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你从远古走来

你从远古走来

小编:

秋风掠过,枯叶卷起,如蝴蝶般满天飞舞。

枫叶红了,银杏黄了,光秃秃的柿子树,只有金灿灿的果子挂在枝头。沟壑深处,一蓬一丛的野菊花开始凋谢。

高粱红了,辣椒红了,苹果红了,山楂也红了……

风卷落叶,把秋日的艳阳洒向大地。金色玉米还没割完,黄色的谷子又要收割了。

中秋节刚过,绵绵的秋雨就如约而至。细雨中的田野寂静极了,只有秋雨在收割后土地上行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雨过后天更寒,霜染枫叶铺满山。为给来年添新绿,脱叶护根抵严寒。

绵绵的秋雨洗亮了村庄。村里的二大爷站在村口一声吆喝,喊停了雨,喊醒了村尾窗下的午睡,喊出牛羊上坡,喊出镰刀下地,喊回走远的风。喊得身边的老榆树一个激灵,树叶上的雨水抖落进二大爷的衣领和烟锅。此时,村口有一阵子短暂的沉默。

绵绵的秋雨洗亮了庄稼和果实。看到玉米涨破了胸衣,稻子低下头,每一树果实都害上一层羞涩。这个时候,果农们都有好心情,情绪饱满地走进粮仓,走进地窖,走进磨坊。

撑一把雨伞,提一个菜篮,拿一把镰刀,从繁华的初秋走来,掠过硕硕的中秋,向累累的深秋走去……

伴随着霏霏秋雨,躬身前行,直到快要消失在天野尽头,雨雾笼罩的前方突然出现一座气势雄伟的千年古城。

这是一座太阳般耀眼的千年古城。

这是一座穿越了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

这是中国银行业的诞生之地。

这是美丽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初识平遥,就已被这千年古城别样风采与恢宏气蕴而深深地震撼。当我走近平遥的瞬间,禁不住唏嘘感叹:我们国家其他的古城,都在一次次脱胎换骨般的旧城改造中被破坏的面目全非,难以寻觅历史的踪迹,而平遥古城居然保存得如此完整。

平遥古城之所以让我怦然心动,在于她的完美,在于她独善其身。平遥古城拥有众多文物,古迹荟萃。在这里凡是中国明清时期县城拥有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包括城墙、街巷、民居、商铺等等,几乎应有尽有,而且原汁原味”,迄今古城还保留着中原地区汉民族起居生活的传统形态和民风民俗,不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讲,平遥都是一座真正的古城,是中国古代县城活的标本,作为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城的所有特质。

五年前,我曾随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2009梦想中国・百家报社聚焦美丽平遥”采访团来过这里。那次来到平遥,就沉浸在中华民族的魂灵里,很想透过古城,写一点中国传统的文化,由于所谓的忙迟迟没有动笔。

当时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季节,平遥城内杨柳吐翠,黄风漫卷。伫立在护城河边,仰望着城墙上猎猎的彩旗,仿佛时光倒流,紧闭的城门打开了,同兴公镖局的镖师押着独轮镖车走出城门,迎着东升的旭日、遍野的薄霜,浩浩荡荡地踏上征程。辽阔的黄土大道上,掀起阵阵烟尘,吱吱恋穆稚,碾碎初春清晨的寂静。

急步如流水的镖师,身着缁衣马裤,腰扎一条板带,手执一把七星弯刀。镖车上,迎风招展的狼牙镖旗,是他们彪悍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信誉的招牌,装满金银贴着封条的镖箱,牵系着他们的身家性命。一路披肝沥胆而去,不管多么艰险遥远,哪里有平遥商人的足迹,哪里就有他们的行影,用千金一诺铸就的刀锋,可以拼掉自己的一腔热血,却不能辜负主人的重托。

今年中秋节后,再次走笔平遥,却是深秋暮日,绵绵细雨里我像一个急于投宿的旅行者,寻找温暖的客栈。

平遥的秋雨比春雨下的更加的细腻,更加的绵柔,你看,天边乌云密密麻麻,完全找不到一点儿放晴的机会。昨晚还是皓月当空照了,今天就隐藏着不知哪儿去啦。小城的人们急急忙忙地换上了秋衣秋裤。这小雨下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缠缠绵绵。平遥的秋雨,一下就是好多天,让人想念阳光的味道,房檐边上的雨珠,一滴一滴地链接成线,敲打着、点击着,把清脆的声响传遍整个古城,似乎生怕人们不知道秋季的已来临似的。

