呈现出 阴盛阳衰的格局: 女人们汲汲求发展,男人则站在原地自怨自艾,对生活不知所措。

1997 年香港回归,周星驰喜剧片风靡大陆,深刻影响到大陆喜剧片的创作风格,无厘头 喜剧逐渐流行开来; 大陆、香港合拍片的开启为大陆影视资源输入新鲜血液,喜剧形式更加多元融合和国际化。喜剧电影发展到现在,在延续以往台词幽默的基础上,包袱设置更多样、缜密与出其不意,叙事结构也更加波澜逶迤,扣人心弦。相对应的,新千年后, 衰男形象在大陆喜剧电影中俯拾皆是,几乎每部喜剧片都有一个或多个 衰男充当主角或者配角,以增加影片的喜剧性和娱乐性,而 衰男群体在银幕中也呈现得愈加疯癫和狂欢化。今日大陆喜剧电影中的 衰男群体可谓 将衰进行到底,不再有任何体面可言形象丑陋、举止猥琐,地位较低、身世沉浮、身份边缘等元素几乎成为现今 衰男的关键词。不论是作为 衰男专业户的黄渤,还是那位从出道伊始就被贴上 憨傻式衰男标签的王宝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演绎了一类长相磕碜、运势糟糕的边缘人物: 混迹于社会最底层,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人物外形狼狈邋遢,行为猥琐可笑,是彻头彻尾的 衰男。概括来说,过去大陆喜剧电影中的 衰男更多是由适应环境来引发闹剧,他们并没有意识自己 衰的本质,更不会主动将自己划归 衰男行列,其身份依然属于社会主流中的市侩阶层。

三、解析 衰男形象走红: 正面与负面

首先是在社会变迁或转型的背景下,人们不同程度地因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或不适而产生焦虑,喜剧影片中的 衰男形象恰好使观众完成了受挫心理的 脱敏,从而使他们产生出莫名的快感,这是衰男形象得以走红的隐性依据。

其次,喜剧所产生的娱乐效果能减轻甚至消释受众在市场或职场竞争中积淀起来的精神压力,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疲惫感,暂时消除因社会分层的差异性日渐增强所造成的自卑感。而 衰男形象与喜剧的娱乐性恰好有较多的契合之处。

再次,多元文化背景下后现代社会的那种不确定的、破碎的、反正统的、破坏性的流浪者思维,成为 衰男形象走红在思维方式上的助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社会思潮并存杂糅,编织着色彩斑驳的文化景观。

热点推荐

上一篇:从《燃烧的梵高》说说“浙话演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心得体会(模板22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指导思想(22篇) 2023年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思维导图3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