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传播学视阈下的翻译新闻及其对外传播效果

传播学视阈下的翻译新闻及其对外传播效果

小编:李作清

对外传播是中国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重要渠道。其中翻译新闻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新闻是从属于应用翻译和国际传播的跨学科实践,但此领域的研究多数是从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角度来寻求翻译新闻的理论依据和翻译指导,例如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如何对翻译新闻提供理论支持,还有一些学者就翻译新闻的方法策略做出总结,例如黄忠廉先生的变译理论。然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新闻却相对处于比较缺失的地位,既然翻译新闻实践本身就是对外传播行为,那么传播活动的规律也应当适合对翻译新闻的分析,因此本文正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新闻的过程,并试图对优化翻译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探讨。

一、翻译新闻的传播模式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发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形成了传播学上划时代的五W模式,这个模式图可用图一表示如下:

图一、拉斯韦尔五W模式

翻译新闻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跨国界的传播行为,并且牵涉了从源语的传播模式到译语传播模式的转换,因此翻译新闻的传播模式可以用模式图图示二来表示:

由此可见,从源语传播模式到译语传播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翻译新闻的各个环节,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播者由中国新闻传播机构和从业人员变成了负责翻译新闻的译者,传播讯息由中文新闻报道变成了外文新闻报道,传播媒介由中文新闻传播媒介变成了外文新闻媒介,受众由中文受众变成了外文受众,传播效果显然源语新闻主要对内产生影响,而译语新闻则对外产生影响。从翻译新闻的传播模式图也可以看出,翻译学对翻译新闻的指导作用主要集中在传播讯息转变的环节,探讨的是翻译新闻过程中讯息本身的转换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但对其他各个环节的关注则相对缺乏。然而,讯息转换以外的其他环节,包括传播者、媒介、受众的变化都对最后译语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如何优化翻译新闻的传播效果,仅仅关注讯息的转换是不够的,综合分析传播者、讯息、媒介和受众的转化才有可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研究发现。

二、翻译新闻传播过程各环节的对比分析

翻译新闻跨越了源语与译语两种新闻传播过程,将这两个过程里各传播环节的特点加以对比分析,可让译者更充分认识到翻译新闻绝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一优秀的新闻译者必须面对传播各环节的异同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

(一)源语与译语的传播主体对比:

翻译新闻的原材料来自于中文新闻报道,源语传播主体是中文新闻传播者,即中国各地各类各级新闻媒体机构与其从业人员。源语传播主体对传媒性质、功能、新闻价值观、宣传观、舆论观的认识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传播观念,并以此观念指导新闻实务,确定编辑方针,发挥社会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译语传播主体显然是从事翻译新闻工作的外文新闻译者,目前主要包括中国各级各类外宣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对外报道译者群体背景差异大,不仅翻译水准参差不齐,而且对外新闻传播的专业素养同样差距明显,既有具备海外新闻传播领域工作学习经历、熟悉中外新闻观念制度差异的国际化外宣人员,也存在照搬源语传播所有特点、内外不分、只埋头语言转换的人员。

(二)源语与译语的传播讯息对比:

翻译新闻的源语讯息是在中国新闻价值观指导下采写,并依据以正面宣传为主的编辑方针刊发,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受众,具备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传授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多种功能的中文新闻报道。而译语讯息则是由负责对外传播的翻译新闻译者依据一定的标准从海量的中文新闻报道中筛选,以报道中国、宣传中国为明确目的,翻译并对外国受众发送的外文新闻报道。译语讯息由译者设置议题,设置标准由于各地各类外宣媒体的差异呈现不同,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译语受众的需求设置译语讯息范畴,一类仍以源语的编辑设置思路来确立翻译的内容。经过挑选的对外新闻又由于从业人员的翻译素质差异产生两种外文新闻,一种是沿袭源语的新闻报道体例相对直译,一种是顺应外文新闻的报道体例进行编译。

(三)源语与译语的传播媒介对比:

