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赵氏孤儿》的复仇模式及产生的悲剧风格

论《赵氏孤儿》的复仇模式及产生的悲剧风格

小编:

摘 要:复仇文学几乎是人类各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赵氏孤儿》堪称中国文学史上这一文学类型的典范。而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其悲剧效果也征服了中外读者。本文通过对《赵氏孤儿》情节设置的探究,总结出中国古代戏剧的复仇模式,并将其在人物形象、伦理道德及社会环境中的悲剧风格做一分析。

关键词:赵氏孤儿;复仇模式;悲剧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复仇文学的经典,其复仇模式为后世的许多文学提供了模版,由此而产生的悲剧风格,也为后代文学评论家所称赞。从情节上来说,我将其复仇模式分为四个部分,并将其中的悲剧风格做以详细分析。

一、正邪形象对比

中国传统文学模式中,都会单纯地把人物分为“好人”、“坏人”,即人物正邪形象鲜明对比,《赵氏孤儿》也不意外。作品始终都在围绕正邪势力对比与斗争来展开叙述,其中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正邪对比即是屠岸贾与赵盾,屠岸贾因“二人文武不和,常有害人之心”,这也是整个复仇的起因。屠岸贾屡次行刺无果,“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最后还要斩杀全城的婴儿,而赵盾则满心想着国家社稷,如此忠义,连刺客看了都不忍下手,反而触槐而死。这些人的正义都与屠岸贾的邪恶本性形成对比。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舍生取义的行为,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所驱使的,不是某个人的偶然表现。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都发出过赞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是英雄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们将解救赵氏孤儿当做一项理想,并为之慷慨赴死,展现了《赵氏孤儿》悲剧风格。

二、临危托孤,交付重任

有道是“遇急思亲戚,临危思故人”,在公主走投无路的时候,想起了曾经是自家门客的程婴,嘱托他定要把孤儿救出,留住赵家一条血脉,将来复仇。“托孤”也使得程婴成为《赵氏孤儿》复仇故事的“叙述者”,他将赵家的血泪史画成了手卷,以此来向赵氏孤儿言明家族之仇,激得赵氏孤儿 “尚兀自腾腾怒怎消,黑沉沉怨未复”,并且不顾屠岸贾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当街将养父截住,“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方才断首开膛”。直至最后赵氏孤儿都没留半点情面,甚至到了决绝而残忍的地步。由此看出“叙述者”的形象和讲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纪君祥在叙述复仇过程的时候,做了适当的改编。他将史实中的程婴携孤儿隐匿山林改做了寄身屠家门下。一来,程婴强忍悲痛,为孤儿安全成长而隐忍苟活,使悲情效应更为升华;二来,养育自己二十年的义父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在赵氏孤儿“大义灭亲”的同时读者会对屠岸贾二十年的辛勤养育而感到唏嘘不已,这也造就了《赵氏孤儿》独具特色的悲剧风格。

三、义士慷慨牺牲

赵氏孤儿中有很多义士形象。赵盾出逃的时候,曾经救助的“桑下饿人”灵辄以身做车,直至血肉模糊;公主为贞洁壮烈牺牲;韩厥舍命放走孤儿;公孙忤臼为顶罪撞阶而死;程婴以爱子换取孤儿性命,不惜二十年忍辱负重。在中国这个伦理社会中,人们崇尚“三纲五常”,标榜“仁义礼信”,所以作者将剧中的人物都作这样的设置也就不奇怪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也想像这些义士一样,为了理想,正义而奋不顾身。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程婴为报赵家知遇之恩,眼睁睁看着亲生骨肉被斩杀;公主为追随丈夫而死,可谓贞洁烈女;公孙忤臼感同僚之情,不忍看到忠义之气被奸佞小人而扼杀,于是慷慨赴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所崇尚的仁义道德,一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但同时也束缚了人们追求自由,释放自我的理想。剧中的人物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欲求与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悲剧效果。

四、大团圆结局

“在中国这个以伦理为重的社会中,通过暴力手段甚至过当手段复仇都具备无可厚非的正义性。复仇主体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很少考虑法律及复仇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更多地考虑个人如何达到泄愤雪耻的目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复仇心理及态度,中国古代复仇结果大都是完满的,这些复仇作品也企图通过‘大团圆’结局激发人们善必胜恶的愉悦感。”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氏孤儿在得知屠岸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时,丝毫不念记养育之恩,也不在乎对其他人的伤害和法律约束,复仇手段可谓惨烈。复仇之后,“赐孤儿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忠义士各褒奖,是军官还职掌,是穷民与收养;已死丧、给封葬,现生存、受爵赏。”让观众看了可谓大快人心,心满意足。

作者设置这种“大团圆”结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全国上下都处在元朝的恐怖统治中,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被管制,不得任用。于是很多文人就将自己的志向抱负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纪君祥也是通过《赵氏孤儿》这部作品,希望当时的有识之士能够像赵氏孤儿那样,站出来推翻暴力统治,铲除奸佞,还百姓幸福,最后让能够有个“大团圆”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范希衡.《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哈力旦・拜克力.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对《赵氏孤儿》的再解读[J].淄博师专学报,总第13期.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不完整的圆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教师党员党性分析材料自我剖析(实用20篇) 2023年供应商答谢会致辞(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