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编:

摘 要: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阅读教学理念,注重策略和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培养阅读兴趣,加强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逐步走向高效和正规。

关键词: 原因分析 对策探讨 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

阅读是语文学习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的局面提供一点帮助,并为研究本课题的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学生阅读训练的弊端。阅读教学存在多种问题,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如下。

1.1应试教学

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教学、面面俱到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蜻蜓点水、劳而少功。尤其分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按照考试题型的框架进行讲解,并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模式化的题海战术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难就教多难的做法,直接抑制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花费的时间很多,但阅读能力却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的解读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授课时,不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而是把大堆语言材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褒贬是非必须与老师一致,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符合老师的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这种做法造成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被遏制,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一种消极心态:“我读与不读都行,反正有老师讲读。”一种是教师自己的概括。在考试中,教师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标准选择,这种标准选择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1.3教学方法不合理。

阅读教学中方法不合理表现为: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这种做法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正是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零散破碎。这种阅读教学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同时人文熏陶大打折扣。

2.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在分析了目前高中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后,提出了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低下的对策。

2.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2.1.1整体感知文本

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求,展开教学活动,生吞活剥,其结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和吟咏,感受文中对荷塘景致的整体描绘,深刻体验文本,从而把握文章的基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感受作家那“颇不宁静”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进而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学生阅读作品时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要以自我的生活经验为支撑,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和感悟力,促进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触摸文本创造的艺术形象,品味文本表现的意境,探究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当然,学生由于拥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但这种理解是学生个人独特的理解,是最为珍贵的。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理解。

2.1.3运用“往回看”的策略

阅读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

2.2让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

2.2.1立足于文章关键词语处质疑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特别注重遣词造句。因此,学生在读解课文的过程中,要对文章的一些关键词语认真思考,反复品味。所谓“找准支点拨千斤,含精咀华重敲打”,如《西湖的绿》中,作者描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其中“幽”、“野”、“闲”三个字,简洁之极,可谓字字得其神。立足于此,可产生一串疑问:课文哪处是详写?详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能否模仿着用一个词语概括?能从原文找出概括的根据来吗?为什么作者能以如此笔墨写出西湖的山水?给我们以什么启发?从中间入手,三面开花,立足本文、联系古诗,欣赏美景,又悟写法,全因“幽”、“野”、“闲”三字发轫。还有如扣住“绿”、“惊诧”、“不禁”引导对《绿》的读解;从“我真傻”中考察祥林嫂的心路历程;通过“包好、包好”窥察康大叔的职业行径;通过“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概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2.2.2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忘却”与“纪念”这两个词本身是矛盾的,为何能统一在一起?学生可以在此处设疑,从而探究作品的主旨。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鲁迅诗稿〉序》(作者:郭沫若)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分别是“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法家”。而我们平常总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苍天不负有心人”,在这里郭沫若为什么说鲁迅“无心”?这与鲁迅在诗歌和书法上取得的成就是否矛盾?某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处设疑,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究。有学生认为,“无心”是相对于鲁迅小说、杂文方面的伟大成就而言的;另有学生认为,鲁迅的诗文大多是揭露社会和人性中的阴暗面,而这恰恰是鲁迅最不愿看到的。如果哪一天社会的发展使鲁迅“下岗失业”,他将会十分高兴,因为他本来就“无心”当什么作家和书法家,他的心在于“揭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也有学生联系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指出鲁迅之所以从文,并不是为了个人成名得利,而是他觉得拯救国民的精神比拯救肉体更重要,他的无心成“家”正体现了鲁迅先生有一颗堂堂正正、为国为民的伟大的“心”。在解决“无心”和“有心”的矛盾中,学生拓宽了视野,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3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继承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精华,以学生读书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书活动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把书读通顺,特别是朗读,能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同时,朗读是培养良好普通话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2.4教师要善于营造阅读气氛,培养阅读兴趣。

营造阅读气氛,教师除了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索养,努力钻研教材、教法,改变旧的教师观、学生观,提高素质外,还必须正确运用非语言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良好;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会在这种倾听中心情越来越轻松,语言越来越流畅、自信心越来越足,也会深深地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待,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逐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营造宽松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在这种良好、民主、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除此之外,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气氛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教育中。阅读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

2.5适当补充课外素材,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老师在上课之余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素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对学生完成课内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结语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阅读教学方法,并在平时教学中把阅读教学贯彻始终,使学生善读、乐读,提高阅读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为国家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陈淑华.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文史教育研究,2010.

[4]刘电芝.学习策略的实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5]顾援.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热点推荐

上一篇:例说高中生史料辨析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度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专业20篇) 《简爱》读书笔记摘抄及欣赏(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