秋雨过后,天气会有了好转。暖暖的阳光,照的人晃眼,下棋的老人总是喜欢这种意境的。于是,谁家大门洞的石凳边,古城角落的闲置处,还有一棵棵稀疏的梧桐树下,热闹地、激烈地,像是一群小伙子在争强好胜的切磋“武艺”,连看棋的人都精神抖擞起来。

平遥的秋天,秋风飒爽,尤其是落日的古城,斜斜的阳光从遥远的天边直射过来,照到城墙灰色的砖块上,显得无比的凄凉,喜欢摄影的人家总会在这个时候取出相机,按动快门,几个响声之后,美景便尽收眼底了,成了完美的、不灭的记忆影像。好在来年的摄影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刻平遥城外,最热闹、最热烈。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掠过,勤劳的人们便开始农忙了,撇玉米的、割黄豆的、收果子的……就像是一朵花前紧蹙的蜜蜂,忙着采集,连中午时分,都顾不上回家吃饭,随口啃几下中秋剩的月饼,喝一杯自家酿的高粱酒。没几天工夫,各家的院落里便成了丰收的一片,我家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你家窗前摆上了红红的辣椒,不知谁家的地窖里早已存上了一堆堆的苹果,好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象,满满的丰收,满满的笑容。

走过城门下深嵌的车辙,走在楼宇连绵的街中,没有想象的喧闹,雨水浸湿的街道上人稀车疏,铺面、门楼,还是那么风采依旧。古老的屋檐下,一盏盏大红灯笼,成排的向街道两边的深处挂去,依然是那一抹的红。一扇扇窗户上的灯光,被雨朦胧成橘黄的一片。一缕缕飘逸出的香气,是汤匙轻轻调羹的饭香,还是捧壶沥沥冲茶的茗香,那双温柔的红酥手,在羞涩的浅笑中,尽显娴熟细腻的温情。

片片枯黄的树叶从天空飘下,落在我的脸上。斜风细雨中,那首千古绝唱在我耳边响起: 在那汾河水润泽过的地方,

我采得莫叶一篮篮。

我的心上人多可爱哪,

小伙儿潇洒倜傥美不可言。

潇洒倜傥美不可言哪,

却和那些官家的纨绔子弟不一样。

在那汾河水流淌过的地方,

我采得桑叶一筐筐。

我的心上人多英俊哪,

小伙儿朝气蓬勃美如英华。

朝气蓬勃美如英华哪,

却和那些官家的哥儿少爷不一样。

这天籁般的歌声,穿越千年的时空与雨幕,带着山花烂漫的芳香,回荡在岿巍的城墙与密密匝匝的屋顶,像从遥远的汾河传来,永远的那样纯真、质朴、浪漫、温柔。柔情歌声中,我走进深深的雨巷,雨滴扑打在眼上,模糊的视线中,在那灯火阑珊下出现了一个窈窕淑女。

她从一座高大的门楼中走来,带着深宅大院幽幽的气息,她穿着大红的旗袍,打着一顶油纸伞,在高墙深锁的雨巷,袍衩一闪一闪地走去,像一朵鲜艳的蜀葵,消失在巷子深处,消失在一线天光中。冥冥的思绪中我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传说中下凡人间祛除邪魅,保一方平安,连官家、土匪、平民,都敬畏有加的百姓保护神红娘子吗……被雨锈黑的青砖剥蚀的老墙,只剩下墙根下秋蛩的鸣叫,青石缝中生出绿腻的巷道上,空余下冷冷落落的雨花。

我想象中化身“红娘子”的女子,不管是千金小姐,还是农家碧玉,都是心地善良,柔情似水,保护百姓的巾帼英杰。惑许我的想象过于浪漫,她根本就不是红娘子的化身,也走不出家门,只是幻觉而已。但我还是固执己见,坚持我的一厢情愿,她是山西女人的缩影更是平遥女人的写照,没有她们的坚贞与温柔,难有平遥男人的豪迈与辉煌,如同没有护城河的绿水,就没有古城的巍峨一样。她们像广场上的丰碑,深深地镶嵌进平遥古城的千年岁月。

