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永乐宫壁画的色彩残缺痕迹

浅析永乐宫壁画的色彩残缺痕迹

小编:

摘 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雨的洗礼,好多作品有了残缺的现象。本文试着对永乐宫壁画的色彩做了残缺痕迹的分析,试图从这个角度探寻传统绘画色彩的精妙。

关键词:残缺痕迹;不完整性;美学意味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传统重彩画的经典。它继承了周朝以下元朝之前历代中国壁画的优秀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三清殿的壁画,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精妙之大成,豪华瑰丽又和谐生动。本文从壁画色彩残缺痕迹分析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永乐宫壁画虽然保存较为完好,但毕竟年代久远,历尽风霜,很多地方的颜色已经脱落或变色,但这些表面的不完整却赋予了壁画另外一种完整感和成熟感。

一、壁画色彩残缺的因素

二、永乐宫壁画色彩因不完整产生的特殊美感

关于“残缺美”,罗丹说过:“表达思想不必形体完整,无论你拿起任何杰作的局部片断,你就能在这上面知道作者的心灵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性”(《罗丹艺术论》)。正如他的《巴尔扎克像》,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整体上来,毅然放弃雕刻精美的双手。又如《断臂维纳斯像》,虽然双手缺失,却因祸得福,让我们觉得更完美,甚至觉得原本就应该如此。这些都是因为形体局部的残缺却换来作品整体的艺术美感。老子说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老子》四十五章)。因此欲致其圆,必由其缺,圆原来偏偏就在残缺的地方。艺术作品的美也恰恰就在不够完美的方面。戏剧作品中的悲剧,往往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和审美体验,就在于它的不够完美的结局,经常使人扼腕叹息,无比遗憾。这种对残缺的反应,源自于人们倾向完美的心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知觉印象会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人类的心理都有一种完整和闭合的倾向与本能。人们总是有强烈的欲望想将残缺的东西修补和完善。因此,当人们在欣赏有缺陷的作品时,心理总会产生一种紧张,然后积极地投入感情,发挥想象力,参与到使其完美的过程中,直至达到心理平衡。这个过程能让人感到强烈、刺激的情绪体验,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艺术作品的残缺,就像是给观众留下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窗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其取得更大价值的美感。如若一个艺术作品绝对完整,所有的元素都处于完美状态,那就让欣赏者失去了主动参与创作的欲望和能力,愉悦的审美体验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的作品就无法使人产生感情。是什么能够让我们心里久久为之感动?是残缺和遗憾!我们追求完美的本能经常会与之较劲,挥之不去,经过时间的打磨,逐渐成为一种美在我们内心的一个角落留下一点标记。岁月在永乐宫壁画上留下痕迹,让它的色彩变得不再完整甚至模糊而有残缺,但这些色彩剥落的痕迹,却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审美信息,就像一个经验完整性把握下的缺口,引导观者用别样的心情去感受沧桑变化,追寻逝去的时光,凝视当下的自己,在观者的心中丝毫没有因为它的不完整而影响艺术完美的感受,反而庆幸因为它的破损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显得更有魅力。

三、时间让永乐宫壁画色彩更有内涵

观者在欣赏永乐宫壁画的时候,感知到的不仅仅是《朝元图》中仙人们朝圣的内容,因为那些剥落的色彩痕迹,经常会提醒人们关注题材内容之外的一些东西。人们在欣赏它时,往往能够产生立体的认知感受,除了作者给出的空间关系,还有时间关系,还有更多社会因素、情感因素参杂其中,使得本来简单的宣扬道家思想的壁画顿时变得扑朔迷离,富有更多解读的可能性。这种认知流程的变化,更能够拨动观者的的心灵,使壁画更加耐人寻味。

不完整性是传统壁画色彩真实的面貌,是中国传统壁画材料技法必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时间感和沧桑感几乎成为传统壁画色彩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永乐宫壁画中,这种残缺色彩造成的丰富感受使人沉醉而欲罢不能。

尽管当下社会文化纷繁多元,但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传统文化意味总是深入骨髓。往后传统文化或许会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逐渐逝去,我们却有传承的义务与责任。相对于形式和内容,文化内涵、意味的传承更为重要。而对于传统绘画意味的探寻正是本文想要企及的。文章从绘画色彩这个典型的艺术语言出发,从永乐宫壁画这个传统绘画代表作品入手,从经典中挖掘和探求。它经历七百余年的历史,颜料变色和剥落,却愈发显得深沉、壮丽,不断启迪我们重新审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措施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联系群众个人工作心得(精选16篇) 雨水节气风俗(模板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