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从封闭到走出

从封闭到走出

小编:

冯博一

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采访时间:2月8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上个世纪90年代,各地的艺术家都向大城市,尤其是北京聚集,一些出国的前卫艺术家也开始在北京有所动作。在这样一个国内艺术环境变化的特殊时期,你被推荐做徐冰、艾未未、曾小俊三人的前卫艺术文献集《黑皮书》的执行编辑,这是否也正好影射了当代艺术“去到中心化”的变化?

这些“流浪艺术家”的现实处境使其作品没有机会参展,而刚从美国归来的艾未未和正在北京创作《文化动物》的徐冰,以及旅居纽约的艺术家小俊,非常敏锐地感到时代所赋予的某种使命和责任,他们开始合谋策划、编辑出版了《黑皮书》,目的是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实验艺术提供发表、交流的机会。它的出版给了张洹、马六明、宋冬等当时的年轻艺术家以认可和鼓励,而《黑皮书》,以及1995、1997年,艾未未和庄辉又陆续编辑的《白皮书》、《灰皮书》,既是他们早期创作的文献记录,也成为90年代中期大陆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地下书刊之一。

当时,《黑皮书》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纸上展览”的意味,算是比较前卫的展示。但事实上,这一时期不管在“当代艺术中心”的北京还是在其他地区,艺术家公开展览机会是很少的,他们都是通过什么途径去展示作品和进行交流的?

“’85美术运动”时期的前卫艺术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出现活跃的现象,北京其实并不是最活跃的,但后来逐渐开始转移到北京,在你看来,这个“转移”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转移的原因又是什么?

如果有这么一个转移的话,应该是在90年代初期。北京作为首都,它职能机构比较集中,各种信息广泛,生存、发展机会的可能性大,以及环境相对自由,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够替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这是由于体制所造成的一种城市发展的现象与结果。

中国当代艺术中心转移到北京后,你于1998年策划了“生存痕迹”展览,在这个中国的前卫艺术仍旧处在地下、半地下状态的时期,展览是如何促成的?当时办展览跟现在比有遇到什么不同的障碍吗?

我是通过湖北武汉评论家祝斌的介绍,认识了旅居德国的艺术家蔡青。他希望在北京成立一家带有展示功能的工作室,找我合作策划一个展览。当时的艺术生态,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东方的中国似乎还是要扮演他者的特殊形象,才会引人注目,此外,西方的“选妃”方式也是造成“中国当代艺术形象”符号变异了的一种因素。鉴于此,策划并于1998年伊始举办的这一展览,其初衷就是希望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其居住地及生存空间进行“生存痕迹”的呈现与播散,在“仰视”的疲惫和惶恐中得到化解,主动生成并确认出一种自为的、独立的、稳定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

在整个策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没有什么太多的障碍,比现在策划展览还顺遂。因为那时候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心态比较单纯或纯粹,就是想通过策划展览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思考、判断,以及对现状的一种态度。不像现在那么复杂和有那么多的限制,也没有受到艺术市场及消费文化的影响与宰制。

进入到21世纪,“上海双年展”的举办被看作是官方暧昧地接受当代艺术的开始,这一时期你在上海做了“不合作方式”的展览,这个时期的许多重要展览已经开始不局限在北京了,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2000年,我刚从日本回来,艾未未找到我希望一起策划“不合作方式”的展览。2000年11月,第三届上海双年展邀请了一些装置艺术的大陆艺术家参展,并与国际前卫艺术家作品并列展出。为此,艾未未和我于此期间,策划的“不合作方式”外围展,成为当时众多外围展览的代表。其实,在上海策划“不合作方式”,主要是针对于“上海双年展”,比起北京,此时的上海更具有我们进行搅局的契机和条件。

2005年左右,像798这样的艺术区开始活跃起来,在其发展初期的时候你曾在那策过一些重要的展览,随后,全国的其他城市的艺术区也逐渐兴起,你如何看待这些艺术区现象?

从城郊边界扩展到城区内的地域概念的线索和空间位移,说明了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前卫艺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渗透与延伸过程。除了北京,其他地区艺术区现象的出现也标志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蔓延,中国民间空间日渐扩大,使以边缘艺术家为主体的群落,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自己的愿望去生存和从事艺术创作成为了可能。这也是一种“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过程。

金融危机后,当代艺术的发展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都出现了一定时间的沉寂,但近几年各地的艺术活动都变得活跃起来。在你看来,造成这种“去除中心化”的活跃原因有哪些?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阶段,有个特殊的现象,即房地产开发与当代艺术展览的结合,而房地产与地方经济和政绩相勾连。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所谓的“去除中心化”是与整个中国社会变化息息相关的。现在艺术活动较多,有具体的、在地的原因:文化艺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日益重要;许多民营美术馆、博物馆带有投资性的建立,艺术已成为金融与投资的一种选择;官方提倡文化创意产业也构成了美术馆建设的大跃进现象。同时,比较关键的是,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蔓延和互联网的急速变化,出现了艺术家在生存、创作空间上的不断位移的现象。从以往的生存地到另个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迁徙、游牧以及频繁地到世界各地驻村和类似Workshop形式从事创作和举办展览等。此外,还有曾旅居海外,近些年又频繁回国,在来往穿梭中从事艺术创作的现象。

全球化造成了艺术家的流动和各种文化在某种场合的碰撞,导致了他们在非母文化的环境的创作与当地发生联系的作品。这种创作状态和以前在母文化的环境中创作出作品,再走出去举办展览,已经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大陆社会从封闭到开放后,体现的尤为明显。这是空间位移、流动后的一种内容,也是全球化艺术的一种再现形式。

热点推荐

上一篇:向区域分散的新突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