昱日拂晓,一弯明月从城楼上坠落,黎明即起的更声,传过大街小巷的时候,平遥的爷们又要启程了。徐徐的晨风中,男人们赶着驮队和马车,还有押着的镖车,一声吆喝后,便从平遥古城,走向天南海北。数年之后,在落日余晖里,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穷困潦倒,只要走进家门,那双守望的泪眼都会飞溅出喜悦,重新滚烫的羽绒被窝,将相思之苦熊熊燃尽。

灰白的天空,青灰的古城,深邃的文化和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平遥像一个收留时间的老者,坐看人世风起云涌三千年,饱尝了岁月的苦涩以后,愈发平静淡然,温蓄婉约,古朴的沉稳却更加厚重起来。

天微亮,路上没有什么行人。我独自站在空旷的街上――这所谓的“明清一条街”,它曾经被一位老人叫作“中国的华尔街”。单单从这两个称呼上就可想见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山西的商人成为晋商。古山西为商贾之乡,平遥可以说是晋商源地。邑人好商贾、善金融之风世代相传。早在明代中叶,平遥地少人多,土地瘠薄,多有人外出经商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商贾足迹,遍布全国。延及清初,境内商业逐步繁荣。到康熙年间,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不仅称雄江北,且将势力扩展到江南。平遥商人多在当地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庄。到嘉庆十八年(1813),邑地“迩来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嘉庆未年,平遥商帮己遍布全国通都大邑,水陆码头。总号与各分庄及与客户之间,大宗项的批发、运销、中转业务兴旺发达,不少商铺批零兼营。各种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古城,又直接发往省内外。平遥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晋商经营以诚信为主,不蒙人,不坑人,不骗人。明清时期,平遥商业繁荣,富甲天下,其原因并非靠固有的资源,而是靠邑地一大批有远谋、讲信义、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的商业人才。其经商宗旨是“以德为怀”,“虽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虽利而不污,利以义制,名以清修”,使事业垂诸久远而绵长。平遥商人的这种商业道义和晋商精神,给中国商业文明增添了不少人格意义上的光彩,为全国商界所仰慕,为世人所瞩目。

平遥,是中国银行业的诞生地,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继钱庄、典当、帐局之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重要信用机构,一种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票号,便于清道光年间在山西平遥县诞生了。

在平遥,最能体现晋商文化的就是这家日N昌票号。据导游说,这个票号无论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都可以理解为“日日升”,老板美妙的期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天下毕竟没有“日日升”这么一件东西;无论是出于清政府的没落还是因为革命的一把大火,“日日升”终究还是没落了。

清道光三年,雷履泰首创汇兑办法,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N昌”,成了中国的银行的民间始祖。票号在山西兴盛一百多年,使得山西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有的地方。票号内分柜台、账房、信房、掌柜房、客房等,银行最基本的业务均包揽其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里,可以看到掌柜向东家报账的情景,可以窥见其“股东不参与经营管理,经营者不参与投资”的股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管理模式雏形,这也是晋商繁荣一时的原因之一。

日N昌的大门和这条西街上百家的清式民居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只有门口书有“日N昌记”的黑色匾额和“中国票号博物馆”的石碑提醒人们,这里就是当年号称“汇通天下”的日N昌。

10月6日上午,由资深电影导演高峰执导,平遥籍著名歌唱艺术家阎维文首次“触电”,晋能集团所属山西美伦美韵文化有限公司、山西平遥煤化集团所属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山西世纪博奥影视文化公司共同出资拍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山西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风雨日N昌》正在日N昌票号旧址紧张的拍摄。

二百年前,一代晋商开创了称雄中国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市场的辉煌历史。晋商铸造的信达天下、诚通四海”的经营理念作为晋商精神和晋商文化的精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绵亘、递延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到了今天划时代的中国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大潮中,愈发映射出熠熠的光辉,展现出愈来愈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日N昌票号作为晋商的杰出代表,中国银行业的乡下老祖父。其创业历程的兴衰起伏,其创业者的非凡胆略和经营智慧,在晋商文化和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留下了史诗般的文化印记。时代呼唤晋商时代大道致远的英雄传奇,时代呼唤弘扬晋商精神的一曲风云变幻的创业史诗。