源语新闻的媒介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媒介、电台、报刊、网络、通讯社。不同类型的媒介形式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因此针对不同媒介的新闻也具有突出相应媒介传播特性的不同语言特点。例如广播语言在句式上和报纸语言就有较大差距,广播一般不用插叙、倒叙,避免倒装句,还要少用长句。而电视语言则需和画面紧密配合。源语新闻翻译成译语新闻后同样也是为多种传播媒介使用,问题在于,有时候源语新闻和译语新闻的传播媒介正好一致,有些时候则是交叉跨越,源语是通讯社的新闻稿件,译语却是为外文电视准备的,或者中文新闻是报纸的报道,外文却用在报刊、电视、电台等多种不同的媒介中。

(四)源语与译语的传播受众对比:

源语新闻的传播受众虽因媒体的类别而各有差异,但绝大部分属于国内受众,他们熟悉中国的新闻传播观念,接受中国的新闻报道形式,也肯定中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源语新闻的受众与源语新闻的传播主体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下,并且传受关系总体呈现正态的良好互动。译语新闻的传播受众则情况复杂,既有国别、文化和受众群体背景的差异,也有对新闻传播观念和报道形式,对中国新闻关注点,以及对中国的认识差异。对跨文化传播差异的认识程度也是区分译语受众的重要指标。如果用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对译语受众进行大体分类,译语受众大体可分为八大类别,用图三来说明:

当然,翻译新闻受众的复杂性绝对不是这个分类所能概括的,但依据这几个指标分出的类别能大体区分译语受众对中国外译新闻的接受程度。综上所述,通过对翻译新闻源语与译语新闻传播环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外译新闻的传播生态和源语差别很大,传播主体、讯息、媒介、受众,源语和译语处在完全不同的传播生态环境中,传播要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最后的传播效果。因此,在对比分析翻译新闻传播环节的基础上探讨一些优化翻译新闻传播效果的策略,则是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翻译新闻的意义所在。

三、优化翻译新闻的传播效果

全球多家境外媒体在中国派驻记者,中国对外传播的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才能让国际受众更多接受到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信息,这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是个值得探讨的议题。译界人士已为如何提高对外新闻传播的翻译质量做出了许多研究,但仅仅提高传播讯息的质量是不够的。传播行为的效果,依赖于传播过程各环节的畅通和优化。因此,在对中国翻译新闻现状的各个传播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传播主体、传播讯息和通道(媒介)以及受众三大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和策略,将有益于翻译新闻传播效果的优化。

策略一:传播主体环节的优化翻译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准入

传播学的很多研究表明,传播主体的形象是影响受众对传播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讨论传播效果的优化,首先就要优化传播主体的形象。目前,翻译新闻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在职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对今后新进人员的资格准入对于提升翻译新闻传播主体的整体形象迫在眉睫。如前文分析,翻译新闻从业人员实际上身肩两职,一是新闻报道中译外的译者,二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传播者。因此,提升翻译新闻人员的整体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资格准入标准和培训框架:

第一方面,语言与翻译能力。对外文水平的要求和新闻翻译的技能无疑是翻译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如果国家对外传播机构能够设计统一系统的培训与考核计划,专门针对翻译新闻人员的语言与翻译能力,就能基本保障各类各级对外传播人才的基本素质。

第二方面,比较新闻传播专业素养。传统的翻译新闻人员主要是语言类背景的专业人士,整个行业均有重语言轻新闻业务的趋势。外译人员虽然没有直接报道新闻,但在翻译新闻这种对外传播活动中,他们实际担任了对外传播者的角色,设置对外新闻的议程,编辑对外新闻的文稿,决定对外新闻的传播方式,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翻译新闻人员对比较新闻传播学领域有充分的认识,对中外新闻传播观念的差异、新闻价值观、真实观、功能观、编辑方针、报道方式的差异都了解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国际传播者这一角色。

第三方面,跨文化传播观念和技能。除了语言与新闻两方面的素质要求,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翻译新闻人员,还必须了解和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观念,了解译语受众的文化背景,学习不同文化的异同,并关注文化差异对翻译新闻的影响。翻译新闻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因此翻译新闻的从业人员应当熟知跨文化传播的技能技巧,传播中华文化,尊重其他文化,在翻译新闻的过程中注意传播策略,求同存异,以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策略二:传播讯息及媒介环节的优化翻译新闻的业务规范与媒介配合