电影《风雨日N昌》就是这样展现的是一代金融巨头缔造过程的传奇大戏,以平遥商人雷履泰首创日N昌票号并忠心不二辅佐三代东家的感人事迹为主线,以毛鸿和云儿的爱情故事为副线,塑造了雷履泰、李大全、毛鸿等一批人物的鲜明个性,讲述了山西票号经济创立的历史背景及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全片立足晋商精神,以精彩绝伦的美学画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铺陈演绎了一出无与伦比的文化大戏。

在拍摄现场,我见到了第一次“触电”的总政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阎维文老师。问他“票号”是什么意思?他笑了一下说,就是银行。银行的前身叫票号。

这是个典型的明清时期的院落,比起名扬天下的乔家、王家大院来,这里似乎过于简朴。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却让这个普通的院落熠熠生辉。

古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平遥牛肉自不必提。刚出锅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只要用刀一拉,浓郁的肉香立时便扑鼻而来,令人口舌生津,馋涎欲滴。

走在路上还没见到牛肉本尊,香味早已扑鼻。牛肉码在盘中,纹理清晰,色泽诱人,夹一块入口,肥瘦相间,不腻不柴,不费齿力。用老陈醋来煮,既开胃又能带出其嫩滑。

莜面拷栳栳则是平遥家庭主妇的拿手菜,看客栈厨娘把面团放在手背上,压成薄饼后再用巧手一卷,放在蒸笼中猛火蒸上10分钟便能上桌了。

卖相特别,加点醋和辣酱,混合着粮食的清香,管饱又美味。长山药是平遥特产。山药即淮山,除了用来煲汤,用清甜的蜜糖汁来煮,味道一流。饭后甜点则是金丝南瓜酪,由磨碎的南瓜混合糯米粉和白糖炸香而成。

碗托这种小吃在平遥随处可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却仍令人惊艳不已。我们逛得有些热了,便挑了一家小店,点上一份凉拌碗托,伴着香醋、芝麻、蒜泥和香油吃,爽口爽心。

碗托主要由白面粉制作。它集凉粉与灌肠的优点于一身,既有凉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

穿过时间的隧道走入平遥,走进这轮古代沉沦的夕阳。两排大红灯笼,像长龙依傍街道游向远方。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的在叫卖,有的在讨价还价,有的在浏览观望,穿着光鲜现代服装的人们在演绎着平遥曾经的繁华。

晚饭过后,天空飘起了细雨。撑一把蓝色碎花伞蹀躞在遥遥的街巷,蒙蒙的雨雾缭缭绕绕,清风过处,雨舞飞斜,衣裳飘拂,青丝纷飞,觉得自己俨然成了古巷摇曳的女子飘渺而凄楚。冠云牛肉、平遥漆器、太谷饼等一些平遥特色店铺间或地开着,檐廊下火红的灯笼,铺内清冷的灯光,红黄灯光交加辉映的街道,水中倒映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寺楼、近处雕花窗棂的木楼,雨中的平遥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有的店铺关着,原本绚烂的朱红色大门经过时间的洗礼淡褪成柔和的酒红色,却依然散发着木材的芬芳,浸润着泥土与风雨的气息。木门上有青铜的门环和因四季变换而绽开的裂纹,典雅而古朴。顺着酒红色木门看上去,伸出的吊角屋檐为行人遮一席风雨,让人怦然心动,不禁退一步远望那有着雕花窗棂的阁楼。

睡在北方常见的炕铺,看着十二生肖的手剪窗花,仿佛看见一对知已或情人相对而坐,窗外细雨轻飘,屋内玉烛香,红蜡泪,温一壶小酒或两盏清茶,要么莺莺细语,要么夜深人静只闻棋落声。

披着晨曦淡淡的薄雾,途经耶稣教堂、城隍庙等历经千年风霜的建筑,幽幽然走在古城墙下,黄色的城墙,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瓮城,进出古城的车轮吱呀吱呀地着唱着千年不变歌曲,没有人声喧扰,这时的平遥增添了更多的宗教仙灵之气与保卫古城的凛然正气。 平遥的美不是强烈感观刺激的美,它的美像溪流,涓涓地流入每个人的心灵。平遥的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沉稳,每一块斑驳的青砖都浸渗着古朴,让置身其中的生灵,撕开灵魂隔着平遥与历史相望。不敢放纵自己的思绪,生怕稍一放松,被平遥氤氲的思绪忘却了站在时间这头的故乡与亲人,于是像挥一挥衣袖,散了,走了……

离平遥三十公里外,有个祁县。进了祁县就不得不说说乔家大院。

晋商大院中,出名最早的是乔家大院,没有哪座晋商大院有它那么高的出镜率,先后有三十多个剧组在此拍摄。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使乔家大院俨然成为晋商大院的代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再一次勾起人们对这座清代民宅的回忆。2006年2月13日以乔致庸人物为背景,由胡玫导演,朱秀海编剧,陈建斌和蒋勤勤主演的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开播。拥有独家出版权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也推出了《乔家大院》同名长篇历史小说。

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帧弊中危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这些精致无比、保存完好的宅院,以它们永远的真实,期待着我们对三晋文明史的阐释,期待着我们对晋商辉煌史的解读。

汉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城墙、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宅院。这些宅院都有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一九八五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这所古老的宅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展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内容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专门设立了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一九九三年祁县民俗博物馆被祁县县委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九五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六年被地委行署命名为地级文明单位,九六年被省旅游局命名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九八年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十大优秀旅游景区,九九年获得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二一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二一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异。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完全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为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景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像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也很好,显然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增添了异国风情。

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大门坐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兽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付:“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块,上书“古风”。雄健的笔力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百寿图为“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书写。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这同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承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进入大门,走完那长长的甬道,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装饰精彩,富丽堂皇。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

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出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

祁县城里还有处渠家大院,跟乔家大院一样蜚声中外。顶着蒙蒙秋雨,我来到祁县的渠家大院寻访。

古城入口处的牌坊一侧,有块狭长的绿地,许多祁县历史文化名人被雕在这里,以各种姿态面对着慕名而来的游人。不说大诗人王维、小说家罗贯中,单一个写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温庭筠就让你肃然起敬,不敢小瞧这不起眼的小城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小小县城的图书馆竟然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线装书五万余册、孤本善本多种。可以想见,祁县晋商如渠家,之所以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惯例,财富代代递增、绵延19世,断少不了这种人文环境的滋育了。

渠家当年人称“渠半城”,在祁县城内拥有十几处院落、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但由于毁坏严重,现在开发出来的仅两处,一处是我们走进的这一被列为“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的五进院;另一处是渠家的“长裕川”茶庄。像所有的晋商大院一样,渠家这处五进院外墙高大厚实,门楼高耸,门额牌匾上镶嵌着“纳川”二字,透露出大院主人的胸怀和志向。站在门口向里望去,五进穿堂院,门里有门、院中套院,呈现出一种深邃致远的气象。这也如同晋商之于人的印象,外表厚实朴拙,内里精雕细刻,博大深远。

这处占地5300平方米的院落,据说是渠家第十七代渠源潮兴建的。经过十几代人几百年的经营和积累,渠家到“源”字辈,出现了三大财主,渠源潮人称“田喜财东”,两个兄弟渠源浈、渠源淦则被叫作“旺财东”“金财东”。三人都是清代商业金融界的大腕,富可敌国,但他们崇尚儒术,致力于修身,非现在那些挥金如土的“土豪”所能比也。

大院一进门的西侧,便是精美雅致的栏杆院,正房檐前挂一块桃木雕成的荷叶匾,上有“若虚斋”三个大字,传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傅山所书。“若虚斋”是渠源潮的长门长孙、大院第十九代主人渠仁甫的书房。渠仁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读书,好诗文,志在治学,但因“田喜财东”逝去,不得已挑起家业的重担。他经商40余年,拥有八大商号,其中五个是他亲手创立的。这位渠家的后起之秀,商业成就颇大,但对他来说,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创造,更是文化学养的积累和人格的完善。他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籍善本及书画作品,为此还专门在太原开了个“书业诚”古籍书画店,广为收集古籍,每遇好书便视若珍宝,爱不释手。斋内当年藏有古籍善本2000余部、六七万册,还有大量的珍贵字画。多年研读,他自己也修得学富五车。为“普及教育,体恤寒素”,渠仁甫出资80万两白银,创办了私立祁县竟新小学。1937年,侵华日军逼近祁县,渠仁甫被迫携家小南逃,不久斋内收藏的书画几乎被洗劫一空。晚年,他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对如此热衷于文化的收藏者和守护人,谁又能说他仅仅是一个商人?