传播讯息及媒介环节解决的是传播过程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如前面分析,如果翻译新闻者对于如何设置对外新闻的议程和稿件翻译的实务没有明确细致的指导标准,而是各类各地各级媒体各自为政,翻译出来的对外新闻报道就可能出现新闻议题选择不当,报道写作范式不当,宣传手法不当,从而有可能导致对外新闻引起译语读者反感的严重后果。因此,制定并出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机构专用的翻译新闻业务指导手册,对翻译新闻各方面实务操作都加以明确,详尽的规范,类似许多大的国际新闻传播机构制定的《员工报道手册》,让从业人员了解中国翻译新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规范稿件的选取、编辑、翻译和后期制作的业务。其中,对翻译新闻翻译业务的指导和规范,需要新闻译界研究者们的大量细致工作。

媒介的使用保证了传播渠道的畅通。翻译新闻的从业人员应该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掌握不同媒介的语言要求。如果从事电视翻译新闻的人员不熟悉其他媒介的语言特点,就会导致前文所述源语稿件不适用译语新闻的传播媒介特点。同样,中国各类对外传播媒介如果能够互相配合,统筹规划,为对外新闻选择和搭配最适合的传播媒介,就能充分发挥平面、视听、网络等媒介在对外新闻传播方面的不同传播优势。

策略三:传播受众环节的优化受众调查与传播策略

受众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受众研究在传播学领域非常重要。前文的分析首先区分了源语受众和译语受众,翻译新闻的原稿是针对中文受众的,而译语则需要面对国际受众,这两者在文化背景、信息需求方面的差异巨大,如果译者把为中文受众提供的新闻全套照搬给国际受众,只转换语言,而没有依据国际受众的新闻需求,忽略他们对新闻与传播的理解,就造成了外宣研究上经常提及的内外不分的错误。而如果只注意内外受众的差别,又忽略了外文受众构成的多样化和不同需求,就造成了一些研究者提出的对外传播中的外外不分的问题。

根据前文对外文受众的大体分类,可以发现一、二、三类受众群体与中文受众的文化差异小,新闻传播观念差异不大,或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差异有主动积极的认识,这一类受众是对外传播中较容易达到传播效果的。第六、七、八类受众则刚好相反,与中文受众的新闻传播观念差异大,又对跨文化传播认识相对不足,或是文化差异巨大,这类受众是传播影响的难点,由于对差异的排斥,他们容易产生受众逆反心理,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传播主体抱有偏见,从而影响对传播内容的信任。

在对外文受众进行调查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传播策略,而不是没有差别地僵化使用某种传播技巧,是最终优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传播技巧中最常用的一些手段,包括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述诸理性还是述诸感情等,如何贯彻在翻译新闻中需取决于对外文受众详尽的受众调查和反馈的基础上。比如,美国的研究表明,在传播内容中采用双面说理还是单面说理的效果与受众的文化程度有关,程度高者双面说理有效,而程度低者单面说理更有效。这些研究说明对外文受众同样应该区别对待,应该在对受众进行系统调查反馈的基础上制定翻译新闻的传播策略,对特定的外文受众采取特定的传播技巧,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中国对外传播的力度与社会发展的速度是不相称的,但近几年对外传播的发展势头迅猛,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翻译新闻向世界报道中国,力求中国在国际信息传播领域能有更强的声音。翻译理论和技能的研究已经使中国对外报道的翻译质量越来越好,但信息质量与传播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翻译新闻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其传播各环节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新闻,正是希望把翻译新闻的各传播要素的问题展示出来,从而找到需要改善的环节,以达到最后传播效果的优化。

本文尝试将传播学的视角引入翻译新闻的研究中,对比分析其传播主体、讯息、媒介及受众各环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大策略优化新闻的传播效果。在传播主体的优化策略中,最重要的建立一套完整的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在讯息及媒介环节的优化中,最重要的是出台翻译新闻业务指导手册,以规范外译新闻的生产过程;在受众环节的优化中,最重要的是在受众调查和反馈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然而,要落实这几项策略,则仍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的系统研究和工作。翻译新闻乃至对外传播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实践,本次研究更大的意义可能是在用传播学来探讨翻译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传播学对翻译的影响值得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现状及数字化出版策略探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健康班会心得体会范文(20篇) 2023年学法总结报告(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