最里面的一进院落称作“牌楼院”。一座十多米高的十一踩的木制牌楼上,书写着“载籍之光”四个大字。“载籍”便是书籍,渠家以书为指引之“光”,家业何以不兴旺?眼界何以不开阔?胸怀何以不磊落?光绪三年(1877年),三晋大旱,百姓受灾严重,渠家响应官府赈灾,出钱出粮,感动天下。光绪七年(1881年),为褒奖渠家的义举,慈禧太后敕令山西巡抚曾国荃建造了这座牌楼。正房的通天明柱上有一副楹联,上书“俯仰无愧天地,褒贬有待春秋”,道出了深受儒家文化熏养的渠家人的人生态度。

五进穿堂院是大院的偏院,院与院之间有过厅、牌楼,且一座门比一座门高、一处院比一处院大。那些门匾、楹联最能见出主人的品位,也更让我欣赏,每个门额上的牌匾,闪耀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光泽,有做人处世的要诀,有读书修身的提示,包含了主人对生命本质的透彻理解,如若虚斋、乐天伦、德星朗耀、学吃亏、善为宝、慎俭德、慎言语、读书乐、观光第、稍可轩、福禄尔康等等。也因此,他们在世代经商的过程中,深明儒贾相通、义利相通,将德行与做官行商紧密结合。在这一点上,渠家与祁县另一家晋商乔致庸颇为相同,乔公甚至将自己的住宅命名为“在中堂”,以警示自己和子孙后代“中规中矩”,处世以仁、为人以和、经商以义,该我得者我得,不该我取者,纵有千金也不能妄取。因为深得儒家“中庸之道”的精髓,祁县晋商才会活跃五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金融贸易史上的奇迹。

此刻,我才明白。渠家大院和乔家大院一样,都是平遥厚重历史文化组成部分。

离别时刻,落日的余晖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镇,夕阳西下,古老的城墙显得更加优雅美丽,厚重淳朴。信步来到明清一条街的南城门楼上听当地人讲述城墙的故事:平遥古城的城墙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据说古城有城垛三千个,小敌楼七十二座,象征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使这座富裕的商业城市不失文采,充满了文化气息。现在古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还有四个机关用于防范外敌入侵。拾级而上,凭栏远眺,顿觉心旷神怡,豁然开朗。正如清代诗人所云此楼:“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这里的确是登高俯瞰古城全貌的最佳去处。只见古城被高高的城墙包围着,没有想象中的冷清和寂寞,有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幽深的巷子里传来悦耳动听的歌声。在清朝的大街上,或走或停,或看或品,每一幕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秒都给人独特的体验。

夜幕降临了,一轮明月悬挂在古城的上空,把整座古城洒满了清幽的月光,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轻抚着那略带少许灰尘的粗糙陈旧的事物,仰望这那被高高围墙围住的灰蓝色的四角天空,感到一阵历史的潮湿与厚重。往日的晋商的光辉,与现在山西暗淡在眼前浮现,我试着将他们重叠,却是徒劳,因为它们隔了一个时代的差距。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哦,平遥,这座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辉煌了千年的古老城市,曾见证过伟大祖国繁华昌盛后的衰败,今天又要见证衰败后的繁荣。这繁荣,是平遥的,也是山西的,更是中国的。

哦,平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你依然古老,依然深沉,依然厚重,依然用你不变的历史文化感染着后人,依然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引领13亿中华儿女去追梦、筑梦,成为“梦之队”成员,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无往而不胜的磅礴力量。

热点推荐

上一篇:知识改变命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购房送车协议书版(模板15篇) 高中化学研究性课题报告(汇总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